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本本”
《说说“本本”》的“本本”指毕业证和学位证,也就是从业需要的证书。是一篇给人以启示催人奋进的佳作。
今天带小孙女上医院,在排位等待中,我抱着小孙女在医院的走廊到处看,看到了科室医生的介绍,看到了护士们的介绍。这些医生,我都不认识,护士我也不认识。找哪个医生给孙女看病?找哪个护士给孙女扎针?我肯定希望医术高的医生,技术好的护士。但是,我不了解他们,我凭什么确定这些医生和护士中谁高谁低?只能看这些介绍中说的级别了,他们的级别是有“本本”为证的,也就是只有先看他们的“本本”。只有具体接触了,和其他病人、家属交流了,才能具体知道他们的真本事。在这以前,我只能凭“本本”选医生了。
说到“本本”,我想到了一直流行的一句话:“学历和能力不成正比。”这句话被不少社会人士,特别是一些管理者用具体的故事证明着,也被一些不贪学的娃子用来抵御老师和家长的唠叨。我不知道他们是真的信服这句话,还是只用它做做挡箭牌以逃掉责骂和惩罚,最终的结果就是,他们的学业越来越让人伤感,而他们却越来越开心,一直到走出学校。
很有意思的是,我一直在老家的母校教书,曾经教了一批我同学的孩子,现在又教着我以前的学生的娃子,客观地说,这些同学,这些学生,当初读书都不是很勤奋努力的,所以,他们的娃子才留在了老家读书;这些故人对孩子的要求是很高的,不知道他们是忘记了他们读书时候的“懒惰”,还是现在吃了当年“懒惰”的亏,竟然在自己逍遥了读书年华之后来“逼迫”孩子在读书岁月中受苦受累。遗憾的是,他们的娃子,相当一部分走上了父母当年的读书之路,以“不听话”消磨着大好的学习时光。这是性格遗传在作怪,还是家庭教育的环境氛围出了问题?
总之,在农村学校教书的教师感觉到越来越累,现在的学生好像一批不如一批。而当年那些勤奋努力的故人,他们进了城市,他们的孩子也理所应当地在城市里读书了,对我这师伯师叔或者师爷爷,他们简直就“瞧不起”了,在他们的父母给他们说起我的时候,他们是“不屑一顾”。在和这批故人的联系中,我惊讶地发现,当年读书勤奋努力的我的同学或者学生,他们的娃子多数都把“长江后浪推前浪”变成了现实。
为什么在第二代人身上还是存在这么大的差距?我百思不得其解,就是这些局中人除了苦恼外,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今天在医院的见闻,突然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本本”。农村中的这批故人,他们在建筑工地或者城市里打工,是没有“本本”的,因为没有“本本”,决定了他们教育孩子既缺乏足够的“威力”,又缺乏具体的方式方法。有一个现实是不容回避的:这批没有本本的农村故人,在孩子不懂事的时候,他们没有对孩子进行陪伴生活和教育,孩子是十足的“留守”儿童;在孩子已经开始懂事的时候,孩子们没有看到父母工作的辛苦,只看到父母挣的钱还不算少,他们没有看到他们的父母与城市人的收入差距,没有看到他们的父母与城市人的工作环境的差距,没有看到他们的家与城市家庭的生活差距……这些“没有”让农村娃子没有看到“本本”的重要性,他们也不会为了“本本”去努力拼搏。年龄大了,接触网络文字多了,似乎也就信奉了“学历与能力不成正比”的定律了。可悲的就是,只有等他们走上了社会,受到了“本本”的欺负之后,才会又像他们的父辈教训他们一样教训他们的孩子,只是,那时他们的孩子会听话吗?会为了“本本”去努力拼搏吗?
什么是“本本”?“本本”是毕业证,是学历学位证。通过关系帮助孩子就业,而且找到一个好的就业岗位的,有,但是少数。众多的学子毕业之后,还得靠自己找工作。刚出校门,凭什么找工作?凭什么证明你的能力?给招聘者背诵“学历与能力不成正比”的名言?还是拿出你的毕业证学位证?
在没有经历工作的磨练之前,谁能证明学历高的人的能力就比学历低的人的能力强?谁能证明学历高者的能力就大面积地不如学历低者?招聘者有火眼金睛?招聘者是CT机?能一眼看透眼前人的五脏六腑?他们还是只有看文凭。事实证明,学历高者,绝大多数也是能力强者;事实也证明,不少单位招聘人,都是有学历限制的。特别是公招单位,他们在招聘启事中,明确了学历和学位要求,甚至明确了外语等级要求。学历达标者,来报名应聘,来报名参加公招考试;学历不达标者,请远观而不要亵玩焉。
学历学位本本是就业的敲门砖,不仅是事实,而且将成为越来越硬的事实。为什么“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了千万家庭信仰的“真理”?是残酷的就业现实逼迫的,是“本本”就业现实逼迫的。孩子们,适者生存,我们改变不了环境,那我们就适应环境。所以,谁越早相信“本本”的价值,谁就能越早勤奋努力,谁就能在将来职业竞争的第一步抢占到有利的“地理地形”位置。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