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说什么

文章 2019-07-11 14:27:13 1个回答   ()人看过

金刚经》是佛教大乘空宗的重要经典,对于中国佛教的许多宗派,尤其是禅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刚经》说什么?那就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金刚经》一开始就说要绝对的善良,然后生生世世要无我,为众生服务。但是,有几人能做到啊?所以从这一观点来说,可以说《金刚经》什么都没有说,因为很少人能做到。

人生在世,老是被情钩、意锁、欲炼捆得死死的,实在也好苦。

再者,《金刚经》结尾又讲: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什么是有为法?

一切存在,特别是我们众生种种的活动,就是大梦一场的有为法。宇宙一梦场,人生一梦幻。所以庄子说:

「无一不梦。」

因为是梦,佛法就说:

「是诸法空相。」

又说: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人就是在这里面,生生世世泡个不醒。

红楼梦说得好: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怎么办?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

「只有永远无私无我,生生世世服务众生,才能超越有为法。」

超越有为法叫做无为法。

《解深密经》说:

「成就了无为法,无为法也要超越。」

结论:

应做如是观。

再结论:

实在是要少一点私心,多一点真正为民族、为人类众生服务,这才是《金刚经》。

《金刚经》是如是说。

《金刚经》中的般若思想

一.从般若看方便:相皆虚妄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为金中精坚,刚生金中,百炼不销,相当锋利;般若是佛教特有的智慧,能观诸法实相,体性虚融,照用自在;波罗蜜为古代印度俗语,意为事情最终完成,此即“到彼岸”之意。顾名思义,“金刚般若波罗蜜”是说明如何以金刚一样坚利的般若智慧,观察诸法实相,打破五蕴烦恼尘劳,直达菩提涅槃彼岸的,所以经中开始,须菩提就提出这个问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无上正等正觉”。佛教认为,这是一种能觉悟一切真理,了达诸法实相的最高智慧,也叫“大菩提”,只有佛、如来才具有这种觉悟,所以其人格代表即是如来、佛。这是菩萨修行所要到达的最终目的地。般若经类认为,菩萨要最终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必须既要掌握般若智慧,又要懂得善巧方便。方便是指以般若波罗蜜的观念去观察、处理一切问题。我们知道,以般若为发端的大乘佛教是不主张脱离人群和世俗社会的,而恰恰认为只有在为社会、众生的服务中才能完满自己的功德。所以必须以善巧方便深入于众生,才能不堕于小乘的“中道涅槃”或 “证灭”。但方便必须以般若为指导原则,因为般若是诸佛之母,方便落实到般若的基础上才会真正起作用,方便可以说是般若的具体运用。

那么,般若的原则是什么呢?用生动而形象的话说,就“如人欲求无价宝,必过大海诸险难。”(见《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是啊,欲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无价大宝,是必须经过并越过无明,这里“过”有经过、越过或出离的意思,“大海诸险难”可象征无明,我们正是由于无明才会受苦受难,这个比喻很贴切。《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也说:“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巨海,则不能得一切智。”烦恼大海也就是无明。不入这个烦恼大海看个一清二楚,则不会获得一切智,这正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要最终出离险难或无明,除了以般若智慧观察、照破其实相外,还必须有方便帮助,因为人们的无明表现为多种多样,所以方便也就多种多样,比如灭度一切众生以及大乘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和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等等,但这些方便只是针对险难或无明而言的,它们最终必须在为彻底出离险难即无明的般若智慧的指导下才发生作用。同时,小乘的圣果也必须从这般若的角度重新考察。所以须菩提提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应如何住心、降伏其心,即如何看待上面这些问题,如何处理险难与方便的关系。我们下面将分别看看本经是如何说明以般若智慧看待这些险难(无明)与方便的。先看方便相。

首先是“灭度众生之相”或“众生灭度相”。经中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不管人们对这句话从哪种角度来理解,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一个重要区别,小乘偏重自我解脱、灭度,大乘则要灭度一切众生,入于无余涅槃,而不是有余涅槃,自己才可能进入涅槃。但也正因为这样,人们容易产生误解,不能认识到“众生灭度”之实相。所以经中接着马上又说;“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按照本经的思想和语气,这后面似还可加上“是名灭度无量无边众生。”不过这里省略了。我们看这里“无众生得灭度者”前面有个“实”字,这个“实”字很关键,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意思。我们还可以发现经中有许多以“实”或“而”“即”“如来说”等等来承接前句,说明后句的句式。如“斯陀含名一往来,实无往来,是名……”“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乐阿兰那行”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佛说非身,是名大身”“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等。这些 “实”“即”“而”等等以及“佛说”、“如来说”大概是指从实际、实相上即佛法的第一义谛、真谛说、或从佛、如来的角度说。实际、实相、如来的角度即是已经无“险难”相的更高层次上说的,这个后面将会说到。理解了“实”等等之含义,我们也就可以理解前面那句话的含义了。这就是说这种灭度众生的现象,从实际、实相或如来的角度说,并无众生可得灭度。这种“众生灭度”的方便相是相应于我、人、众生、寿者四种 “险难”相而出现的,而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本来是虚幻的(这个后面将会说到),是非相。与之相应而出现的“众生灭度”相自然也就是虚幻的、不存实在的。所以只是针对尚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之人才将这些现象称为“灭度众生”。这里面很有辩证思想。

要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施六度,布施就是六度之一。但六度包括布施也只是出离“险难”的方便,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它们,不能住相行六度或住六度之相。比如本经强调不要住相布施。经中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不住布施之相又包括不住身相布施及不住福德相布施等。不住福德相布施就得正确认识布施之福德。如经中说,三干大干世界七宝布施之福德,“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这里,我们又看到了“性”“实”等词,这就是说,这种布施,不是福德之本质(即功德),所以如来说这种福德多(这种“多”是有量的,还不是无量无边)。假如这种福德是实有的话。那么如来就不说这种福德是有量之多(而应是无量无边)。正因为这种福德从实相上说是虚幻的、不存实在的,所以如来才说这种福德多(有量)。所以经中说,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贪受福德或不着福德相布施,才会产生无量无边的功德,成就如来觉悟。本经中还提到六度中的另外几个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第一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等。这些都是相应于“险难”而产生的“方便”相,故也要正确认识到这些方便相本身也是无自性的。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