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竞争,就会有失败的美文

文章 2019-07-11 23:37:52 1个回答   ()人看过

在竞争中,失败是令人遗憾的。但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成功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能在挫折中显示出来。

成功与失败的概率是一半对一半,谁都希望避免失败,但这如同希望婴儿学步不要跌跤一样荒唐。心理学家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战胜挫折能力的人,就失去了成功的基本心理品质。因而,如何对待竞争过程中的失败,使失败真正成为“成功之母”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失败带来的心理变化

心理学家从众多的实验中发现,失败者有许多奇妙的变化,常出现反常的心理和行为,诸如:

1懊丧与自责

“为什么当时不听朋友的劝告呢?如果在家乡找个工作,不到这举目无亲的城市,会为这点失误而被经理‘炒鱿鱼’吗?”有人如此抱怨。失败使人失去原来勃勃向上的事业心,在无数的后悔与“不该”中昔日的锐气被吞噬掉。

2扮演“不幸”的可怜虫

失败者的情绪一旦不能很快扭转就会固定化,成为观念和情感,即失败心境,似乎天底下自己是最倒霉、最不幸的人,并希望得到他人的可怜。女人可能用眼泪,男人却表现出一反常态的可怜相。

3注意别人的眼色

人倒霉的时候善于用低姿态同别人保持平衡,对他人态度的敏感性加强了。他们特别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为了不在他人面前显得可怜、弱小,或者装出热情主动,或者装得殷勤小心,结果是欲盖弥彰,越发暴露出内心的脆弱。

4心灰意冷,工作能力下降

失败可导致当事人的紧张状态和应激情绪反应,使人的各种能力发生紊乱—放好的东西会找不到,手中拿的东西会摔碎,工作不知如何入手,很有个性的人也会变得提心吊胆,甚至失去工作能力。

5找“替罪羊”

失败者往往用打击弱者的办法来摆脱个人的情绪压力。有的男人天生缺少同情心,又会以撒谎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因工作的懈怠没有晋升职务,可以装得若无其事,甚至告诉妻子说一切正常,但却在家中寻事生非,拿妻子、孩子出气。

别让懊丧吞噬自己

俄国作家契诃夫在小说《小公务员之死》里写了一个小公务员的故事。他在一位将军的后排看戏,不慎打了一个喷嚏,惊动了前排的将军,这可吓坏了小公务员,他忙不迭地向将军连连道歉,搞得将军很厌烦。散场后他懊悔不已,于是再次登门道歉,被将军赶出了大门。小公务员认为将军还不能宽恕自己,结果在惊吓与懊丧之中抑郁身亡。这是一个因懊丧而吞噬自我的典型例证。

一般来说,老实、善良的人,遇到失败、挫折时,最习惯于清算自己。结果,越是怕出错,越将眼睛盯在过错上,甚至为一句话后悔半天,从而使自己越发谨小慎微,裹足不前。在东方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这种心理反应太强烈了。心理学家认为,失败后的轻度懊丧可以成为成功的校正器,而懊丧一旦成为心境,就会形成人格品质,使人丧失信心,在竞争面前却步。

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

这里所讲的解释,不是解释给别人听,而是向自己解释。有一位遭遇挫折、失败的咨询者对咨询师说:

“假如我用功一点,就不会考上倒霉的技工学校;假如让我重新选择,我绝不会当检验工;假如……”

这一连串的“假如”成为失败者的一种心理发泄,一种解脱,几乎是生活中逃避失败原因的人所用的常规“解释”。这种解释,只能使人更加懊丧,无法重新振作。

所以,重要的是失败之后找出原因,对自己作出一个合理的、切中要害的解释。这对下一步的竞争至关重要。

在遭受失败时,可以从时间、地点、信息、机遇等方面看自己是否把握住了,也可以从自身才能发挥的方式上找原因。比如可以检查一下,在接受一项对个人晋升有关键作用的科研项目时,是否曾因犹豫不决丧失了机会,是否把精力、才智集中使用了。也可以请了解自己的人帮助分析、总结失败的主客观原因。

有些人之所以将失败变成心理包袱,是在失败归因中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包括尊严、地位等都看成是不可跨越的心理羁绊。人对失败的感性认识,一种是本质的,一种是象征性的。一个孩子被拒绝买他要吃的冰淇淋时,认为失去的只是一个冰淇淋蛋筒;而另一个孩子感到失去的也许不止冰淇淋,还有母亲对他的爱。前者是本质价值,后者是心理价值。如果不能调适类似的心理冲突,就会强化那种认为自己“缺乏能力”的看法,降低对自己的正向评价。

调整进攻方向

心理学家认为,有些失败是因为对自己要求太苛刻造成的,即对自己期望过高了。看到别人去国外留学很羡慕,自己也昼夜死拼外语,但却没有想过自身原有的外语基础薄弱,结果大病一场。期望一定要合理,不能异想天开。另外,期望还应该灵活,要把失败看成是期望受阻的反馈,是告诉我们下一步拼搏需要在方法、策略上作出调整。比如,虽然在学术上多次失败,但你的人际协调能力很好,那就不妨去搞销售或直接办个企业。

充分应用“失败优势效应”

与失败者的心理感受相反,失败并非全是坏事,还具有一种“失败优势效应”。生活中,那些在任何情况下稳操胜券的人常容易被人嫉妒,让人不敢亲近;而那些失败的人却容易得到大多数人的好感。这是因为人际态度有总体平衡倾向。一个人的顺利成功,会在心理上构成对他人成功欲望的掠夺和侵犯。社会上的人之所以讨厌“一贯正确”的人,正是因为他的胜利意味着别人的错误和失败。所以,失败者不仅容易得到他人的关心、同情,还容易得到帮助、支持。

失败使人失意,也能使人成熟。这取决于你的选择。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