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人格与国性的习题及答案

文章 2019-07-11 21:01:02 1个回答   ()人看过

人格与国性

严复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学者之一,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留学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曾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等书,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之深,罕有其匹,有“中国西学第一”之誉。严复历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京师大学堂编译局总办、复旦公学校长、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北京大学校长等教职。对于中国教育向何处去,国民教育如何引导民族自强与自立等涉及办学宗旨的大问题,严复岂能不深思长考。他认为,用经典教育的第一目的是培养人格,对于所有国民而言,做人是第一位的,没有人格就不能算人。严复生活的时代,国运飘摇,山河破碎,要挽回颓势,以培养人才为先,而培养人才,以人格为急。人格如何,关乎国家命运。

严复持论并不孤独,许多知识精英有此共识。1911年,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首任校长为唐国安,他将“人格教育”作为教育的总目标。1913年,周诒春接任校长,他说:“我清华学校历来之宗旨,凡可以造就一完全人格之教育,未尝不悉心尽力”,“清华学校,素以养成完全人格为宗旨。故对于三育所施教育之功,不遗余力。”1925年,时任清华校长的曹云祥在秋季始业式上说:“所谓教育,是欲养成高尚完全之人格。”在严复此次讲演的次年(1914),梁启超应邀在清华作了题为《君子》的著名讲演,通篇所谈都是人格教育。

近代以来,尊孔与反孔,成了社会争议的焦点。提倡读经,是为了表达尊孔的诉求,还是为了用线装书炫耀于人?严复说都不是,读经不是“为人之事”,不是读给别人看的;孔子是举世公认的文化名人,他已经完成了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你读不读经,丝毫影响不了他的历史地位,所以说“其于孔子,更加无损”。那么。为何还要读孔子的经典?严复的理由是:“吾人教育国民不如是,将无人格。”孔子生于春秋乱世,但依然怀抱着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的理念,为此而删述《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教育人们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核心是修身,是包括天子在内的所有人的人生必修课,这就是《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严复责问教育界的反对读经者:“试问今日之司徒,更将何以教我?”如果不用这些经典教育国民,你们又用什么做教材?有人会振振有词地说:我用英美的经典来培养中国人的人格!严复回答说:“如此则亡国性,”“无国性谓之非中国人”!丧失国性就不配做中国人。

什么是国性?严复说:“大凡一国存立,必以其国性为之基。国性国各不同,而皆成于特别之教化,往往经数千年之渐摩浸渍,而后大著。但使国性长存,则虽被他种之制服,其国其天下尚未真亡。”国性是历经数千年的教化与浸渍后形成的代代相传的文化精神,是民族的文化属性,是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民族得以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理由。

严复关于国性理念,至迟韩愈就已经意识到了。唐代佛教盛行,朝野争先,大有取代中华本土文化之势。韩愈乃作《原道》,说中国有自古相传的文化传统,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以来,承传不绝,韩愈称之为“道统”,如今居然濒临断绝,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命,传道、授业、解惑,奋斗终生。这是韩愈的文化自觉。顾炎武生于明清之际,当时的汉文化,面临被清军剿灭的危险。顾炎武在《日知录》的《正始》篇中警醒民众:要识别“亡国”与“亡天下”的不同,“亡国”只是政权易姓,本位文化依旧,无碍大局;“亡天下”则是政权与本位文化都被颠覆,是亡国灭种。这是顾炎武的文化自觉。

(选自20l0年9月20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E )( B )(5分)

A.严复曾留学于英国,把包括赫胥黎《天演论》在内的许多著述译介到中国,对西方文化有很深的造诣,崇尚西方文化,享有“中国西学第一”之誉。

B.严复历任包括复旦公学、北京大学等很多高等学校的校首,在其位谋其职,对中国教育的办学宗旨和未来方向都有过深刻的思考,也有独到的见解。

C.严复生活的时代,国运飘摇,山河破碎,他意欲教育救国,主张教育的第一要务就是培养国民的人格,并认为只有如此,才能挽回颓势,强我中华。

D.严复反对读经尊孔说,因为他认为孔子是举世公认的文化名人,他已完成了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对后世的影响与后人是否读经无关。

E.无论是从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命,传道、授业、解惑,奋斗终生的文化自觉看,还是从顾炎武的文化自觉看,严复的文化自觉都有历史传统。

答案:EB(选E项给3分,选B项2分,选A项给1分,选C、D两项不得分。A项因为“崇尚西方文化”或许没错,但就本文语境看,有些不合时宜。 C项“主张教育的第一要务就是培养国民的人格”错误,应为“主张经典教育的第一要务就是培养国民的人格”,D项和“他在中国历史上对后世的影响与后人是否读经无关”错,应为“他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与后人是否读经无关”。)

(2)严复为什么提倡读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①教育救国关键在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的人格应是当务之急:②培养人才的人格,不能靠西方文化,而只有借助读经来实观;③读经培养出来的:人格才具有“国性”。

(3)文中写韩愈、顾炎武有什么作用?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①说明严复关于“国性”的提法是有历史渊源的;②表现严复像韩愈、顾炎武一样有着自觉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精神;③暗示严复在传承传统文化上继往开来,贡献卓著。

(4)严复先生从“读经”出发,强调“人格”和“国性”。请你就“人格”和“国性”,任选其一,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角度一:人格这一立身立国之根本,要通过中国传统经典学习固化。①对于所有国民而言:做人是第一位的,没有人格就不能算人。②人格如何,关乎国家命运。③以培养人才为先,而培养人才,以人格为急,当年许多知识精英都有此共识。

角度二:国性这一立国之根本,只有通过读经得以铸就。①国性是历经数千年的教化与浸渍后形成的代代相传的文化精神和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的棍本标志。②使国性长存,则虽被他种之制服,其国其天下尚来真亡。③中国的国性只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里,用英美的经典来培养中国人的人格,会亡国性。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