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心理学的论文
第1篇:大学生消费心理学研究
大学生作为一代新生的消费群体正在逐渐的为整个消费全体注入新的思维,由于他们处在社会过度阶段,由于群体的个性化,使大学生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大学生们有着强烈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步入社会,没有经济来源,消费水平受到很大的限制,由于各个方面的影响,处在不同的地区,家庭经济状况和性别的差异会导致大学生在消费方面也存在区别。
一、大学生消费观念现状
1、合理消费是主流。合理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因为大学生没有步入社会没有经济来源,发部分的经济是来自于家长的提供,做兼职的也很少,这使他们每月的生活费用都是有限的,而这些钱的主要用途就是用来吃饭和一些基本的生活需求,他们会尽量选择那些经济适用的生活用品。
2、消费方式多元化。如今的大学已经不再是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手机、旅游、电脑等是大学生的消费热点,女生的消费方式要比男生更加多元化一些,消费的项目也比较多。
3、消费透支减少。由于性别差异使得男女生在消费透支方面也存在差异,女生的透支和借钱现象要比男生小很多,但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在自己非常热衷方面的活动也不会控制不住自己大肆花钱,这点男女的观念都比较统一。
4、消费的情绪性。消费的情绪性表现在消费的连续性,一方面是消费的不理智性,容易受媒体宣传的影响和商家促销方式的感染,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前卫性消费,消费观念日益超前。大学生接受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容易接触和理解先进的事物,消费观念相比较其他群里要前卫,变化也比较快,对西方的提前消费也比较容易接受,而且现在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多样化,很多大学生有新的想法参与到创业活动中,宿舍楼群成了他们创业的丰富的基地。
二、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
1、储蓄观念淡薄,理财观念薄弱。
当问及对“理财”概念的时候,很多学生表示经常听说但具体怎样理财都不理解,当被问及学期结束后个人的财政情况时,大部分的学生都不太清楚每月的费用具体用在哪些方面,没有记账的习惯,每月对自己的生活费也没有具体的规划和安排,略有剩余的同学也会在假期回家之前将剩余的费用消费完,只有小部分的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大学生的理财意识需要培养和加强。
2、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男女存在差异,女生更为突出。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有史以来都是比较相似的,90%共同的支出都是以生活费用和学习材料。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占比重最大的方面。在被调查的女生中显示,80%的女生为了保持身材的苗条和节约支出用于其他用途选择低价的饭菜或者选择减少餐顿,而男生中也有33%未达到饮食标准,当问及他们是否注意过自己的身体健康和营养饮食方面问题时,90%的同学表示赞同,但是并把它没有在饮食生活的主要位置。而且女大学生的不合理消费也和她们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关系,36%的女大学生遵从了女性消费者对时尚、护肤、美容、装饰等外在打扮上更感兴趣。逛街是享乐的观点被绝大部分女同学以现实表现推翻了。
3、攀比心里男女有差异。
当今的大学生在消费中促发你在攀比现象,男生中的攀比心里比较少,但是在女生中53%的人认为存在攀比之风,攀比现象在性别差异中还是有明显的比例,这可能与社会现象对女生的影响有关系。
三、培养大学生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策略
我国社会虽然经济与以往比较取得了卓越成就,但是纵观全球经济发展的现状,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要继续引导大学生保持勤俭朴实的消费观念,反对铺张浪费、过度攀比等不良消费风气,对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1、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里和行为的研究
教师要在常规教学中,将正确消费心理逐步渗透到教学中,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举出实际的案例,使莅临教学真正拜托照本宣科的说教,注重研究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
2、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消费风气
大学生良好消费习惯是一个学校良好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学生健康生活观,人生观的重要部分。学校应该把培养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作为校园文化基础的主要的保证,举办一些与大学生消费理念心理有关的沙龙活动,以良好的消费心里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
3、发展个性消费
世界上也没有性格相同的两个人一样,来自不同家庭和社会背景的人产生的消费心理和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也是完全不同的,更何况是处于彰显个性时期的大学生们。对大学生的消费应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特征,因此,我们不宜阻止大学生的正常消费,相反,在经济条件足够支持的前提下,我们应该促进大学生的个性消费。
4、消除不良消费,提倡适度消费
消费需求的内心满足是没有尽头的,有些大学生存在攀比心理,为了满足和其他同学的竞争需要和虚荣心的作祟,不考虑个人和家庭的实际经济情况随心所欲消费等过度消费的情况,他们有消费的冲动性却缺乏理性。适度的消费是保证大学生的正常的生活需求的前提条件下,在不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的基础上产生的合理消费,对于远离家长独立生活的他们,基本上都没有理财的思维,造成了很多学生不健康的消费方式,甚至个别学生不顾个人家庭条件的困境,欺骗家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因此,倡导适度消费,必须让大学生从我们的国情、社会发展状况和家庭教育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学习。
5、倡导消费文明
消费文明强调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强调适度消费,提高消费组成中的文化、教育含量,实现消费利益最大化。通过倡导正确消费文化,使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消费价值观,从而可以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是否正确进行科学的评价和选择。
从表面上看,消费是独立行为的表现,但从进一步的层次,消费心理、消费情绪、消费意识、消费理念、消费行为是社会文化的体现。所以。应该在大学校园里形成良好的消费氛围,引导大学生监理正确的,科学的,顺应时代要求的消费观。
第2篇:在消费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究
我国高校在开设消费心理学课程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在实际中,消费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学习要比实践占用的时间更长,也就是说,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本没有得到提升和锻炼。所以,如何通过消费心理学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内容。因此,分析消费心理学的教学问题,根据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设计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提高对消费心理学的认识和运用能力,同时可以提高成绩。
一、消费心理学教学中的现有问题分析
(一)教学内容比重失衡
我国高校设立的消费心理学课程,比较重视理论知识,而不是实践。消费心理学课程分为两部分,一是影响消费者的内部因素,二是影响消费者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从消费者的心理方面进行讲解,外部因素则是通过经济方面的原因进行的解释。它们都涉及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教学关系不大,所以教材安排设计的侧重点主要在理论方面,而不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学生在消费心理学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并不强,教学内容比重设定失衡,要改变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方向。
