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先打基础再做大事的论文

文章 2019-07-11 13:32:08 1个回答   ()人看过

经过了无数轮电话面试和直接面试之后,在美国卫斯理大学读完经济学专业的艾天终于进入了高盛投行部做分析师(Analyst)。这是他一直想去的公司,“那时候看到亚洲的学长们进入最多的就是金融行业,其中最厉害的人往往都去了投行。”

进入高盛前的入职培训也让艾天感受到这种高大上:高盛把全球不同城市、所有部门的300多名新人都聚集到纽约培训,“手把手地教,你会学得特别快。”

这股兴奋劲一直持续到正式入职后,准确地说是入职第二天,艾天就发现,想象中风光的工作和现实的落差。那天他接到了自己的第一个项目:平安从H股转到A股上市。而当他立马飞到深圳准备参与项目时,却发现等着他的是一堆琐碎的事:用56K的猫拨号上网下载、打印文件;把PPT的字体改一改……其中唯一称得上有点技术含量的工作,就是给招股书填写行业规模或增长率之类的数据。这实在和艾天想象中的工作有太大差距,“我满腔热血是来改变世界的,不是来调字体的啊!”

这位职场新人也曾找过上司,表示自己想做更大的事,但上司的回答是:“在职业上,把最基础的事干好才能让上级把更重要的事情交给你做。”

艾天于是开始踏踏实实地做这些基础工作,渐渐地,老板也开始安排更多的任务给他,比如把招股书中一些不太重要的章节交给他写。持续半年的项目终于随着2007年3月1日平安在上交所敲钟上市而结束,尽管从基础工作做起,但这个50亿美元规模同时也是当时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的上市项目对于艾天来说,是一次很重要的成长―在这个项目快完成时,艾天已经参与做财务模型了。

之后,艾天用了3年时间做到了高级经理―这中间他经历了金融危机,他所在的组被大量裁员,艾天认为自己能留下同时实现晋升的主要原因是:能帮老板多想一步。

比如,在当分析员时,每天填写数据之余,可以替上级经理(Associate)想想招股书的表格怎么画;做到Associate时,可以帮VP想想招股书的章节如何划分……这样,管理者能有时间干点别的事,而艾天也在过程中证明了自己的态度和能力,并在职场上走得更远。

在高盛维持了4年高强度的工作后,艾天想去其他平台试试,他先后加入了TPG和凯雷,并逐步从“做项目”变成了“找项目”。

私募投资这种负责“花钱”的工作对艾天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每一个新项目都可能代表着一个新行业,艾天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比如2013年时他投资了一个汽车安全座椅的项目,之前他其实对这个领域并不了解,于是他开始学习相关的产业模式、使用方式、产业规模等,最终除了顺利完成项目,他还成为朋友购买安全椅时的顾问。

这份工作也给他带来很大的挑战和成就感:一个小型团队往往要负责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项目,作为负责人的艾天不仅要给下属合理分工,还要处理和咨询师、审计师、律师的协作―当项目完成后,看到对方的产品逐渐被市场认可并产生更多价值时,这种“投钱”的成就感在艾天看来就和出手的篮球投进了篮筐一样,是这份工作带给他的最大满足。

C=CBNweekly A=Ai Tian

C: 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是什么?

C: 你有什么特别的兴趣爱好?

A: 我特别喜欢旅游,收藏了全球各地的手工艺品,我觉得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所以收藏的每件东西对我来说都很特别,代表着我的某一段经历。不过我也意识到,自己很少收藏国内的传统手工艺品,其实我们也有类似东阳木雕或者京绣这样的工艺品,我想去了解、去拥有,将来也想做点与此相关的事。

C: 投行有多忙?

A: 我在投行最开始的两年半,基本上每天都是九点半的时候进办公室,凌晨两三点离开办公室,一周7天,差不多两年。当然后来会逐渐变好,一是因为同样的事你肯定越做越快,二来就是级别越来越资深,就可以提前预见到更多流程,可以控制自己的时间了。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