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次品》数学教学反思

文章 2019-07-11 20:06:51 1个回答   ()人看过

本单元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进一步理解随机事件,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优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逻辑推理能力,并学习如何用直观的方式清晰、简洁、有条理地表示逻辑推理过程。

成功之处:

1.重视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优化思想。在例题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动脑思考怎样从3瓶钙片才能找出次品,并能用简单的过程清楚地描述出来。然后再从8个零件中找出次品,并让学生思考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独立探索,并将自己探索的情况填入课本中的表格里。探索情况如下:

8(1,1,1,1,1,1,1,1)分成8份至少称4次

8(4,4)分成2份至少称3次

8(2,2,2,2)分成4份至少称3次

8(3,3,2)分成3份至少称2次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当平均分成3份时,称的次数最少,这3份应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相差1。根据这一规律再让学生找出9、10、11个零件中的一个次品,至少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并感受到把待测物品要尽可能的均分成3份,进一步明确找次品的最优方法,从而体会到优化思想的重要性。

2.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找次品中的“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是什么意思,先让学生理解关键词的意义,然后教师明确“能保证”就是在运气最差的情况下也能找到才叫保证,而“至少”就是指在所有各种方法中,称量次数最少的那种方案。

不足之处:

1.在探索多种方法的过程中,用时较多,导致时间分配不均匀,练习时间少。

2.对于运气好的情况明确的不是很清楚,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待测物品无论是多少个,称一次是有可能称出来的。

3.对于不知道次品是轻或重,还需要再称一次才能得出答案也没有明确。

再教设计:

可以改用分组探索,每组探索一种,集体交流时共同总结归纳找次品的最优方案。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