(二)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我国高校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就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虽然借助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多媒体技术,但教学的形式没有改变。因此,单一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忽略实践。以讲授课程为主的教学方法,更多地提到的也是理论知识,而不是和实践相结合的案例,使得我国高校消费心理学的教学方向和内容出现偏差。所以,想要提高学生在消费心理学教学中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改变教学手段,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到实践的意义和作用,帮助他们设计实践活动。
(三)学生特点定位不准
高校开设消费心理学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职场中获得更好的成绩,其重点应该是实践过程。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发生巨大改变,让他们主动参与讨论,研究消费者的心理,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但学校在设定这门课程时,忽略了学生的想法,导致课程内容设定枯燥无趣,尤其是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感觉到厌倦,没有实例进行对比。所以说,由于学校对学生的特点定位不准确,导致课程设定不合理,最后导致消费心理教学施展不顺利。学生对消费心理学课缺乏兴趣,导致教学失败。所以,学校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观察,设定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要求的课程,保证教学课程的顺利进行。
(四)考核内容深度不够
消费心理学,不仅是对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进行研究,还包括对社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研究,多方面地结合,才能深入消费者心理。但高校在设定消费心理学课程时,对于知识难易程度的设定比较初级、简单,考核时的教学内容也不够深,更多的是理论知识。所以,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会在讲课时侧重讲解理论知识,尤其是要考核的知识点,这使得知识点的设定深度不够,考核深度也不够,尤其是没有实践考核内容。所以,学生在消费心理学的教学中,缺乏实践能力。
二、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一)增加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教学法。消费心理学主要是研究消费者在商品市场经济变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课程的理论知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和课程教学内容相符的实例,让学生在课堂中分析实例,提高实践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大学生更关注和自身消费有关的商品活动,可以让他们分析一下:为什么法定假日期间去国外旅游购买商品的人很多,假期期间商品的价格波动是什么样的,对消费者有什么样的影响,可以为国家带来多少利润等。这可以把学生带入情境中,通过实例分析消费者的心理活动。
2.角色扮演法。学生缺少实践机会,尤其是在社会上进行实践更不容易,因此在消费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设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真实地体会消费者和销售人员之间的心理博弈,发现不同性格的人的心理活动有什么样的差距。在学习消费者气质和消费能力及心理活动时,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人。比如,一个学生扮演销售人员,其他学生有的扮演学者,有的扮演“暴发户”,有的扮演农民工,有的扮演家庭主妇,让他们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分析心理活动,并准确地表现出此时角色的状态。然后再扮演销售者,揣测这些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并把商品卖给消费者。
(二)改变教学场所
1.实地观察与市场调查。高校开展的消费心理学教学课程,重要的是实践过程,所以一直在教室教学。即使经常设定和消费心理有关的活动,也没有实际参与到市场中产生的效果好。所以,改变教学场地势在必行,是增加学生实践经验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可以通过对当地市场的消费情况和消费趋势进行实地调查分析,让学生观察市场周围情况、各种商品的售卖情况、消费者层次和所消费商品的区别及消费者对市场价格变化的敏感度是否会影响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消费心理学在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实际作用。
2.走进实验室。实验课程的重心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验,加深消费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但是目前的实验大多重视理论知识,忽视实验过程和意义,所以要改变现有的实验过程和内容,确定正确的目标。比如,可以把经典实验和消费者心理联系在一起,把经典实验中的某些无意义符号换成具有实际意义的物品商标,然后把消费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实验进行联系,保证实验室的实验具有效果。
(三)根据学生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培训
1.增强科研训练。我国高校在开设消费心理学科目的时候,要加强对学生的科研训练。只有加强对学生的科研训练,才能让他们通过不断研究相关资料,整合成一个全新的比较系统的心理学研究报告。并且这个报告要和实际经济市场中的消费者心理相结合,保证学生对消费心理学有过真正的研究,真正地理解消费者心理。因此,只有经过深入研究,根据对社会实际情况的调查,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真实有效。所以,一定要针对学生开展科研培训,保证他们在消费心理学中得到实践的机会。
2.培养就业与创业意识。消费心理学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经济市场中消费者的心理状态,针对消费者和产品的特点,制订更优秀的销售计划,为未来创业奠定基础。因此,在消费心理学的课程上,要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创业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商业运营和销售技巧等知识。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创立一个小企业,感受消费心理学对自己创业和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四)增加实践能力考核,量化考核指标
高校对消费心理学的考核主要以试卷为主,也就是说,主要考核理论知识。但消费心理学更重要的是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有足够的经验在社会中发展、成长。所以,为了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实践能力,掌握消费心理学的知识,就需要设立实践能力考核标准,并把考核内容量化,通过量化指标判断学生做的实践任务是否符合消费心理学对学生的要求。并且,教师要把消费心理学的考核重点设在实践部分,理论知识部分占到30%即可。把实践能力进行量化后,教师也可以更好地评判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经验。
三、结束语
我国高校的消费心理学课程,是根据市场发展而增设的。消费心理学重视实践的作用,所以实践教学是消费心理学的重中之重。但在我国消费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实践内容所占的比例并不大,很多学生没有实践经历,得不到锻炼,提升不了能力。所以,要在消费心理学的教学中,让学生得到实际的锻炼,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根据市场发展情况和学生学习内容,设计合适的实践活动,才能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第3篇: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消费心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行动导向教学法
