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的秘密
《金刚经》常以佛、如来自身的故事、经历来启发人们。下面是《金刚经》的秘密,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要读经,我建议不要去看注解。而是去体验他。每部经中,每句话,都有甚深的密意。那你要去体验它,体验到了,就是一种开悟,是小的开悟。悟了,你就能心开,这就是一种法喜。
对《金刚经》的体悟,我比较少。我念的也不多,可能就三四百部。那我体会一句,因为看到许多人拿着《金刚经》说,这个是空,那个是梦幻泡影,那个是不要执着,我感觉还是有些担心。所以就把体悟说给大家,讲的好,功德归于三宝龙天,讲的不好,过错归于自己。
要体悟《金刚经》,需要有一把钥匙。好比说,《金刚经》的内容,是橱柜里的宝贝,你好像看到了,其实并没有真正接触到。那就需要一把钥匙,打开这个门,你才能清楚看明白这个宝贝。
《金刚经》讲到功德很大,有人会执着。但你执着没有用,因为用不到。好比说,太阳在天上,能量很大,普照大地,但你用到的很少。那怎么样才能用到?就是你有太阳能接收器的时候才能用的到。也就是你发大心时,然后你拼命做善事时,这时候才能用的到。
这里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是,《金刚经》是给谁讲的?
不是给普通的人讲的。普通人拿着《金刚经》,说不要执着,或者执着《金刚经》的功德,这就犯了很大毛病。那给谁讲的。《金刚经》说,给不是给小乘讲的,是给发大乘者说,发无上心者说。也就是真正给发菩提心的人说的。
有人说,听了《金刚经》就有多少功德。这个前提,《金刚经》也讲过。“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这句话很重要。因为《金刚经》的钥匙就在这里。四个字:持戒修福。
《金刚经》重要讲的,不是空相,而是持戒修福。而且持戒修福,是修《金刚经》的基础。为什么呢,因为持戒修福要到最圆满时,一定是达到《金刚经》的境界。他才能圆满。所以《金刚经》是为了持戒修福者说的,让他的修行更能圆满。
为什么持戒修福的人,一定要听闻《金刚经》?这个是第二个要解答的问题。
真正做善事的人,善事越多,如果内心放不下,就会越痛苦。估计很多人无法了解,为什么善事越多,他越痛苦。因为善事多了,他心中执着善事,执着就越严重,他内心就越痛苦。好像觉得,我功德最大,我成就最大,这时就有痛苦了。你看梁武帝,他斋僧布施,做了非常多功德,他有痛苦吗?只要没有了知《金刚经》的智慧。他都有痛苦。所以达摩来了,见到梁武帝,梁武帝开头就问,功德有多少,看来他是很在乎他的功德,他就去拼命做。达摩说,没有功德。梁武帝就很不开心。所以两人谈不开,达摩就走了。
修行人,位置越高,一定要越谦卑,他就痛苦就很少。佛法讲的,功德都是大家的。他痛苦就少了。我听支提山妙法法师说,在支提山下,有个寺院叫做报国寺。这个大护法,以前在美国定居,后来把美国的房子卖了,几百万,来建报国寺。同时,他又在报国寺厨房,帮忙了整整三年。这个很了不起。这样子的人,他就没有痛苦。起码没有善事而导致的痛苦。
大愿法师讲过,以前在南岳有个和尚,他盖了一个庙,要往生前,做了个梦,梦见有人抬着轿子来接他。法师就知道,他往生后要去做山神了,因为他辛苦盖了庙,但很执着他的庙,所以死后就去做山神了。有福报的神。
那云公(虚云和尚)就不一样。他一辈子,是深得《金刚经》精髓,他开悟后,就去重兴祖庭,鸡足山,南华寺,云门寺,云居山,鼓山。他盖好了一座,就把庙交给他的弟子,然后自己又去兴旺另一个庙。从来不执著。这就没有痛苦了。
所以《金刚经》不是给一般凡夫讲的,可以说给大福的人讲的。比如天人,金刚护法,大力鬼王,转轮圣王,国王讲的。因为他们福报越大,善业越大,痛苦也跟着越大。恶业会带来痛苦,善业也同样会,因为善业的能量太大,你就会越执着,就会越痛苦。那《金刚经》,就能解脱这种善业执着所带来的痛苦。所以祖师大德的了不起,就在这个地方。那这时你就能明白,在和其他教派比,其他宗教的,包括道教,基督教,都会承认《金刚经》的伟大。他就超越在这里。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人生智慧
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是一部非常有影响的大乘佛经。探讨的依旧是古圣先贤共同关心的——什么是至道?怎样才能得道?这一类的问题。《金刚经》中的文眼就是大家众所周知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既是道的根本现象,也是成道的钥匙,还可以说是人生的最高智慧。
至于悟道成道,我觉得那不是人群中大多数人所关心的,因为会觉得那些东西玄而又玄,脱离现实,缺乏实际意义。所以那只是少数人关心的事。但如果论及人生智慧,那么大家就会很关心,因为毕竟和我们的现实人生息息相关。人的一生,要面对种种复杂的生活问题需要解决,还要解脱现实中的烦恼……所以这个智慧就显得太重要了!而《金刚经》的智慧则可以给我们带来圆满幸福的人生。
