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学教师的个人成长论文
高校心理学教师担负着给学生讲授基本的心理学理论与心理保健方法,指导大学生维护心理健康,协助他们解决一些心理困惑的重要职责。心理学教师的职业素养、心理品质、知识储备与工作经验,直接影响到本校心理学教育工作开展的情况。心理学教师除了不断学习心理学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前沿理论,还应关注个人成长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突破自身存在的心理发展局限,满足本职工作对自身提出的新要求,提高心理学教育的授课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更多正面、积极的引导。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自我了解、自我保健的需求也不断提高。我国各高校已陆续开设了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情绪管理、恋爱心理、心理影片赏析等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关的各门课程。这一系列课程的开设,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普及了心理学知识;同时也帮助一些学生解决了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培养了同学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挖掘大学生的个人潜能、完善其自我人格、促进在校大学生得到全面健康发展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人作为西安培华学院的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一直不懈探索如何能更好地讲授这门课。我认为,信息化与知识经济的时代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挑战决定了作为一名高校心理学教师永远不能停下进取的脚步,应始终将自身的成长看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即结合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情况,探讨高校心理学教师个人成长的重要内容与主要途径。
一、高校心理学教师个人成长的重要内容
(一)提升自身职业伦理水平。职业伦理,也称职业道德,指人们在职业活动领域中的一切道德关系与道德现象。职业伦理是心理学教师个人发展与教学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心理学教师的职业伦理水平在其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是一个不断发展成长的过程。心理学教师的职业伦理水平越高,其对自身的价值观、自我概念等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高校心理学教师职业伦理水平的提升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
(二)关注“自我概念”的完善与自我觉察能力的提高。“自我概念”指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包括对自己身份的界定、能力的认识以及理想的设计等。每个人的行为、人际关系、对环境的适应都受到自我概念的影响。心理学教师的自我概念关系到所培养学生的成长。心理学教师的自我探究与洞察是影响教学产生积极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一名优秀心理学教师的自我概念中,对自己有比一般人更高的自我觉察,对自己更清楚、肯定,知道个人的长处,也能正确面对自己的短处。心理学教师需要不断地思考:为什么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那些迷茫困惑的大学生,除了讲授心理学知识外,还能给他们提供些什么帮助?如何在不断的反思与自我剖析的前提下保持良好的工作效能。
(三)探寻自己的生命哲学观。生命哲学观是指自己对生命、人性、世界、生活的价值与个人生活态度等问题的一些基本态度与看法。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一个重点问题就是觉察自己的价值观是如何影响到本职工作的。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教师必须对自己的价值观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也可以与同学们公开讨论自己的价值观,但不可以将此强加给学生,尽力保持“价值中立”的立场。在自我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探讨中,心理学教师也要积极主动地澄清个人关于不同社会焦点问题的态度,因为这对个人及学生都会产生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各不相同,甚至相去甚远。”[1]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师应注意保持健康积极的价值观。每种心理学理论都建立于其对人性的假设上,每个人也都有个人的人性假设。只有个人的人性观与心理学理论的人性观相互一致,心理学教师才能真正有效地通过讲解这种理论来帮助学生。
(四)探讨对于人生中有可能经历的一些重大问题的态度。心理学教师对人生中的重大问题,如生与死、情与爱、现实与理想、性别角色与身份认同等要有积极探索的态度与明确的认识。对于这些重大问题的体验与领悟,是成为一个成熟心理学教师的重要条件。丰富的阅历与长期的沉淀对于一名心理学教师的个人成长大有裨益。但是,这些经验的取得,并不能够完全借助于心理科学的理论与实践,心理学教师还要重视并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并通过哲学、文学、艺术等多种渠道去体悟和品味生命的价值,去领略教育工作的意义和境界。
(五)面对并解决自我生命中的“未完成事件”。“未完成事件”指个人生命中在记忆与情感上没有处理好的事情,如令自己感到嗔恨、抱怨、苦恼、愤怒与烦躁的事件。这种事件常常浮现于意识或潜意识之中,并会被不自觉地带入现实生活,影响个人对现实生活的感知与态度。未完成事件往往会持续存在,直到自己愿意并能够平静地面对、接纳、解决并放下它。如果心理学教师自己的心灵创伤未能疗愈或内心冲突尚未解决,在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的时候,很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例如,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逃避问题,妨碍心理学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也可能因为自己的原因对学生过度关心或漠视;或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生显而易见的失误,影响教学质量。此时,心理学教师必须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面对、梳理并解决自己的“未完成事件”。
二、高校心理学教师个人成长的主要途径
(一)将教学实践反馈于自我以促进心理学教师的个人成长。高校心理学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使个人的业务能力逐渐走向成熟,做一名反思型的实践者。心理学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分析促进个人探索与自我反思,也可以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藉此来分析自己的教学工作。通过这样的分析,扪心自问,找出并领会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自己内在的真实状态,自己为什么会产生某些感觉?为什么要那样去表达? 在实践中首先要勇于面对自己、面对生命,正视自己可能存在的困扰,并及时处理,以避免将困扰带进教学工作中,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或被学生所伤害,和学生们共同学习、成长。正如一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说:“在工作的过程中,虽然有很多挑战,但总体来说我是愉快的,特别是看到自己的成长和来访学生的成长。” [2]
(二)通过组织或参加心理学成长小组促进个人成长。高校心理学教师往往有机会接受学校组织的专业培训,培训过程中形成的学习集体或者其他高校的心理学教师同行,都可以组成个人成长小组。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广泛交流、彼此分析与大量有关教学工作的讨论促进小组内每个心理学教师的成长。
(三)参加专业心理督导是心理学教师个人成长的有效方式。如果心理学教师仅仅通过自我努力不能很好地完成个人成长与发展,那么就需要更专业的心理督导师的指导和持续性的专业教育。定期、专业的督导体制,不仅有利于心理学教师的个人成长,也能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在接受督导的过程中,督导师会鼓励并指导心理学教师进行自觉、系统的自我反思,从而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心理学教师自己接受督导的经验可以提高他的觉察能力,使他对工作中可能会忽视的问题保持敏感。同时,在接受督导的过程中的个人体验会让心理学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更深刻,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能更好地为学生着想。
(四)通过接受专业培训来提升自己。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是较为庞杂的,流派众多。作为一名高校心理学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深入分析大学生心理困扰的多样性,原因的复杂性,从而有的放矢地参加相应的专业培训。
(五)心理学教师应通过终身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理论造诣。心理学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医学、人类学、比较文化学等相关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名高校的心理学教师有必要对与自己教学工作相关的其它学科进行一些学习与了解,研究不同历史条件下与不同文化背景下心理问题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在摸索中形成自己完善的专业理论体系与独特的教学艺术,适应社会发展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关乎大学生的生命品质、身心健康的重要工作,这一工作性质本身要求心理学教师要不断加强自助,关注自我提升。在高校心理学教师持续性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完成个人成长的目标。其中,心理学教师自身在生命哲学意义层面的成长是尤为重要的,这种提升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教学效果与学生的人格发展。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