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找饿的故事教学设计

文章 2019-07-11 13:57:33 1个回答   ()人看过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找“饿” 》,了解其主要内容和自编童话故事的一般要求。

2、能按习作要求,用自己喜爱的玩具,发挥想象力,编一个童话故事,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着重指导学生自编童话故事。《找“饿” 》是一篇例文,是小作者用自己的动物玩具(两只熊猫)编写的童话故事。习作后的两个问题是让大家对例文进行讨论,实际上也是对编写童话故事提出了两点要求。然后教材对这次习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仿照例文,发挥想象力,也拿自己的玩具来编一个童话故事。

教学重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编写一个有意思的童话故事。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个简短的童话故事录像)。

2、两只熊猫玩具。

学生准备:

带自己喜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玩具(动物)。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你们都看过哪些童话故事呢?

生:(根据自己实际说)

2、老师知道你们这么喜欢童话故事,今天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童话故事,请同学们欣赏!但你们可要观察仔细喽,看后,请你们说说为什么喜欢?

生:(个别交流)

师:相机板书(如:生动、有趣、拟人、可爱……)

3、小结:这童话故事是怎么编出来的呢?原来都是人们凭借着一些具体的事物,如动物、植物等想象出来的。今天,我们也来过把瘾,编一编童话故事好吗?

师:板书题目(编写童话故事)。

二、出示两只熊猫玩具。

1、老师带来两只熊猫玩具,请仔细观察(老师摆弄玩具),它们有什么不同?

师: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一大一小的特点。

师:那么,我们想想它们可能是什么关系呢?

生:(不难想象:一个是熊猫妈妈,一个是熊猫娃娃……)

2、师:既然是母子关系,那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好好想想!

生:静静思索(一分钟左右)。

生:交流。

师:相机板书(如:去游玩、找朋友、过生日……)

三、学习例文。

1、师:有位小同学看着这两个熊猫玩具,也想了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一天,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熊猫妈妈要给自己的宝宝找“饿”去,这是怎么回事呢?结果找到“饿”了吗?(相机板书:?找“饿”?)

2、师范读例文(出示图片并配乐)

师:老师忍不住想读一读,请仔细听。

生:仔细倾听。

3、师生互动交流:

①师:为什么熊猫妈妈要帮孩子找“饿”呢?

(引导学生去找事情发生的原因)

师:(相机擦去?号,板书:发生)

②结果找到“饿”了吗?

师:(相机擦去?号,板书:结果)

③那么,熊猫妈妈帮孩子找“饿”容易吗?都经历了哪些地方?

生:交流。

师:相机板书过程(穿树林、趟大河、翻大山……)

④同学们想一想,熊猫妈妈为啥要这样费劲周折地帮孩子去找“饿”呢?妈妈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发现:妈妈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多运动,锻炼身体……)

师:是啊,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要多做运动,多锻炼身体,这就是这个童话故事给我们带来的启发,一种教育,你说,这童话故事有意思吗?

(相机板书:有意思)

⑤让我们再看看这个故事,为找到“饿”, 熊猫娃娃走了多少路,费了多少体力呀,这么多的曲折经历,小作者仅仅凭借着这两个玩具看出来的吗?

生:(不难发现:这是小作者想象出来的)

师:对,我们不得不佩服小作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相机板书:想象力)

⑥师生小结:

从这,我们应该知道,编写童话故事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看黑板交流。

四、摆玩具,说故事。

1、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玩具,在桌子上摆一摆,通过想象,在这动物的王国里,它们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故事呢?先静静地在心里想……(出示一幅森林图片并配乐)

提示:注意哦,你的主人公现在可都是人啦,他们会说话,会思考,有表情,有动作。

生:在心里静静地想(几分钟左右)。

2、想好了的同学,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说完,同学之间还可以评一评、补充一下。

生:同桌互说故事。

师:巡视指导。

3、个别上台演说。

生:带上自己的玩具,说故事。

师:相机指导学生。

(可首先介绍一下动物,再说故事;还可引导学生注意用词用句;引导学生故事环节生动曲折……)

师生共同点评。

五、写童话故事。

1、师:拿起你们的笔,将你精彩的童话故事写下来吧!

生:写作文

2、点评学生童话故事。(片断)

六、作业。

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力,将你的故事继续编下去,注意:编得要有意思哦!

板书:

编写童话故事

有趣 发生 找“饿” 结果 去游玩

生动 穿树林 找朋友

可爱 趟大河 过生日

拟人 翻大山 学本领

…… …… ……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