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堂教学反思
说来有趣,上《爸爸的花儿落了》这课之前,我比较认真的做了课件。
1、用汪静之的诗句“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的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配上落花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感受,时间是无情的,它不管人们留恋与否,总是面无表情地把你想的和不想的统统带走。成长是无法阻挡的,它说来就来了,丝毫不给你准备的时间。导入到本课的学习。
2、由于本文较长,我选择了学习了字词之后,让学生默读全文。解决这样的几个问题: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全文的内容;你知道作者用什么作线索把文章中的故事串联起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作者在毕业典礼上回忆了哪些与爸爸有关的事件,从中你感受到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我打算这节课就围绕着这两个问题进行,但是令我发晕的是,学生在概括文章内容的时候就困难重重,我费了很大的力气去追问才让他们弄明白了本文讲的是:英子参加毕业典礼那天她爸爸去世了,回忆了经历过的与成长有关的事件之后,英子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第二个问题解决得更是糟糕,于是时间在糟糕的思考中过去了,第三个问题没有解决。
我郁闷的不行,课间时间很短,没来得及想清楚问题出在哪里我就去上6班的课了。
哈哈,6班的小媒体出问题了,开不了了。简直是上天在考验我!
我也是对着学生朗诵了一段和5班一样的导入语。接着介绍了作者是林海音,本文选自《城南旧事》。对作者和作品我没有多说一句介绍的话。然后我就说,这么长的文章我们该怎么学?学生纷纷的出主意,有说一段一段的讲解的;有说选择喜欢的片段讲的;也有说选择重要的段落讲的。学生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决定先理清文章的脉络,再选择精彩和重要或学生喜欢的片段开讲。
于是,我就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轻声朗读文章:文章写的既有眼前的事件,又有回忆的事件,那么眼前和回忆交错的时候,必然有个触发点和回归点。请同学们把这些点找到。学生找找读读,和同桌交流一下,很快的结束了第一环节的学习。所有的触发点和回归点都找到了。在回答中还把回忆的事件和眼前的事件都归纳出来了。接着,我顺势让学生把触发点和回归点整理了一下,很快两条线索就浮现了:花和毕业典礼。我表扬了学生,说他们的发现力真强。他们很开心,其实更开心的是我。
接着我问学生,这么多的事件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件?有个学生发言说是:英子去医院看望爸爸,爸爸鼓励她独自参加典礼的事。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这个场面让我很感动。于是我又顺势让学生好好的出声读读,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并说一说为什么感动。一个学生说第6段爸爸的话“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问他理由,他说爸爸的这种鼓励性的话让他觉得很感动。于是我觉得发言的这个孩子在家中是很少得到鼓励的,就说你很向往这种鼓励是吗?他说是的,我说当你父母批评你的时候,你要告诉他们,你更需要的是鼓励,好吗?现在你回答的就很不错,同学们先鼓励他一下,好吗?在同学的掌声中,他坐下去了,我知道其实他的心里一定很不平静。另一学生说是第8段: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他说爸爸此时内心十分伤痛,为了不想把伤痛表现出来,就把脸转向了墙边,强忍着悲痛。我问他爸爸为什么伤痛?他说爸爸生病了,快去世了。有学生补充了,说是因为英子让爸爸硬着头皮从床上起来到学校参加毕业典礼的话引起了他的伤痛,他伤痛的是女儿还这么幼稚的时候,他就要离开人世了。我就问:爸爸想陪我去参加吗?学生说:想的。他们还回答了理由,从6年前参加欢送会就看得出来。我就说,爸爸是渴望陪伴着女儿长大,看着她一天天进步,成熟。我这样说你们同意吗?他们说同意。那么我们可不可以从这点上思考爸爸的伤痛呢?马上就有学生整理了思路站起来说:爸爸是因为自己快不久于人世,而不能陪伴孩子成长,把一大堆的责任都丢下了感到伤痛。我表扬了他,因为他实在说的很好,于是我要求学生分三个角色朗读到12段。学生很受感染。读完后,我问学生,你们见过自己父母伤痛的时候吗?学生想了一下,有说自己顶撞父母的时候,交不出学费的时候,父母受了欺负的时候等等。我说父母的压力都很大,期望也很高,如果父母每天都开开心心的,这样该多好啊,我们要尽量的为他们制造点快乐,大家一起努力吧!这一个环节到此结束。
另一个学生说,给他印象最深的是爸爸打他的事件,爸爸的严厉和慈爱让他觉得很真实,就像他的爸爸一样。于是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个事件。我说,不但情感表达的很真实,写得也很真实,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你们能找出写得真实的地方吗?学生找出了很多:鸡毛掸子的声音啦;我检查伤痕,我拉裤脚生怕同学发现啦等等。边说英子边说自己,很快乐。我就问了,爸爸的这种教育方式好吗?学生各有各的看法了。我又问:爸爸的打在英子成长中留下了阴影还是具有积极的意义呢?我建议大家评论一种教育方式的时候是不是也考虑一下它的实效?学生一下子就把答案集中到好这方面来了,认为适当的严厉是需要的,但是不能过火了,同时在严厉过后要表现的慈爱一点是很重要的。这群狡猾的家伙。课就结束了。
为什么我第一课时的预设效果会这么不好呢?后来我想了很久,分析出了下面几点:
本文是以情感动人的文章,我的问题提的太理性了,学生没办法走进文本。学生的思维没有那么理性,无法跳读分析出我需要的答案。我的预设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对教材的定位偏离了方向了,这样的文章就是要让学生在同龄人的成长的过程中感受生活,获得情感的体验。并不是让学生掌握什么是线索,怎样把线索给理出来,即使你要这么做也要自然的让它水到渠成,像去找找触发点和回归点,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自然的凸现了线索,孤立的抛出问题,太突兀,所以学生不知所措了。相反的,第二课时,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愉悦性大大的增加,学习内容也丰富,效果也好的多。以后的教学设计一定要把握好教材的特点,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把教学的体验性、愉悦性、和实效性统一起来。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