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的评课稿
考虑到评价量表中各项标准在横向纵向上的诸多重叠交叉之处,再考虑到本堂课的实际情况,我对它们进行了适当的整合,决定用这样的思路进行评课:
一、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目标达成程度
二、评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三、评教法学法和教师素养
一、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目标达成程度
本堂课教学目标设置准确合理,落实到位。
1、本模块题为“底层的光芒”,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底层人物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从而认识平凡人的尊严和崇高。本堂课余老师牢牢地把握住了本文作为一篇小说而且是一篇短篇小说的文体特点,从人物形象和小说语言入手,抓住人物核心,以人物的一言一行为落脚点,让学生讲述、品析自己最感动印象最深刻的段落、细节,品味语言,使学生很好地了解并深刻地感受了格拉斯作为一个鞋匠具有的恪守职业道德、视质量为生命、视顾客为上帝的高尚品格,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了小说以“品质”为题的内涵。这一点既是本堂课的知识目标,又是本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德育目标),还是本堂课应突出的教学重点,也符合语文学科小说教学的要求(小说教学无非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人物、情节、环境),因而,我的第一个评价是:教学结构合理,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基本突破,牢牢把握贯彻文体特点,知识德育目标双双落实。杜威说:“每一个孩子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自己的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
2、在能力目标上,锻炼学生品读语言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落实,教师提供的空间也够大,让学生谈感受、写人物简介、写类似格拉斯的人物的事迹,课堂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符合文艺鉴赏的特征和规律。但本堂课还有一个能力目标就是“探讨人物结局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这也恰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这篇小说不难不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建议追问:格拉斯的命运的根源在哪里?主观原因(内因)是什么?客观原因(外因)又是什么?其实文中已作了层层的铺垫,相信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找,应该能实现这一能力目标,突破这一教学难点,以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
同时我也在想,本篇小说的亮点在哪里?它以什么取胜?恰恰是它的极为平淡的白描手法,作家的语言大大地多过小说人物的语言。这种手法大不同于其他的小说,契诃夫《变色龙》、鲁迅《孔乙己》就是以人物举止行为的夸张描写取胜,欧亨利《最后一片常春藤》、莫泊桑《项链》就以出人意料的结尾取胜,这样适当延伸,有效调动学生所学,拓宽学生视野,然后在结尾写类似格拉斯的人物的短文介绍时不妨再提一提这个手法,让学生有意识去模仿去借鉴,学生能获得一个感知,也避免就文本讲文本,这样或许更好。这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二、评教学过程和学生活动
本堂课教学过程清晰流畅,环节设置简约明了,过渡自然,尤其是给了学生足够的展现空间,让他们主动、广泛地参与,充分地进行动态生成,应付自如,及时总结,有效突显学生主角地位,闪烁着学生思维的光芒,成为本堂课的一大亮点。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利用大脑已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或顺应外部世界的过程,而不应该是消极被动的机械接受过程。”本堂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在深度上还可挖掘,就比如说,格拉斯的品质之可贵之处不仅仅在于它本身,更在于它存在于那样一个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时代里。另如格拉斯命运的根源在哪里?
学生讲读后感受活动这一块,学生之间是否可以面对面交流各自最感动的段落的感受呢?课堂气氛也许会更好,也更能体现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而学生的思考与解读在相互的碰撞中会使得彼此的认识更加深刻,这样,既有自主,也有合作,想必更好。
三、评教法学法和教师素养
本堂课教师选择了语言品读鉴赏法、人物形象分析法,点拨法、概括法、朗读法、现场练笔法等教学方法,与小说教学相符,真正做到了听、说、读、写相结合。学生品读赏析的过程也已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学法进行了指导和传授。但如果能把这些方法进行归纳,学生的认识从零散到系统则更好,譬如第一条语言品读鉴赏分析法,第二条就是了解和提炼时代背景法,尤其是本文的时代背景非常的特殊,它是蕴藏在文本当中的。
教师的素养没得说,教师本身就很有文学味,普通话标准,教学语言精炼,惜字如金,感情投入,感染力强,教态自然亲切,举手投足,落落大方,无处不值得欣赏(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动态生成,灵活驾驭课堂,左右逢源,极富课堂智慧;评价及时精当,记忆力好,教学风格清新,教师的气质逼人,为课堂增光添彩,是我奋斗的目标。
本堂课板书合理,抓住关键,只是同步性稍微欠缺。当然,同步性和概括性板书各有千秋,同步引出使课堂显得自然一些,概括性板书使教师的发挥自然洒脱一些,两种方法究竟如何选择取舍,值得共同讨论。
四、细节
1、几个好的细节:一学生回答第49页第20段为自己最感动的片段时,教师评价道:相信打动了很多同学,在学生分析到第5段时说人物和靴子联系在了一起时候,教师总结到:他简直和靴子融为一体了,这两句评价很有艺术,很有技巧。末尾处探讨本文为何以“品质”为题时,教师给出了词典上的两种解释,这就加强了指导性和目标的明确性,避免学生无谓的思考,避免教学时间的浪费,提高了效率。
2、第6个学生在谈自己感动的片段时,说已经被别人讲过了,教师此时让学生坐下了,这个处理不好。别人讲过了并不代表她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也不代表她已经没有补充了,应该追问学生:你有不一样的解读和感受吗?你有什么要补充吗?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其次,有一学生在用“格拉斯……却……”句式概括格拉斯时说道:格拉斯清苦但精美。本句概括的语言搭配是明显有问题的,教师未能及时纠正,建议纠正为“清苦但执着”。再次,第23—27段齐读建议改为个别读,或许更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这样的片段本身不适合齐读。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