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阅读及答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①。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③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④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鸣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⑤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成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⑥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得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⑧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⑨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
(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
【注】①洗碑:刻碑。
1.根据小说第④至第⑥段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
【思维轨迹】人物形象,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概括:(1)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2)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所揭示的人物性格特征。(3)小说人物的所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4)文中作者或其他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根据文中作者的介绍,王石匠是一位普通的靠洗碑为生的手艺人。文中罗永才认为他手艺很好,文中对王石匠劳动场景的描写确实显示了他的高超手艺。通过罗永才与王石匠的对话及神态描写,可以看出王石匠为人朴实,没有多余的言行,没有做作的表情。通过王石匠指点罗永才上山调整心绪,可以看出王石匠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通过“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的神态及行为描写,可以看出王石匠是一个从容淡定的人,待人对事有一颗平常心。从按期交碑可以看出他做事讲究信誉。
【参考答案】技艺高超,讲究信誉,为人朴实,心地善良,从容淡定。
2.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作用的能力。
【思维轨迹】要概括景物特点,关键在于看描写什么景物对象或哪一个侧面,其次看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特别注意动词和形容词,然后再归纳。文中画线句子,那山是春时的,那春阳是暖融融的,那枯草是冒出青青的芽子的,并且那芽子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张力的。所以这些景物共同的特点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景物的作用主要考虑景物对情节的作用,对人物的心理作用,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对小说主题的作用等方面。文中景物对情节的作用是,生机勃勃的景物唤醒了罗永才的生命意识,对情节发展起推动作用。对人物的心理作用是一方面烘托了罗永才此时颇不宁静的心理,另一方面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他有所启发,对罗永才后来的心理转变起关键作用。对主题方面的作用是暗示了生命有厚味,生活有春意;人要达观地看待世事,乐观地看待生活。
【参考答案】
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3.请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思维轨迹】小说的题目可以从情节内容的角度拟,或能概括全部情节,或能点出核心的部分情节;可以从人的角度拟,或是主要人物,或点明主次人物关系;可以从物的角度拟,常常是文中反复出现的物是标题;可以从表现的主题的角度拟,或直接就是主题,或含蓄表现主题;可以以故事发生的时间为题;可以以故事发生的地点为题;可以以人物的情感为题;还可以综合上述信息,使用修辞取有文采的题目或幽默的题目。
本题根据情节取题,本文的情节包括订碑—看碑—运碑—立碑,这几个过程可以用“洗碑”概括,也可以用“碑”一词,该词是情节的线索,又能为读者强烈地提示文章的情节及核心情节内容。可以从人物角度取题,如从王石匠角度取“淡定的洗碑人”,该词从人物的角度提示情节,并暗示小说主题。可以从主题角度取题,如“洗碑之悟”,此处的“碑”也有象征义,暗示碑的纪念之意,对人的警醒教育作用。
【参考答案】
(1)碑
理由:①“碑”是贯穿情节始终的线索;②“碑”“洗碑”暗示罗永才的心理及其转化(由“悲”到“洗悲”)过程。
(2)王石匠
理由:①小说主要人物之一;②王石匠形象的塑造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3)转变
理由:①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是故事的主要内容;②以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来表现小说的主旨。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思维轨迹】文学作品的意蕴一般从历史、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去发掘;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值得注意的是本题在回答的过程中,如果只把自己的观点定位在“平常人的寻常事”,虽也探究,可能得分不高,因为这种答案本身就说明了该生的阅读鉴赏和探究水平不高。
【参考答案】
示例一:这篇小说从题材来看,叙说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显示了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用暖笔、亮笔来写人生的悲苦,看似沉重,实则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艰难。
示例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罗永才最终摆脱丧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和老山民的影响以及大自然的启迪。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坚忍,分别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他们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罗永才,从而使得他发现了春回大地的可爱、人间生活的温暖。
示例三:这是一篇艺术上颇为精致的小说。结构上,以碑贯穿全文,讲述了罗永才四次前往山王庄的故事;同时,洗碑的故事又嵌在春夜的回忆之中,首尾圆合,别致精巧。语言看似平实,实则富有表现力,如用一连串的短句描述王石匠的动作,表现出王石匠的淡定从容,极富神韵。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