作文巧用诗词笔下生花

文章 2019-07-11 23:55:43 1个回答   ()人看过

巧妙地运用诗词名句,能使文章内涵丰富,意境优美,文采飞扬,大气磅礡,富有感染力。纵观几年来高考满分作文及已在报刊公开发表的学生作品,这类富于文化气息的文章有相当的数量,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赞誉。可以说,用好诗词名句,确实可使文章锦上添花,那么怎样使古典诗词名句“入文”呢?

一、用诗词名句做文章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高考中,借用古典诗词为文章标题新颖别致,富有内涵,能展现个人的文化底蕴,迅速攫住阅卷教师的目光,为自己的作文赢得良好的第一印象。

20xx年高考作文满分卷中,有一福建考生的标题为老杜的诗句“月是故乡明”,该标题不仅扣住了“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之间的关系”这一话题,同时“因为爱,所以偏执”的主题又回扣了标题,文韵俱佳,耐人寻味。另如20xx年全国卷中的《感时花溅泪》《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畏浮云遮望眼》《海棠依旧,绿肥红瘦》等,均为考场佳作。

二、用诗词名句做文章的小标题。

文中使用小标题,既有提纲挈领、条分缕析之效,又可充分展示个人的文字功底。另外从阅卷老师的角度讲,可以迅速把握文章,节省时间与精力,作文的“含金量”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浙江台州中学陈雅同学的文章《阳光总在风雨后》(载《语文世界》高中版2004年12期),使用了以下几个小标题:①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②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③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三个小标题分别借用了郑板桥《题竹石》、于谦《石灰吟》、高明《琵琶记》中的诗句。这几个小标题使得文章眉目清晰,结构新颖,文脉贯通,真正达到了“驱万涂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的目的,独运匠心的构思和诗句的使用,彰显出作者非凡的才思。

三、直接引用诗词。

直接引用诗词是语言富于文采和个性的集中体现,是高考作文取胜的一大法宝。2004年高考福建卷有一佳作《苏轼的赤壁》,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吟唱那软绵绵的诗情与愁苦。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那样的封建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唱“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这段文字旁征博引,古诗词的使用似信手拈来,自然流畅,笔墨挥动之间,流淌着墨韵书香,文质兼美,大气磅礴,实为考场佳作。

四、化用诗词。

化用诗词更能体现作者丰厚的文化积累和娴熟的文字技巧,巧妙地化用诗词,诗词与文章的意蕴相互契合。浑然天成,不着痕迹,言有尽而韵无穷。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现已编选入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是一篇感性十足而又充盈着灵性与智性的散文精品。作者用诗化的语言丰富了奇妙的想象创造了一种醉人的意境美。文中多处巧妙地化用了古典诗词,大大拓展了思维空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摆过来。残山剩水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用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都已不再。”

这段文字多处化用了古典诗文。“杏花春雨”化用了宋代诗志南和尚的《绝句》中“沾衣欲湿杏花雨,吹而不寒杨柳风”一句;“牧童遥指”化用了唐代诗人杜牧《清明》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句;“剑门细雨”化用了宋代诗人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中“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一句;“渭城轻尘”化用了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文章不仅糅合了四位诗人四首诗的意境,将原汁原味的唐宋诗歌组结在一起,而且丝毫不给人以斧凿之感,可以说是浑然天成。作者巧妙地利用这种方法,将读者引入一个具有浓郁的古典文化的韵味的情境之中,意蕴深远绵长,很值得读者反复吟咏品味。

高考作文中也有这样的佳作。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的2004年高考江苏卷,一名考生便机智地化用了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的部分诗句,文章诗意浓浓,形象含蓄,感情自然流露,成为该文得到满分的一个重码`。请欣赏下面一段文字:

“志摩走了……”

“没有挥袖,也没有带走云彩,有的也许只是飞机着火时如凤凰的湿涅槃。

“他永远地,悄悄地走了,但他留下了很多很多。他的爱,他的憎。他对世界的描摹,他那如水一般灵动的人生。”

“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平时博观约取,定能厚积薄发,笔下生花。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