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学融合思维下社会心理共享服务体系建设的论文

文章 2019-07-11 18:28:31 1个回答   ()人看过

摘要:社会心态体现社会文明程度,影响社会和谐发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要求,防范极端事件发生,降低社会风险,维护公共安全,营造并引导公众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社会工作+”融合思维,探索“一个定位、二个面向、三大工程、四社协同、五进活动”的工作模式,探索厦门市社会心理共享服务体系建设的完善路径。

关键词:社会心态 社会工作+ 心理健康 社工服务中心 服务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 C9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日益发展,国家实行“基层治理、社会管理”创新,同样对社会工作面对高风险社会心理危机的预防与救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日益增加的复杂矛盾和多元需求,社会工作迫切需要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改变原有相对“被动”角色,进而转变为“主动”积极配合地融入角色。本文以厦门市希望社工服务中心开展的服务为例,探讨社会工作如何在推进社会共享发展、改善民生、减少社会矛盾、健全基层社会管理的序列中形成独特的服务新模式。

1 “社会工作+”融合思维的可行性

社会工作是一个全方面服务社会的公益工作,是一个融合价值观、理论与实践的多维系统。社会工作擅长面对面深入人心的服务,在化解矛盾和冲突时发挥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是一般行政方法不能替代的。

“+”表示一种联结关系。“+”可以理解为建立连接,建立可以合作的通道,是一种取长补短的深度融合。社会工作和服务领域是协作关系,可以探索建立完善的协同发展模式,推动社会基层治理的完善发展。

“社会工作+”就是要充分发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方法,把专业优势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产生放大效应,大力提升资源合理的运用和分配。建立有效的社会服务输送网络,提高社会服务的效果与效率,形成以社会工作为基础工具的社会管理新形态。

2 “社会工作+”的具体运用

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的要求,按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厦门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心理健康防范机制、疏导机制和危机干预机制。“社会工作+”可以运用的范围有很多方面。具体来说:

“社会工作+家庭”,即为家庭提供多种内容的社会服务,以促进家庭关系的协调,强化家庭功能;帮助家庭成员健全本身机能,使之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与变化。

“社会工作+学校”,通过专业性的服务,协助学校改善学习环境,解决教育过程中的相关社会问题;协助学校完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正常成长;引导学生发挥蕴藏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帮助少数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克服障碍和挖掘潜能,自砺成才。

“社会工作+军队”,主要为军人、军人家属、退役军人和在部队驻地社区开展各项专业服务,包括福利保障、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和建立教育设施、医疗设施等方面;在军队和地方之间组织合作。

“社会工作+信访”,在信访过程中对做出过激行为的人采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在一定范围缓解信访对象的过激情绪,协助政府对信访案件的处理。

此外,“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流动群体”“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灾害应急”“社会工作+禁毒”“社会工作+社区矫正”。这不是简单的顺序调整,更是思路的创新和工作态势的转变。“社会工作+”扭转了以往社会工作“被动”角色,进而转为一种积极的“主动”介入和“翻转”融入。

3 “社会工作+”融合思维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模式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以翻转理念、融合思维,以社工“田野”的基层工作为特色,发挥其“被动”变“主动”的资源链接与优势整合能力。比如,厦门市湖里区希望社工服务中心探索以“社会工作+”融合思维视角的“一个定位、二个面向、三大工程、四社协同、五进活动”的工作模式:

第一,一个定位:完善厦门市社会心理服务示范体系建设。

第二,二个面向:除了面向心理健康预防和保健的一般人群,还可以开展针对精神疾病干预治疗的重点人群。

一是“社会工作+重点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辅导”。加强对闲散青少年、轻微刑不起诉未成年人、留守儿童、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离异家庭子女等群体做好心理辅导工作。整合全市青少年心理咨询渠道,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是“社会工作+重点中青年市民的心理辅导”。重点加强流浪乞讨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人员、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戒毒康复人员、涉艾滋病人员、邪教人员、上访人员及特殊利益等重点群体的心理疏导,根据不同对象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从实际入手,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帮助、思想上教育,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社会工作+重点妇女的心理疏导”。做好女性孕期、产前、产后心理辅导。对于妊娠期间出现的羞怯、焦虑、精神压抑、产前恐惧等不同问题,及时跟进疏导。重点对产妇分娩后出现的抑郁、悲伤、沮丧、易激怒、烦躁、甚至有自杀或杀婴倾向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心理障碍,逐一制定方案跟踪辅导,帮助其康复。

四是“社会工作+重点老年人的心理疏导”。老年人面对职业生涯的结束、体力和精力的日渐衰退、经济收入减少、人际交往圈变窄以及亲友亡故等,很容易产生悲观情绪,积极引导老年人做好角色转变与重新适应社会和家庭环境,保持乐观情绪,保持好奇心,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第三,三大工程:心理防控、打开心墙、全民健心。

