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如何做好父母
《新世纪如何做好父母》是一篇洞悉现代教肓的好文,读此文令人不得不去反思!
作为一个一线教师,经常会接触到学生们形形色色的家长。很多家长的素质,实在是不敢恭维。一些家长,自己很漂亮,利索,能干。不知道孩子怎么会被教育成那样子。抑或是没有或者缺少教育。我的一个家长,是某个小学的数学老师,四十岁了,看上去最多三十岁左右。跟我交流的半个小时过程中,能感觉到她的好强,能干,在单位的名气很大。面对儿子,却无能为力。甚至说她有时候连死的心都有了。儿子大的捣蛋行为倒是没有,就是上课不听课,抠手指,啃指甲,手指经常是烂糟糟的,跟毛玻璃似的。而且据说他从小到大几乎没有剪过指甲,也就是说,还没来得及剪呢,就自己解决了。习惯差,导致的成绩差,孩子也没有自信,一个男孩子,说话几乎没声音,很少见到十几岁孩子该有的青春活力,总是蔫蔫的。难道真是应了那种说法“医不自治”?
还有一个孩子,母亲是律师,父亲是公务员,都很能干,长相也不错。可是儿子却是个小胖子。任何时候看到他,都是昏昏欲睡的样子。你一叫他回答问题,他就马上回答:“老师,我没睡觉。”家长对他给予了无限希望,可是不知道是教育方法不给力,还是忙得没时间照顾孩子,眼睁睁的看着他不断变胖,永远的昏昏欲睡,永远的跟不上趟,干着急没办法。孩子也慢慢地没有了自信心,每天在昏昏欲睡中,同学们的嘲笑声中,浑浑噩噩的度过时光。
……
身边这样的例子很多。我无意指责任何一个家长,只是希望家长能不再延续父母那一代对自己的教育模式,靠经验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生活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得不断学习,进步。孩子的知识渠道很多,信息量很大,很多方面知识比我们多得多。偶尔一次被问住了没关系,如果经常孩子说什么,我们都不知道的话,是不是会被他们看不起啊!不要让他们说你:“你除了知道问:作业做完了吗?吃饱了吗?考试成绩咋样?还会说啥?还知道啥?”
被我们整天看做是小屁孩的孩子,有朝一日这样说我们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很难过的。不过,难过之余,别忘了学习,进步,与孩子一同成长,这才是最关键的。说到这点,我的一个多年前的同事做的很好。她的儿子现在估计差不多上四年级了吧。十多年前,三十多岁的她,终于遇到了自己的白马王子,结婚,生子。然后,就辞职做起了全职太太和妈妈。大学本科毕业的她,面对孩子每天很多意想不到的,数不清的问题,不得不一次次重新学习。记得她说,每天早上起来后,第一件事先是把电脑打开,放在百度页面上,准备好随时查询儿子要知道的内容。帮了孩子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提高。如今,儿子也慢慢大了,很优秀。估计很多问题自己就能找到答案了,但是妈妈培养的习惯估计会影响他一生的。
上面说的只是从文化知识方面,父母给孩子一个很好的引导的例子。当然,在生活中,古人说的言传身教不可忽视。我们做父母的,大部分都是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么,我们是否该关注自己平时的所作所为呢?不能只要求孩子做这做那,自己却为所欲为,或者吊儿郎当,那么孩子会有那么自律吗?
同事讲到一个去年发生在南方某个地方的一件真事。一对夫妻,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平时由于工作忙,好几年一直把孩子放在老人那里。到了上学的时候,才接回来。结果发现孩子习惯不好,功课不好,跟不上其他同学。然后就报各种补习班,限制孩子的活动自由,平时管理非常严厉。自己却照常应酬,打麻将,喝酒,玩。终于有一天,不堪重负的姐妹俩,一商量,干脆给父母的饭里下药。也不知道她们从哪里弄的毒鼠强,放在饭里。中了毒的母亲住进了医院。姐妹俩一放学就去看望母亲。发现母亲从未有过的温柔,脸上也有了笑容,不再责备她们,说话柔声细语的。这样的感觉真好。当母亲康复出院后,俩人再次作案。母亲再次住院。依然没有意识到身边的危险。一切又循环了一遍。
后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第三次下毒,母亲没有再次幸免,死在了自己的亲生女儿手里。当然,我们在谴责这俩孩子没有人性,做出这样让人不齿的事的同时,是不是该反思一下:如果父母从小不放纵孩子不管,交给爷爷奶奶带,那么她们从小的习惯是不是会好点?如果他们后来面对问题,不是一味的谴责,责备,而是疏导呢?如果他们能在孩子学习的同时,自己在旁边陪读,或者以身作则,不打麻将,不看电视,只是默默地陪伴孩子,情况会不会好点呢?……当然,一切都是假设,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逝去的生命不可能再回来,只是我们活着的人,是不是该好好反思:如何才能做合格的父母呢?
我最近布置了一次英语的书面表达。要求学生写自己和父母的日常生活习惯。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看他们的习惯是否健康。很多孩子都写到了自己的父母经常玩手机到半夜。喝酒,抽烟,打牌,看电视,不锻炼。看的一段视频里,父母带孩子过街,自己却低头玩手机,任由小孩子自己走,发生了多次孩子被碾压的惨剧?现实中,不论是年轻的父母,还是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骑着电动自行车,带着孩子,管你红灯绿灯,十字路口,停都不停,看也不看,只管往前骑,从来都是抱着侥幸心理,永远不会关注安全规则,这样的家长,如何给孩子说:“过马路要小心,注意安全啊“?孩子如果反问你一句:”恁遵守了吗?“你该如何回答呢?
我们这些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物质极度缺乏,家里孩子又多。父母在养育过程中,可以说是散养,适者生存。父母要忙着养家糊口,平时能让你吃饱穿暖就不错了,对孩子的心理,精神层面关注的很少。另外,父母的知识水平也非常有限。平时学校的功课,也没那么多压力,更多的是靠自己自觉,自己想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平时,除了功课,回家还得帮家里干活。父母也是孩子念书几年里,连老师面都没见过的多的是。但是,那个时候的教育,我认为是比较人性的。不是来自外界的压力,而是自己内心的动力。那时候也有自己的快乐。下午放学后给猪打草。几个伙伴一约,提着篮子满地地疯跑。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