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随想阅读练习及答案
①从人类历史看,要成为大国者,空间上要有独特之处,一般而言,要有地理屏障的保护,比如中国,东面有浩瀚无比的太平洋作为屏障,西面有喜马拉稚山脉和青藏高原的保护,因此中国的文化能够一直绵延下来。还有,大国应该出现在大陆的边缘地带,因为这样可可以避免四面受敌,赢得发展的时间,比如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在大陆的中间地带,很难出现大国,这些地方只能是大国轮番表演的舞台,是大国的通道。像英国的经历,更说明边缘地带是大国的摇篮。当来自东方的武力横扫欧亚大陆时,英国这个岛国可以躲过劫难,而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
②国家是用边界围起来的政治实体,是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区域,但这只是国家的形式,并不是国家的本质,真正的国家是指边界之内的国民已经形成了一种“凝聚力”,即“国家意识”,也就是大家都在内心深处认为我是“某国人”。我们中华民族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形成了稳固的“国家意识”,所以后来我们虽然有过多次被征服、被占领的历史,但最后的结果总是征服者被同化。相反,一些帝国成也倏忽,败也倏忽,其原因就是扩张和征服的速度太快,远远大于“国家认同”形成的速度。
③大国除了这些文化的因素外,还有军事和经济科技的实力,而后者决定前者。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最关健的因素是经济的实力。有经济实力的国家,才能从经济总量中拿出更大的部分用于军事,以取得军事的优势。
④但如何成为大国,从历史看,有一条规律,就是凡与大国直接对抗的,很难成为大国,反而采取跟随战略的,则可能获得成功。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都曾经采取与大国对抗的策略,这被证明很不成功,后来邓小平所说的“不抗旗,不当头……”的战略,实际上就是跟随战略,反而获得了成功。跟随很重要的一个含义就是学习,学习的重要性不亚于发明,比如日本就很少有重大的科技发明,但由于善于学习应用,日本目前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⑤假使中国称为大国了,那么中国的行为与以往西方大国的所为会有什么不同吗?答案是肯定的。
⑥这在对大国的理解中可见端倪。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认为:大国就是能保卫自己,能对付任何国家的国家。
⑦有意味的是,中国学者关于大国的标准,都强调大国的道义责任。北京大学张详龙教授特别强调大国的文化感召力;学者盛洪也反对实力崇拜,强调中国作为大国崛起,将结束战国——帝国——战国这种国际关系模式,出现一种后帝国时代,为万世开太平。
⑧这一切都基于中国人有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孔子的大同世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预示着中国文化的非强权的发展趋向。也许西方的大国概念再加上中国文化中的“理想国”的内涵,才是未来大国应有的姿态。(有删改)
1、文中阐述的成为大国的必备因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自然段中画线句“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最关健的因素是经济的实力。”请你根据文本,结合现实分析其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自然段中的画线句“邓小平所说的“不抗旗,不当头……”的战略”和“比如日本就很少有重大的科技发明”都属于举例子,试问列举这些例子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假使中国称为大国了”,假如这个假设在未来成为了现实,那么请联系文本,说说那时的中国是怎样的姿态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地理因素(地理屏障保护,处在大陆边缘) 文化因素,军事和经济科技实力。
2、从战前看,有经济实力的国家,才能从经济总量中拿出更大的部分用于军事,以取得军事准备上的优势,以保证国家的和平;从战争的过程看,只有有更大的经济实力的国家,才能有能力支付战争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取得战争最后的胜利。
3、列举这些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对大国采取跟随战略的,则可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意对即可)
4、军事和经济科技实力雄厚,能保卫自己;注重道义责任。(意对即可)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