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问难,贯穿在教学始终语文论文

文章 2019-07-11 21:12:19 1个回答   ()人看过

长期以来,语文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课文是否讲深讲透、环节设计是否紧凑成为评价一节好课的一把尺子。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只要环节设计合理、将教材内容讲深讲透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对每一篇课文都繁说细讲,生怕有半点遗漏,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影响教学环节、耽误教学进度、影响课堂秩序等为由置之不理。

在各种听课活动中,我们也经常发现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通过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得到发展。但由于教学语言不精彩、教学结构不严谨、教学功底展示不充分而被排到差课行列。在有的公开课中,临近下课,学生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因势利导组织讨论,学生有新的发现,获得极大满足,结果这节课因为拖堂而被扣分。

如何评价一节好课,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还是追求教学中讲深挖透、教学环节的天衣无缝、教学艺术的完美无缺?这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观念,实际上有些课虽然很好看,很精彩,但学生只是配合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完全是被动式的接受。我觉得应当把评课的重心放在关注学生发展上,让质疑问难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的语文课是一节好课。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教师在每节课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有疑学习,求异学习,因为有疑学习是探究学习的开始,是创造思维的第一步;求异学习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新课标在三四年级阶段目标中提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在五六年级阶段目标中提出:“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七至九年级阶段目标中提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新课标越来越重视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渐进培养,越来越重视学生具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节好课,应该是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主动性,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要构建“先问后学,先学后教,边学边问”的教学模式,把学生质疑问难贯穿在一节课的全过程中。

一、课前自学存疑。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强调学生自学存疑,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主动探究。在每一节课之前,我都鼓励学生在预习中质疑,做到学生没有疑问不“开讲”。刚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很肤浅,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的问题变得有价值了,如在《泊船瓜州》一诗的学习中,学生提出:“为什么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换成‘吹’好不好?”学生如果没有经过认真思考,怎么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呢?

二、课中质疑问难。

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是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鼓励质疑问难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措施。教师要为学生主动提问提供机会,并且针对学生学习的疑难,尊重学生的学路,以学路带教路,在关键的地方随机点拨:

1、教师引疑。

教师必须善于引疑,善于将对课题的理解转化成学生认识需要,再不断设疑、激疑,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中所蕴含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2、引导质疑。

1)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的置疑能力。

2)引导学生课中质疑。在一节课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通过设置悬念、信息反馈、电教演示、观看插图等教学环节引疑,促进学、思、疑、问的结合。

教材不是完美无缺的,教学参考书也不是标准答案,教师的个人见解也不是无懈可击。教师应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留给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大力引导学生敢于否定教材中的有些内容,敢于怀疑老师的“正确讲解”,敢于推翻公认的标准答案。比如在上《落花生》这一节课时,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文中把石榴、桃子、苹果和花生进行对比,认为石榴等高高地挂在枝头不可取。那结合父亲‘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有这样的疑问,像石榴等既好看,又对别人有好处不是更好吗?为什么要赞美花生呢?”学生的质疑一下抓住了课文的要害,最后经过师生共同讨论,认为花生具有一种默默无闻质朴的美,从而明白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用意。教师利用学生的质疑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3)引导学生课后质疑。引导学生在讲读课文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从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谋篇布局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如在《凡卡》一课结束后,学生提出问题:“爷爷能收到来信吗?”这一问题把课文的学习带到了高潮,学生们展开讨论,他们认为:凡卡没有署名地址,爷爷不可能收到来信。于是有的同学又提出问题:“即使爷爷收到来信,会把他接走吗?”这时的讨论更加激烈,有的说爷爷会来接他,有的说假如爷爷的日子好过,为什么要把他送到城里去呢?凡卡思念乡下的爷爷,那是因为爷爷能给予他唯一的亲情,在生活上照样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凡卡会到乡下也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这样,在质疑中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一节好课,实际上是教者奉献给听课者一部优秀的作品,一篇优美的文章。评价一节好课,不仅要看教师讲得如何,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学得如何,教师要善待学生的质疑,哪怕他提出的问题在成人眼里很幼稚、可笑、甚至是错误,我们也应认真对待,给予充分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我们的教学思路会常常因为学生的质疑而打断,也许教学环节不是那么紧凑,课文难以讲深讲透,但学生是受益的。这样的语文课难道不是成功的吗?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