20世纪90年代,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劳耐尔(Raune)教授和他所领导的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系统的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以行动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该理论对德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职业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
行动导向是一种以职业行动或工作任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思想,它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行动能力与全面素质。行动导向是以行动为导向,这里的行动本质上是工作,即通过学习情境中的行动(任务)来学习。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协调者,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通过“行动”来学习,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实现“心、脑、手”的统一。
行动导向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体验式的学习方法的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方法,而是由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构成,其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引导文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消费心理学》中的应用
《消费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基础知识与市场营销理论的有机结合,是心理学一般原理在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延伸和应用。对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来说,掌握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和消费行为规律并有效运用于市场营销实践中,是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基于《消费心理学》这种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尝试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三种具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法。
(一)案例分析教学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具体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从中学习相应的知识点,它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首先引用相关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教师进行引导、总结,最后把案例中相关理论知识系统梳理;另一种是先讲理论知识,接着引出与之对应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最后对案例总结点评。第一种笔者认为通过案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不会受先入为主的理论知识的束缚,但要求教师问题设计合理,引导能力强。第二种能使学生更好的把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中,加强了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差,分析案例时发散思维容易受到束缚。
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可以把两种形式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授商店选址的心里分析时,我先让学生看了“家乐福的选址”案例,提出问题“家乐福商场选址有哪些要求?”学生们纷纷说出了一些要求,然后让学生讨论“家乐福这些选址的要求体现的了消费者什么消费心理?除了这些要求,商场的选址还应注意些什么吗?”通过引导、归纳、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商店选址的心里分析的理论知识。最后再展示“万客隆选址策略”案例,让学生分析该案例中选址的优缺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定某种情境与题材,让学生扮演在此情景下的不同角色,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充分体会角色的情感变化和行为模式。情景模拟结束以后,请学生对参与演练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看他们是否真正参与其中,是否有意识关注消费者的心理和需要,是否有意识塑造自己营销素质。最后,让学生写一份结论分析。
例如在讲解商品定价与消费心理时,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挑选四人参加表演,第一组四人扮演服装商店的店员,第二组扮演四个大学生,第三组扮演四个农民工,第四组扮演一家四口——爸爸、妈妈和两个孩子。每组没有参演的学生负责评价自己组员和别组组员的表现。通过店主和不同的顾客之间议价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商品定价与消费心理的关系。
(三)头脑风暴法。
采用“大脑风暴”教学法时,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地发表意见,在发表意见时,教师不对其正确性或准确性进行任何评价。学生不需要为自己的观点陈述原因,其他学生也没有必要立刻对某个学生的观点加以评价、开展讨论或提出批评,最后所有意见均放在一起统一进行整理和评判。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促使学生对某一教学课题产生自己的意见,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引起连锁反应,从而获得大量的构想,经过组合和改进,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在提出“遗憾消费形成的原因?怎样有效防止遗憾消费?”这个问题时,一边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一边做记录,学生发表完意见,大家一起总结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消费心理学》中的应用注意事项
1、积极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刚开始时部分学生参与较少,可能因为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或者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好,不敢表达;还有可能是有些学生已经习惯了“填鸭式”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对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不适应。这时教师要积极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
2.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或咨询者或主持人,以达到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效果。行动导向教学法是用行为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团队中自主地进行学习,达到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目的。然而,目前多数教师由于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思路或做法与教学内容出现偏差时,往往对学生进行单独或团队的暗示、指导,甚至以教师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强调,严重遏制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违背了行动导向教学的初衷。
3、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的前期策划与过程调控提出了更高要求。不管是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还是头脑风暴法,一般持续时间长,这对教师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要求更高;另外如何使学生在比较自主的状态下保持学习的自律性和主动性,保证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对行动导向教学的过程有更强的控制能力。这也是今后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