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油饼大姐励志故事

文章 2019-07-11 23:31:07 1个回答   ()人看过

闯上海

赵林1966年出生在安徽六安县椿树镇的一个普通农家,在姊妹中排行老四。15岁时,赵林得了过敏性紫癜,便辍了学。家里没钱治病,赵林只好在家吃激素,只有症状很厉害时才到医院治病。一直到19岁,如花的年纪,她的病才好起来,而此时她的身材已被激素催得像只皮球。

痊愈后的赵林很想再回学校读书,可父母觉得她看病花了不少钱,加上年龄也大了,让她帮家里干活,赵林就绝了复学的心。

辍学前,赵林还是班里的语文课代表,梦想着将来能成为一名作家。辍学后的日子枯燥而又艰辛,她就用看书、写字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有一次,姐姐送给赵林一条新裤子,她很喜欢,村里一位小姐妹也很喜欢,赵林便以8块钱的价格卖给了她,然后到县城买来两本诗集。乡亲们知道了觉得不可思议,但赵林觉得值,那两本书带来的快乐是穿新裤子不能比的。

22岁那年,赵林和邻村的一个男青年结了婚。但丈夫整天打骂她,公婆也因为她生了个女儿没给过她好脸色。婚姻的不幸、艰辛的生活,让赵林几乎窒息,她做梦都想走出那个闭着眼就能画出模样的村庄。

有一次,有个姐妹告诉她,上海是个好地方,那里挣钱的机会多,比在家种地好多了。她像一只蚂蚁看到了白糖,一夜之间便决定了自己的去向。

她的想法遭到了丈夫和公婆的一致反对,但家庭的缰绳已经拴不住她的梦想,她悄悄地将女儿送到父母家寄养,然后背着三十斤粮食,和小姐妹一起搭上了开往上海的汽车。

此后的经历,和不少南下打工者相似:赵林没有心情欣赏这个大都市的繁华,她放下行李便开始找工作。但是一无所长的她找工作谈何容易?很快,干粮吃完了,身上的钱花完了,工作的事情仍没有着落。她捡烂苹果,夜宿街头,被疯子追……直到一个多月后,才找到一份抛光的活儿,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月薪200元。

工作尽管辛苦,但她终于见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她的心再也无法回到那桩没有生气的婚姻里。她回到家乡,给了丈夫200元“补偿”,离了婚。

再婚

随后的两年里,赵林扫过马路、扛过大包、贩过老鼠药、看过厕所、当过月嫂……为了多挣100块钱,她还穿着男人的衣服帮人抬过棺材。

1994年,赵林到浙江黄岩石捣臼村打工,为了女儿能有个家,她与当地一个叫周梅兴的男人结了婚。周梅兴好酒,喝醉了就耍酒疯,赵林没少受他的气。婚后第二年,赵林生下儿子,她不想再去干零活儿,就琢磨着做点小生意。

一辆三轮车,一个煤气罐,一口煎锅……1996年春节后的一天早上,浙江黄岩区一家工厂门口,多了一个卖葱油饼的摊位。只见摊主麻利地往揉好的面团里装馅儿,用小面杖擀好后放入热腾腾的锅里,再用铲子不停地翻着。不一会儿,一张葱油饼就出锅了。她就是赵林。

空闲时,赵林还捎带着收破烂。有一回,她收了一大堆报纸,纸堆里夹杂着很多文学名着,赵林小心地把它们擦干净带回家。忙完一天的活计后,躺在床上读几页,疲累的身心好似到了云端。即便是卖葱油饼的间隙,她也不忘读几页,时间长了,竟成了当地一景。

