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两则》获奖教案范文

文章 2019-07-11 14:10:35 1个回答   ()人看过

【教材分析】

第九课寓言两则包括《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两则寓言故事。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教学目标】

1、会认5 个生字,学写12 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盘缠、硬要”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寓言有什么特点?(“寓”:寄托,“言”:讲道理。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某种事的文学作品。)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两篇寓言其中的一篇。

5、板书课题:亡羊补牢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2、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3、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习生字词。

“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àn”,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quān”。

“窟窿”的“窿”本音是lóng,在“窟窿”这个词里读轻声。

4、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亡羊补牢》讲了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四、读中感悟,理解寓意

1、小组合作学习,掌握故事内容。

师:为什么养羊人的羊丢了一次又一次?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画出第一次丢羊的原因,用“﹏”画出丢羊后养羊人和街坊的表现。

2、交流第一次丢羊的原因。

3、交流养羊人和街坊不同的表现。

师:读了两个人的对话,在语气方面你们有没有好的建议?

(引导学生体会养羊人的毫不在意、满不在乎。街坊的关心、着急、诚恳。)

4、为什么狼有第二次机会钻进羊圈?

5、养羊人还会丢第三次羊吗?

6、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及时改正),就(来的及)。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

7、通过养羊人这个故事,你们知道了一个什么道理?(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并不算晚。)

五、联系实际,说话训练

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想说?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我想对养羊人说;第二层:联系实际,我想对身边的人说。(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六、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

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七、指导书写

1、观察。仔细观察字形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出你认为难写的地方,提醒大家来注意。

2、重点指导。

“窿”的右下部分,要提醒学生不要少写一笔。

“缠”是翘舌音,右边容易写成“厘”。

“叼”字右旁的笔顺是先写横折竖钩,后写一提,不要写成“撇”。

“悔”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就小朋友们提出的难点,老师进行指导,其他字对照田字格自己写。

3、学生练写。

4、评价,自评,互评相结合。

八、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生字词。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寓言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使他懂得故事蕴含的道理。

3、收集并阅读寓言故事。

第二课时

《南辕北辙》

一、激趣导入

1 .活动:老师请一名学生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学生们会立即发现老师所指方向有误,追问为什么取不到?

2、在古时候也有这样的一个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偏要往北走,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他。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解题:“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南辕北辙》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南辕北辙”是讲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

三、熟读自悟,理解寓意

1、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你认为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怎么样?说明理由。

3、这个人真的很笨吗?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么?

A、学生自由读书,找找坐车人的理由并划出有关句子。

B、师指名回答。( 马好,路费多,驾车人技术好)

C、出示坐车人与朋友的对话。学生自己读,边读边琢磨:朋友是怎么问话的,坐车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D、填补文本的空白:为人物的对话加上恰当的提示语,体会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心理。加上提示语再指名读对话。

E、师请两名同学现场上台来表演,一人扮演坐车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师帮助叙述。在两名同学读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人物的语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F、课文读到这里,这个前往楚国的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愚蠢、好笑、自以为是、不听别人的劝告)

4、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说说自己的理由。

5、假如你是这个楚国人的朋友你会劝他吗?怎样劝?同桌、小组表演。

6、出示课文最后一段:齐读这段话。

7、此时,你面对如此愚蠢的坐车人,你想说些什么?

8、揭示寓意。

四、拓展延伸

1、早在2300 年前,魏国的大臣季梁就用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劝说魏王打消了企图依靠武力攻占赵国的念头,想不想看看?

2、欣赏故事《南辕北辙》,了解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

3、魏王是个聪明人,当他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劝告。其实,别说在2300 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见过的《南辕北辙》现象。(如:某食品质量不过关,却通过精美包装去吸引顾客,耗费人力、物力也没能提高购买率。)

4、总结:著名的儿童文学家严文井先生对寓言有过这样精粹的描述:“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你转身离开时,却突然变成一个哲理,严肃认真。”课下我们应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从这些小故事中,明白为人做事的大道理。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