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研究综述论文
摘 要:摘 要 :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流向城市,流动儿童的相关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全面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对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最新研究
摘 要: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流向城市,流动儿童的相关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全面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对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分析。总的来看,流动儿童的心理素质状况不如非流动儿童,主要表现在社会适应、自尊水平、歧视知觉、情绪问题、行为问题五方面。也有学者认为,流动儿童与其他儿童的心理素质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需辩证地对待流动儿童群体,用积极的方式助其发展,使之成为未来社会更强大的主人。
关键词:流动儿童 心理状况 研究综述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指明,流动儿童是指6-14岁(或7-15岁)跟随着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 。
由于城乡生活环境的差异,被动流入城市的流动儿童,较多会遭遇一些困境与挫折,产生困难体验 ,使心理适应的难度加重,心理素质发展受阻 ,其心理症状检出率高于非流动儿童 ,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复原力水平较其他儿童差。他们获得的心理资源和支持较少,对外部环境的参与度也相对较少 ,成为心理虐待与忽视的高危群体 。根据陈玉凤的研究,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常住儿童的心理健康要优于流动儿童,在情绪障碍、品德缺陷、学习障碍、不良习惯、社会适应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常住儿童 ,主要表现在歧视知觉强、身份认同危机,以及自卑、焦虑等消极情绪 。陈雷音的研究证明流动儿童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社交情况不良,社会能力不足 等心理问题。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自尊水平较低。
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比城市常住儿童低 ,积极人格特征项目的得分也较低 ,自信心相对不足 ,在自尊受损时往往表现出失落情绪,并有较强的自卑感,他们心智尚未成熟,往往会用别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这种自尊受损的经历容易导致较低的自我意识水平 ,不利于其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2)社会适应不良。
由于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等的异质性,当流动儿童觉察到现在的都市文化冲击与自身原有的文化体系发生冲突时,可能会产生孤立感甚至挫败感,导致心理不适,社会适应出现偏差。有研究显示,3-6岁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展水平低于城市当地儿童 。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相比,性格偏内向,喜欢独处,不善于人际交往 ,学校适应较差,社会支持较少 。与城市当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水平总体偏低。
(3)歧视知觉敏感 。
流动儿童从老家农村来到新家城市,既非完全的农村人又非纯粹的城里人的尴尬身份有别于城市儿童,他们生活在大城市的角落边缘,不时地体验到不公和歧视,上海市22.8%的流动儿童认为上海人(同学)对外地同学有歧视 。他们来到城市,非但没能共享城市的物质文化资源,相反地,由于与城市儿童在社会经济地位之间的差距而可能遭到排斥与歧视,他们更多地体验到了城市人对自己的歧视。超过50%的流动儿童受到过歧视 ,也有研究显示,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处于中等水平 。
(4)情绪问题。
流动儿童存在轻度的情绪问题和学习压力问题 。徐璐的研究发现上海市流动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和焦虑 ,他们的压力显著高于城市儿童,其中以学习焦虑最常见,发生率为46.22% 。流动女童的学习焦虑和恐怖倾向均显著高于城市当地女童 。流动儿童存在焦虑、紧张、易怒等情绪 ,抑郁感强于本地儿童 ,同时,流动儿童领悟社会支持的能力显著低于城市儿童 。
(5)行为问题。
流动儿童的网络成瘾倾向比率为12.99%,远高于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 。李晓巍等发现,与城市当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问题行为较为突出 ,一般表现在学习成绩差、生活没有规律、卫生意识弱等方面。
也有一些研究者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有研究表明,沈阳市3-6岁流动儿童与城市当地儿童在生活自理、运动、作业、交往、社会化等项目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自我管理项目上没有显著差异 。流动儿童的自尊总体水平比城市当地儿童低,但差异不显著 ,流动与否不是影响儿童自尊状况的主要因素 ,在学校生活满意度总体水平上也没有显著差异 。尽管流动儿童在移民过程中遭遇了重重逆境和诸多压力,但大多数流动儿童并未因此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他们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 。绝大多数流动儿童拥有某些显而易见的积极心理品质 ,比如吃苦耐劳的忍耐力、对环境的掌控能力以及对自律有恒的调控能力,还有乐观向上的品质。这些使得流动儿童具备了应对逆境的心理资源,为其适应社会、发展自我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实际上,在流动儿童群体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在非流动儿童群体中也普遍存在,只是程度和形式各异。如果轻率地判定流动儿童具有更多的心理疾病,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必然会导致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的负性期望,产生更糟的结果。其实,流动儿童独特的移民经历本身也隐含了潜在的积极价值。因流动儿童之间有较强的异质性,他们可以依据各自的风俗习惯、个性特点,发挥创造性,自创游戏,认识来自祖国各地带着各种文化背景的小朋友,间接地感知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