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的是什么

文章 2019-07-11 22:33:31 1个回答   ()人看过

金刚经彻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承认一个真理、一个至道,并不认为一切宗教的教化仅限于劝人为善而已。下面是yjbys小编和大家分享的金刚经讲的是什么,更多内容请关注文学佛学经文栏目。

尽管《金刚经》不是出自中国人之手,但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大家知道,儒释道三家构成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与主体。直到现在,中国人恐怕很少有人不受到儒释道思想的深刻影响。如同以《论语》为代表的家庭和家族伦理精神构成中国人社会情怀的源头,以《易经》和《道德经》为代表的充满阴阳互动的有机论哲学构成中国人智慧的源头,而以《金刚经》为代表的佛法构成中国文化中超越世俗的情怀与修炼体系的源头。需要先稍微提一下,佛法不仅是追求出离世俗,同时追求在更深入的程度上融入与服务现实社会与人生。尤其是大乘佛法。而正是出离与融入的相互结合,才能产生更深更广的人生智慧与文化。从这个角度说,以《金刚经》为代表的佛法所追求的是出离与融入相结合的更深刻的智慧与精神。是否可以这样说,不懂得《金刚经》与佛法就不可能深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与东方文明的真正底蕴。

那么,《金刚经》说什么呢?

用一句话来概括,《金刚经》自始至终说的是人们怎样才能彻底断除内心烦恼,而成就无上解脱智慧。解脱,就是超越,准确说,就是达到在出离世俗的同时,更深入地融入与服务现实社会与人生。这是佛法真正精髓。解脱真正内涵,就是在出离的同时更深刻地融入。研读《金刚经》必须搞清楚一个事实:佛法中所说的解脱并非指逃离,而是说在生命中体悟到永恒,同时在个别中体悟到全体。涅槃不是指死亡,而是指断除烦恼。佛法,就是断除内心烦恼的宏大的自我修炼工程。《金刚经》全称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至坚至利,比喻摧破一切障碍。般若波罗蜜,彼岸智慧。彼岸,就是涅槃,指解脱,没有烦恼。《金刚经》的主旨就是逐步深入并且反复宣讲怎样达到内心解脱,超越一切事物和思想。这是佛法中断除内心烦恼达到解脱的根本要点。

通行的《金刚经》的文本是由后秦高僧鸠摩罗什翻译,由梁武帝昭明太子将整部经分为三十二个段落,并在每个段落之前加上标题。《金刚经》大体可粗略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提出问题。

须菩提代表众佛弟子请教佛陀,怎样才能降服烦恼?人们内心应安住于怎样的境界?须菩提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为解空第一。《金刚经》由佛陀和须菩提的对话构成,意思是《金刚经》就是解说如何达到解脱,即解空。

第二个层次是佛陀深入解说修行者内心应超越任何事物。

首先是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内心超越自己与他人、人类与其它众生以及生与死之间的鸿沟;其次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内心不间断布施而无布施之念;最后内心超越一切事物,包括超越佛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就是停留和执着,指束缚。“无所住”就是内心不执着任何事物,连不执着也不执着。现代汉语中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成语,说的是人们被枝叶遮挡而看不见眼前的泰山,这就是人们内心被“枝叶”所束缚。在这个成语中,人们其实是“住于”枝叶而不是住于大地,因此,人们只看见枝叶而看不见眼前的泰山。“无所住”就是内心克服任何束缚而看到更宽广范围世界真相,包括看到观察者自己。简单说,“无所住”就是内心既出离又深入,不被任何事物束缚。禅宗有句话叫“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既出离又深入,达到同时“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而不是只能“二择其一”。内心不受任何束缚,生命中活泼泼天机真性自然迸发出来。“生其心”就是内心焕发活泼泼灵动清净的天机真性。解脱,就是天性不受拘束自在流动。

第三个层次是佛陀讲说如来离一切相。

这是上一个层次的自然深入。既然解脱是天机真性自在流动,当然如来离一切相。相,就是形状,代表被固定事物所束缚,或拘泥于某种固定形状。而自在是出自本性,不被任何事物束缚,因此,如来必然离一切相。山间清泉在涧溪中自在流淌。你能说它“留恋”或“不留恋”某块岩石?或者,你能说它“执着”或“不执着”某种形状?我们既不能说山泉“留恋”某块岩石,也不能说山泉“不留恋”某块岩石。山泉对岩石真正达到既出离又深入。对于涧溪中任何一块岩石,山泉都是既奔向又离开。《金刚经》第二十九品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可见,如来既不属于过去,也不属于未来,而属于当下,超出任何思辨窠臼。如来不采取任何固定形式,连不采取固定形式也不采取,这就是如来。

以上是《金刚经》粗略内容。坦白说,《金刚经》与佛法非常陡峭,一般人很难理解。产生这种鸿沟的原因是佛法与一般人对世界和自我的看法存在巨大差异。如果人们下决心深入佛法,必对人生产生巨大收获。愿我们在人生中不断解放自己,早日到达解脱彼岸。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