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对比论证方法在《过秦论》中的运用论文

文章 2019-07-11 15:45:15 1个回答   ()人看过

对比论证方法在《过秦论》中的运用论文

一、秦与九国之师的对比更突出了秦攻取天下时的势如破竹

秦自孝公崛起,到惠文、武、昭襄王的进一步发展,已经让其它诸侯国感受到了秦咄咄逼人的强大和吞并天下的野心。但是,当时秦以外的诸侯国任何一个都难与秦匹敌,所以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与秦抗衡以求自保。联合起来的九国之师在各个方面颇具优势。相比之下秦处于劣势;然而在攻秦过程中却是不同的表现:一方面是秦人开关延敌的从容不迫,一方面是九国之师的逡巡而不敢进。而攻秦的结果自然不同:秦是无亡失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九国之师却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从层层对比之中,让我们看到处于攻势之中的秦国所向无敌,强大无比。

二、秦孝公与秦始皇不同政策的对比,预示了秦灭亡的结局

秦孝公当政,任用商鞅变法,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以法制国,保护农业生产,既积聚了实力,又顺应了民心,因而国家走向兴盛。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这说明几代秦君采用的政策都是符合当时秦的国情,也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形势,因而秦走向了强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经历了连年的战争,民不聊生,本该休养生息,可秦始皇却采取了各种暴政:政治上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军事上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执敲扑鞭笞天下;地理防务上,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这样的愚民、弱民、防民的政策,失去了民心。所以,尽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看似强大无比,坚不可摧,实则外强中干,不堪一击,最后走向灭亡。几代秦君,不同国策,不同结局。合国情顺民意则国兴,悖国情逆民意则国亡。秦自身发展的对比,深刻揭示了秦灭亡的原因。

三、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阐述了秦攻守之势异也

当时九国之师联合起来攻秦,具备了人、财、物各方面的实力,前文已述,不再赘言。而陈涉从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其个人素质是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其起义军队的组成是疲弊之卒,数百之众;其武器装备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其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其起义的影响却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其成败异变,功业也相反:九国之师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而陈涉起义的结果是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矣。这一强一弱,一成一败的对比目的不在于比较陈涉与六国谁强谁弱,而在于揭示秦战胜强大的九国之师却亡于弱小的陈涉,这其中的原因何在。这似乎不可思议但却发人深思。秦当时要统一中国,自然对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秦当时采取的政策既合民意,(苦于战乱,希望统一)又符合历史的潮流。所以秦能够战胜强敌。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形势由攻变为守。处于守势,贵顺权既施仁政,拢民心。可秦始皇恰恰相反,施暴政,失民心。故败于弱小的陈涉。这些除了阐明了秦攻守之势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阐明了秦不施仁政导致了灭亡的结局。

四、陈涉与秦的对比揭示出了秦亡的原因

秦自孝公到始皇,百又余年,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再到六合为家,崤函为宫势力空前强大。而陈涉乃迁徙之徒,氓隶之人,才能不及中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揭竿为旗,斩木为兵,无论从哪方面都不能与强秦相提并论。惟一能与强秦一比的就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也就是陈涉起义得到了最强大的力量支持,这最强大的力量就是天下民心所向。

所以,陈涉一夫作难秦朝七庙隳,秦甚至连国君也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最弱小的陈涉却推翻了最强大的秦朝,最强大的秦朝却灭亡于最弱小的陈涉。这一强烈的对比说明强弱并不在于地域的广阔,也不在于城池的坚固;不在于人马众多,更不在于武器的精良,而在于是否施仁政,得人心。在这强烈的对比中,秦灭亡的原因不言自明。

《过秦论》通篇的对比,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九国之师的对比,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让人对秦的灭亡感到触目惊心,让人对秦灭亡的原因认识得更加深刻透彻。也让我们看到对比论证这一平常普通的论证方法运用得当,其作用多么神奇而强大。由此可见,对比的论证方法在《过秦论》中的运用堪称精彩绝伦。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