其实《金刚经》里让我们把握的一个核心的方法就是“无住”。无住,就是不要停下来。这个停,不是正常做事情的那种安住,而是不恰当的停留下来的一种执着。是障碍和弊端产生的根源。过去民间有个寓言故事,我们从这个故事中能够看出“有住”的祸害:说有一个人在神仙的指引下、意外地找到了一座宝山,而神仙告诉他,挖够了你就走,不要等到天亮,一旦天亮了,这个宝山被太阳照射就会化为虚无,你的生命也会随之被消融。当时这个人答应得很痛快,神仙走了之后他就开始挖宝,越挖好东西越多,越挖心里越馋,越挖越放不下……贪婪让他废寝忘餐、忘记了时间……终于太阳出来了,他便葬身于宝山之中。
这个就是人生真实的写照。我们很多情况下就是这样不智慧地生存着。面对事业、感情、健康、财富…… 该收手时不收手,以至落得满盘皆输。经常有朋友和我探讨一个相关的问题:把握的标准(尺度)是什么啊?说实在话,我觉得这个尺度我们早就遗失了,因为我们的人心早已经被尘世中的种种污染给泯灭了!为了生存的竞争、为了利益的获得,有几个人还在想着客观与公正的问题?然而如果不能客观公正地看待把握问题,事情最后的结果就很可能适得其返。这个往往是人们当时所想不到的。
而“无住”是教给我们去掉私心。也就是学会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要把我们自己与外物(包括人)平等起来。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就是当我们想到自己、想到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要想到别人、想到更多人的利益,同时站在他人的立场来看问题,即换位思考,这样即便是从利己的角度说,也减少了很多矛盾和失败的机会。这种多角度、完整观察事物的方法在佛法中属于“无漏智”。
每个人都有一个完美的梦,希望在自己的人生里什么都好,不要有什么缺失和遗憾。完美的人生究竟是否可以实现?完美的概念是什么?我觉得完美并不是按照我们主观想象那种如施了魔法般想啥来啥的美梦,而是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有机结合而得到的丰富的硕果。应该说这种丰富意义的完美在人生中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但要点在于它会在自然运化的过程中逐一实现,但绝非完全按照你预定的时间和地点。比如,你很期望你的孩子成为人才,而他在该成才的时候情况很糟糕,于是你就很生气,做了许多不合适的事情,认为他不会成才了!推波助澜地影响了孩子的积极性,使他很可能因为你的埋怨和讥讽而堕落下去……
假使如果你不那么想呢?而是耐心帮助他找原因,发挥孩子的特长,过了若干年,你会发现他虽然考大学名落孙山,但却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商人。风物长宜放眼量,时间是个魔法师,一切都不是定数,一切都有可能实现,比如60岁的齐白石可以成为一代名画师,大器可以晚成……但人生的种种过程需要你智慧的配合,而这个智慧就是《金刚经》中的无相与无住。
只有我们以“无相”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我们才有可能采取“无住”的智慧行为。
那么无相是什么呢?
无相,意味着对这个世界的一切现象没有固定不变的看法。按照《金刚经》本身的说法,就是“凡所有相,皆属虚妄。”这个虚妄不是说不存在这些现象,而是说这些现象如果从宽阔的整体角度去观察都是虚妄不实的。所以庄子才对碧蓝的天空发出感慨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现在我们都知道,天之蓝是因为波长较短的蓝、紫、靛等色光,很容易被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阻挡,从而使光线散射向四方,使天空呈现出蔚蓝色。而天空本身则是没有颜色的。庄子的慨叹其实就等于告诉我们,凡所看到的一切都不是根本的真实。
自然事物的组合形成有些象我们小时候玩的那个万花筒,换一个角度形象看立刻就改变了!观察角度的不同,对事物得出的印象就会全然不同。那么哪一个形象才是真实的呢?哪一个也不是,因为它们都在不断的组合变化之中。自然界如此,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没有不变的事物,只有在一定视角观察下幅度改变的大小。
所以我们要从中明白一个道理:一些现有的定论其实都不是定论,它只在一定条件范围下有效。一个罪犯,从社会角度看他是个罪人,而在他母亲眼里很可能就是个孝子,还兴许在单位是个好同事。就拿历史来说;历史的不可逆转的特性决定了历史事件、人物行为、定论的某种确定性。然而许多事件 、人物行为、言论等不是随历史翻开新的一页而消失,它们常常作为某种遗存而加入到新的历史行列中去,表现出新的意义,或者说,在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中才能充分展现它的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来,历史也是活的。
无相,教给我们以更完备的视野来认识事物,这样才会对事物有更为确切的把握,而不至于因为目光短浅而做出愚蠢的短视行为。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