人心的奇怪之处在于,不觉得闲来打麻将有何不妥,却笑话业余读书的农妇。所以,赵林没少受人奚落,丈夫也不理解她。

2011年,周梅兴因酗酒过度住了院,赵林一边照顾丈夫,一边还要兼顾生意,急火攻心,她也病倒了。

这次突如其来的急病让赵林想开了很多,人生苦短,要实现的梦想不能再等,必须尽快行动起来。

网遇伯乐

赵林拿出不多的积蓄,买了一台电脑,并装上了宽带。在儿子的帮助下,她学会了上网、打字。儿子还帮她申请了一个QQ,她给自己取名叫“悠悠岁月”。

第一回学加好友,她选了一个叫“润物无声”的网友。赵林做梦也没想到,在她轻触键盘的一瞬间,一位注定成为她命中贵人的人,带领她正式迈入文学的大门。

“润物无声”姓蔡,是台州黄岩的退休老干部,同样喜欢写作。

得知赵林喜爱文学,蔡老师被打动了。他看了赵林空间里的文字,虽然粗糙,却有着不凡的叙述能力。他鼓励赵林坚持写作,并给她推荐经典文学作品,还买了本写作大全送给她。

蔡老师经常帮赵林修改习作,还把一些文学前辈介绍给她。2012年,赵林第一次投稿——将一篇5000字的散文《生死考验》投给了《散文选刊》,没想到一举拿下当年的全国散文精锐奖。

消息传来时,赵林正在摊葱油饼。那股子激动劲儿,非眼泪无以表达。

首次获奖,让赵林的创作信心倍增,原本对老婆嘲讽加奚落的丈夫也对她刮目相看。周梅兴很清楚,十多年来,妻子干的活儿比男人都多,家里的三层小楼就是妻子拼了命挣出来的。于是,周梅兴开始帮着妻子料理家务,为的就是让赵林挤出更多时间读书、写作。丈夫的转变让赵林很知足,这也是她再婚后最幸福的一段日子。

蚁群

几十年的坎坷经历以及目睹了很多身边人的际遇,让赵林觉得,自己和他们就如一只只蚂蚁,沿着自以为铺满白糖的路小心翼翼地前行,尽管付出总大于收获,他们也坚韧地生存在城市的夹缝中。一些或悲或苦的故事,在赵林心里沉淀着,并在岁月的流淌中逐渐发酵,迫使她有了一种想要讲述的冲动。

2013年3月,赵林遏制不住创作的冲动,以自己的经历为蓝本,开始创作《蚁群》。她白天卖葱油饼,夜晚便鏖战在电脑前,像一只勤劳的蚂蚁,一点点耕种着自己的文学田地。

日子和梦想都逐渐向好,本以为自己的后半生再不会和幸福二字分开,没想到新的苦难却悄悄逼近。

在石材厂做工的周梅兴身体每况愈下,有时会咳出血来,到医院检查,医生告知他已是肺癌晚期。

一日夫妻百日恩,看到丈夫留恋的目光,赵林充满了酸楚和绝望。那时,儿子即将高考,她不敢表露出来,只能深夜披衣下床,流着泪进行创作,抚慰创伤。

自知日子无多的丈夫关注着妻子的创作,隔几天,他就会问赵林:“写到哪儿了?文章里有没有写我?”赵林如实回答:“写了!”“写我什么?写我爱喝酒吗?你要把我写得坏一点,给孩子们树立一个反面教材,让孩子们引以为戒。”

望着丈夫认真的表情,赵林动情地说:“除了爱喝酒,你并不坏,嫁给你我不后悔!”

有时候周梅兴也会催她:“快去写你的书,书写好了我就可以安心地走了!”

2013年11月,赵林18万字的小说《蚁群》完稿,丈夫吃力地抓住她的手,说:“那我就放心了!”第二天,周梅兴与世长辞。

《蚁群》以反映了亿万打工群体的真实生活而打动了编辑,北京团结出版社将之汇编于“长江文丛”中。

小说主人公是个叫“赵二”的贫困农村妇女。“赵二”不像个女人名字,赵林说,生活中我自己就像个做苦力的男人。她的工友兄弟姐妹们,就如同蚂蚁一样,到处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而赵二,只是浩浩荡荡蚁群里的一个。

《蚁群》出版后,打工一族纷纷抢购,大家都把自己和书中的人物对号入座。赵林的饼摊生意更好了,一些文学爱好者也找到赵林的摊位,帮助她卖饼,和她交流创作心得。

2014年底,由《蚁群》改编的微电影《相信梦想》,获得第二届亚洲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海棠奖。

现在,赵林的新作《庄稼人》和《看不见的顶部》也已完稿。她的文学梦想逐渐开出灿烂的花朵。

赵林是个在城市里奋斗着的小人物,和余华小说《活着》里的主人公类似,生活在苦难的夹缝里,一次次喘息,一次次挣扎,一次次抗争,不沉沦,不低头,不放弃。那种努力向上的劲儿,总是值得我们致敬。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