一是心理防控:瞄准聚焦服务群体。比如面对失独父母、留守儿童、辍学未成年人、空巢老人、单亲家庭成员和社区矫正、戒毒人员、上访人员等特殊群体,通过主动干预,积極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建立心理档案、进行心理评估、心理干预服务。endprint

二是打开心墙:建立示范点,完善软硬件设施。比如希望社工服务中心围绕厦门市湖里区范围,以厦门市湖里区兴华社区、兴园社区、新港社区、长乐社区共四个社区作为示范点。依托社区资源,设立心理咨询接待室、个别辅导室、心理宣泄室、团体活动室、沙盘游戏室、音乐静吧等场所,加强完善心墙工程的软硬件建设。

三是全民健心:广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和服务。针对不同情况,开展心理热线服务、预约服务、个案服务、特定服务等全面健心服务。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微信、微博、“互联网+”等信息服务手段,提供多元化和人性化的信息平台,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健全完善“宣传·疏导·干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

第四,四社协同:社工引擎,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志愿者联动。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可以采取“线上与线下并行”的建设思路,线上社工多与心理援助热线和心理咨詢中心等社会组织合作。线下社工联合社会组织搭建集法律咨询、心理疏导、情绪宣泄、纠纷调解于一体的“一站式”维权和心理服务平台。社工机构可以建立心理服务专业人才志愿者信息库,不断完善心理志愿服务的人员遴选、督导、考核工作机制,促进社会心理志愿服务形成良性循环。

第五,五进活动:进政府机关、进社区、进医院、进学校、进家庭。

在诸多场域,针对服务对象特定需求,社工可以通过“社会工作+”的融合思维开展心理咨询和治疗、情绪疏导、危机调试、资源链接等社会工作服务活动。重建、发展服务对象支持网络,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困难,恢复正常生活,完善自助互助支持体系。

一是“社会工作+政府”。社工可以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应对突发事件心理应激处理。比如,2016年6月15日16点左右,厦门发生一起沼气中毒事件,导致三人当场死亡。事件发生后,厦门市湖里区政府高度重视,委派希望社工服务中心协助政府做好安抚家属的善后工作,希望社工投入了紧张的哀伤辅导、情感支持及资源链接的忙碌工作中。面对死者家属在极度悲痛中,情绪失控,做出不理智行为的倾向,社工通过心理疏导和沟通,协助政府平稳妥善处理该事件。

二是“社会工作+社区”。在社区中针对社会心理需求的服务对象的实情,进行五级专业分级处置和四级分级响应干预,为社区中的重点人群采用“稳定情绪”、“放松训练”、“心理辅导”。比如社工在社区中开展“放松训练”,社工可以开展“魅力女性厨艺大比拼”和“春季亲子运动会”社区活动。通过厨艺比拼,提高家庭膳食结构,丰富家庭餐桌,改善生活品质,加强家庭和睦度,缓解父母工作生活压力和孩子学习压力。

三是“社会工作+医院”。比如希望社工服务中心与厦门市仙岳医院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建立服务对象入院前——入院中——入院后的“双向转诊、医养融合”的社医合作模式。通过共建共促、分工协作,发挥厦门市仙岳医院“高精尖”的专业医疗优势和希望社工服务中心社会工作者扎根基层“田野”的专业实务优势。对重点人群和有需求的服务对象提供“入院前心理健康筛查及研判、入院中心理或精神专业干预治疗、入院后康复及跟踪访问”等便捷精准服务。

四是“社会工作+学校”。希望社工服务中心在厦门市湖里区长乐社区开展“双工同协,‘童伴成长”社区青少年儿童课业陪伴成长活动,该活动通过社工前期从长乐社区学校获得转介来的学生学习困难名单,如对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调皮、不合群、内向的青少年进行成长向导的陪伴。然后再链接厦门大学大学生,大手拉小手,一起进行课业陪伴成长学习。

4 结束语

一个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体现社会的文明程度。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及时疏导不良情绪,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社会共享、推进社会共治的重要途径。从社会工作的视角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的服务价值就是在社会关系恢复与重建的基础上,逐步帮助恢复和重建遭到危机破坏的社会支持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因而专业的社会工作对于心理服务系统介入和整体构建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环,构建多方共同参与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J].中国社会工作,2017(6):1- 1.

[2] 童敏,社会工作的自助和同伴支持理念的产生和演变——西方精神健康服务模式的发展轨迹[J].社会学与社会工作,2009(4):5- 11. .

[3] 王灿灿,变堵为疏—“社会工作+信访”的治理新模式[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15 (6) :61- 65.

[4] 陈庄、刘旸,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N].甘肃日报,2016- 10-17.

[5] 文军,灾害社会工作的实践及反思——以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社工整合服务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2015(09) :165- 181.

[6] 王洪春、周育中,基层政府构建社会心理疏导机制的路径探讨[J].武昌理工学院学报,2013(3):28-30.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