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风,兴家强国
《好家风,兴家强国》以自己独特的视角,阐述了一个真理让我们从细微处着眼,从点滴小事做起,秉承家训,让好家风变成传家宝代代传承下去。
中国历经五千年风雨沧桑,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巍然不倒,就是因为每个朝代更迭中都会产生一些杰出的英雄人物。他们能勇敢地肩负起历史兴衰的重任,领导着同样具有民族奋发图强意识的人民,以坚韧不屈的斗争精神,引领中国屹立在了世界民族之林的前沿。而那些可以做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英雄们,之所以能高瞻远瞩地无私奉献,主要原因是良好的家教之下,从小就被熏陶出了忧国忧民、晓大义,轻名利的意识。他们不知不觉中沿袭着长辈们谦恭,上进的家风,能时刻以修身、齐家、治国的家训警示自己,能与家国共进退。以他们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书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家爱国的故事。
家运中兴,国家富强,离不开科学知识的支撑,更离不开道德来约束内心和行为。一个满腹经纶的人,未必就是道德标兵;一个胸怀宽容、感恩之心的人,未必就能有机会跻身名流社会;一个身处庙堂高职的人,未必就会放下身段造福苍生;一个最底层的人未必就不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我佩服那些能够正视自己的实际情况,兢兢业业地为国家发展而添砖加瓦的每一个劳动者。这些人即使不富裕,也会恪守本分,不做违背道德良心的事。他们站在孩子面前,就是一面镜子;一根道德标杆,让做了错事的孩子们,无法巧舌如簧。
人的道德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要靠言传身教来传帮带的。言传身教不仅来自学校教育,更受家庭教育影响。近些年,因为经济条件变好了,孩子少了,家庭教育出现了溺爱的趋势,个别家庭很严重地拖了学校教育的后腿。老师讲的再多,做的再好,也不如家长反面的现身说法。吃苦耐劳的孩子逐渐少了,很多孩子只知道享受,不懂得谦让和付出。
我曾经因感慨发过一条说说:“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而如今现状是家长溺爱之下,学生多数厌学,好逸恶劳,还不许老师深管。不懂感恩回馈的后代比例增多,未来堪忧!法律本来是维护正义、保护文明和经济得以发展和延续的维权武器,却被自私护短的家长改装成纵容孩子的攻击手段。面对因教育方式一时不得当而被抹杀所有幸苦付出、甚至被恶意敲诈、殴打而心灰意冷的老师们,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调皮捣蛋的新生熊猫了。”
记得有人跟帖说:“时代变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有工作的也在不断地下岗,当今社会拼的不是学历,而是整合。”我觉得言外之意好像是觉得学生没有必要好好学习了,不需要良好的道德传承了,就回复说:“是呀,竞争是残酷的,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与生存相比,也许素质和人性有些孱弱了,可是忽略的后果会不会是文明将被自私、惰性、愚昧等冷硬思想掩盖住光芒呢?”他又说:“今年7月份国家正时加入世贸组织,减免所有关税,国外的企业及产品陆陆续续走进中国。我们想生存,可能会影响我们的素质及人性”。面对这些话,我没有再回,但是心里并不全赞同。难道为了生存,就可以做文盲;就可以摈弃所有美好的品德;就可以为所欲为、不讲道德和良心?就可以将师道尊严踩在脚下吗?
我觉得,一个国家的富强,与一个家的家风、家教、家训关系很大。所谓家训,是指一个家族或家庭对子孙后代立身做人等方面所立下的规矩或告诫的话,可以是一、两句话,也可以是几个词语。比如“诚信、孝顺、奋发图强、自尊自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等。所谓家教,是指家长对子女立身做人等方面进行的教育,是持之以恒的规范教育,比较直接和零碎,比如“做人不能斤斤计较、做事不能懒惰”、“待人接物要有礼貌”等。所谓家风,是指在家教的过程中,遵循家训的要求,在全家人的共同践行下形成的一种家庭风尚,比较外在和独特,比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乐善好施”、“诚实守信”等。
《大学》里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的“家”正是个人与国家、社会之间最重要的连接点。个人先要在一个小家里形成基本的道德规范后,才逐渐融入社会的,因此,家风是社会风气的基础。毫无疑问,良好的家风、家规、家教对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标准、操守品行,乃至生活习惯的形成,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积极上进的“家训”不仅是每个家族的财富,也是社会的财富。“家教”不仅关乎每个家族的子弟,也关乎社会整体。良好的“家风”,非常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