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地铁接轨梦想作文2017
2016年12月18日,青岛,也是山东的首条地铁——3号线,全线通车!让我们再一次隆重地标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下面就是有关青岛地铁接轨梦想作文,欢迎大家阅读!
青岛地铁接轨梦想作文2017篇1:百年青岛 接轨梦想
这是一个圆梦的时刻。
就在今天,这座城市关于地铁近半个甲子的梦想,照进现实!
这更是一个放飞梦想的时刻。
从今天开始,与地铁一起呼啸而至的,将是这座城市关于未来的全新可能!
从1987年开始筹划,走过时长达20多年的“徘徊期”,直到2009年11月,随着地铁3号线工程的奠基,青岛开始向着梦想全力冲刺……
半甲子期待,六年多建设。
关于地铁的一切,始终是这座城市最受关注的焦点。特别是2010年底3号线的建设全面铺开之后,地铁的每一次进展,都拨动着每一个青岛人的心弦:
站点建好了,隧道贯通了,开始铺轨了;
开挖的路面恢复通车,地铁导向标识在路口亮相,墨绿色的站点出入口在围挡后露出真容;
空载试运行,启动试乘,北段通车……
梦想,就这样一步一步,照进现实。
2016年12月18日,青岛,也是山东的首条地铁——3号线,全线通车!让我们再一次隆重地标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因为,站在时间的节点上,我们回首,青岛地铁有太多的故事值得记述;我们眺望,全新的地铁时代将给城市、将给每个人的生活,带来更多美好的向往。
运筹——
标尺锁定世界顶级
青岛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城市中筹划地铁的“先行者”。1987年,当地铁进入青岛发展视野的时候,全国拥有地铁的城市只有北京,6年之后的1993年,全国第二条地铁在上海建成通车。
已经退休的张文是青岛地下铁道工程筹备处第一任负责人。“那几年间,青岛地铁筹建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启动了‘四线一环’轨道交通第一版线路规划;二是建设了地铁1号线火车站车站;三是开挖了青纺医院到水清沟的一段试验段。”时至今日,回忆起那段为地铁四处奔走的难忘岁月,张文依然十分自豪:“虽然地铁筹建处只存在了短短4年,却为青岛地铁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按部就班的推进,在1995年遇到波折。面对国内陡然之间高涨的地铁建设热潮,国家决定暂停审批快速轨道交通项目。青岛地铁项目因此停滞,陷入徘徊。
现在回过头来看,20年的“徘徊期”绝不是青岛地铁的“空白期”。它更像是一个“储备期”或者“磨砺期”。在这段时间里,紧跟城市快速发展的脚步,青岛不断深入思考着地铁和城市的关系,不断优化着地铁线路的布局,不断地从每一个细节优化着设计方案。社会各界也在全力推动,2008年1月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将“关于加快推进发展轨道交通的议案”确定为大会议案,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先后多次调研、视察地铁规划建设情况。
因此,当2010年底,3号线的建设全面展开的时候,这座城市的决策层已经在用全新的战略思维运筹青岛地铁。不是孤立地运筹一条线,而是运筹一张网。在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青岛着眼于连通东、西、北三个环湾主城,辐射周边组团,运筹构建的是一张支撑国际化湾区都市建设的动力先导轴。
“让青岛地铁早日成网运营,更好地造福岛城人民。”省委常委、委书记李群强调,青岛的地铁要打好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效益牌”,以经济效益彰显城市“实力”,用社会效益彰显城市“活力”,用文化效益彰显城市“魅力”,以点带面,盘活全局,凸显城市特色,用地铁这张“新名片”推介一个“新青岛”。
正是在这一超前的战略运筹和功能定位的指引之下,青岛地铁3号线从设计开始就将标尺与国际一流牢牢绑定。“在青岛地铁的视野中,要建就建百年地铁!”市地铁办主任、青岛地铁集团董事长贾福宁说。
每一个细节的雕琢,都精益求精。出入口是地铁的“第一张脸”。为了给乘客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将“这张脸”打造得既实用又美观轻盈,青岛地铁一遍遍推倒重来,设计方案数易其稿。以至一个有着多个城市地铁设计经验的设计师都慨叹,做了这么多设计,没碰到一个像青岛这么较真的。
青岛地铁集团有关负责人还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
最初,3号线车站出入口的承重柱设计的是型钢结构,后来考虑到型钢结构质感较差,改成了铸钢结构,铸钢外观厚重,耐久性好。按照设计方案,承重柱的宽度设计为28厘米,为了最直观地了解这一尺寸的效果,在得知美国一个建筑也采用了近似的结构后,他们第一时间联系在美国考察的同事,让他务必找到这个建筑,量一量柱子的尺寸,看一看现场的效果。当他传回这个建筑的现场照片,并告知宽度也恰恰是28厘米时,大家才最终认可了这个设计思路。
在设计时,为了充分发挥地铁的“文化效应”,青岛在国内首设地铁艺术设计专家委员会,全过程咨询、指导青岛地铁艺术设计工作。
“委员会从公共艺术品主题设定到方案内容,到车站装饰的细节乃至地面建筑风格等,都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力求最大化体现沿线人文历史风貌。”青岛地铁集团副总经理张君说,从22个站点中随意选出一个站,把设计图纸的第一版和最后一版做个对比,都会发现变化非常大,个别的站甚至“面目全非”,方案调整优化最多达到了27次。
现在,走进3号线的青岛北站、李村站、五四广场站、太平角公园站、汇泉广场站、中山公园站、人民会堂站和青岛站等8个站点,人们都会看到精美的公共艺术品,展示着青岛兼容并蓄的东方文化和欢畅旖旎的海洋文化。它们成为了彰显城市文化的最直观、最显现的载体。
设计方案的精心雕琢,反复比选,除了充分采纳专家的意见,青岛地铁还广泛吸纳民意。每条线路的车站外立面和装修风格都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并认真梳理归类。许多想法让专家眼前一亮,连说“高手在民间!”
像现在,青岛站出入口的白色波浪形钢结构,就吸取不少市民提出的色调素雅的建议;五四广场站的浮雕立柱,原设计为红色,也是听取了市民的意见后,重新修改的……
就这样,青岛地铁的蓝图变得日益丰盈。
建设——
技术突破打造样板
宏阔的蓝图,要变成瑰丽的现实,必须有艰辛的付出。
2010年下半年,随着地铁3号线的全面开工,青岛地铁项目终于从脑力激荡、纸上运筹,步入实战阶段。
3号线从青岛站到青岛北站,全长25公里,22个站点。高峰时期,共有上万名地铁建设者同时参建施工。
这是青岛历史上单项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社会关注度最高的基础设施项目。这座城市的决策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予以推动。
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全市动员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地铁一期工程建设,将地铁项目“定义”为改善城市公共交通条件、提高市民生活品质的“一号”民生工程;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地上地下一体发展的“龙头”先导工程;
拉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的“骨干”基础工程。
能“集齐”了“一号”、“龙头”、“骨干”这样三个“定语”,地铁项目的份量显而易见!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