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的整合与创新进展论文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外界的施加还是自己本身的心理素质,都对心理产生极大的波动。因此,教育心理学在中学教学中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在发生着变化。整合取向的研究方式将学习与教育置于多维度框架进行探讨,超越以往单一取向的局限,将会成为目前教育心理学领域的潮流趋势。教育心理学的体系将会越来越完整,内容也越来越通俗易懂。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整合;发展;超越创新
纵观教育心理学近十年的不断发展,虽然这期间并未发生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其实质性也并不是没有改变。近些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模式和研究视角有所改观,从关心个体特征的单一取向逐步向对个体、情绪和压力以及社会情境等多因素进行整合研究转变。对于这种转变不是将多种心理元素和外部条件简单地组合,或是将曾经被忽视的因素添加进来,从而进行考察研究。相反,整合取向的教育心理研究鉴于初期的简化和单一研究方式的失衡,正尝试着将学习与教育置于多维框架中进行研究,尤其是体现在社会情境中的独特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整合与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整合
在这个重视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更加重视教育的发展,而忽略了心理的重要性。纵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心理学和教育的实质性整合是保证生命力的所在。例如:在20世纪初期,教育心理学因为缺乏教育所需的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宣告失败。20世纪中期,教育心理学因不屑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效果不得已体现。而20世纪后期,教育心理学因扎根于教育实践领域,拥有了解决实际教育的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也取得了丰硕的效果。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使教育心理学拥有了深入研究的发展动力,直接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早期的研究者试图从心理学角度找出一个对教育实践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律,但是由于学习规律并未立足于实际情况和具体的实践教育,因此,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往往没有达到显著的效果。后来,研究者将教育与心理相结合的教育心理学就具有明显的整合特征优势,从根本上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和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有效性。目前,教育心理学在写作和阅读等领域上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效,是教育心理学领域上的一大标志性成果。
(三)身心机能的整合性发展
用整合的框架讨论各种因素的互相结合、互相利用和各种依存的关系,也是揭示了身心机能的形成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身心机能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多种心理成分的共同作用,同时也取决于个体特征与外部条件因素之间的互动。而自我调节能力就是作为身心机能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研究者所采用的整合研究的方式体现为:尝试综合考虑认知、动机以及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对自我调节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所形成的影响。自我调节的学习者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使用大量的自我调节方法;二是顺利完成任务的能力感;三是制定好各种预期的目标。而自我调节学习也包括三个过程,就是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馈。强化思维的整合特性,无论是对形成机制的探索还是品质的培养,都有一定的意义。
二、个体情境的整合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一)个体情境的整合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受到生态心理学、认知科学以及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共同影响,再加上学校教育的脱轨,导致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缺失、社会延迟等状况,学习的研究取向就从单一的认知逐步转化成情境化的认知。然而学习的情境理论认为:知识已经不再是头脑中确定认知的表向,而是一种生活的实践;学习也不再是学习者头脑的认知活动,而是不断参与实践的活动过程,并且逐渐形成共同体核心成员的过程;学习也不再是单独的活动,而是与社会环境互相交流的活动。只要是学习就不可能脱离情境的设定,情境是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情境和场景设定的不同,所产生的学习氛围和效果也就截然不同,所受到的具体情境特征的影响也就不同。
(二)教育整合中社会环境的取向
个体与情境的取向整合趋势同样也在教育技术中有所应用,将教育技术整合于学习和教学活动中,也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变化。教育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环境既可以是对真实环境的模拟,也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与他人共同学习的平台,前者是教育技术的传统优势,后者则是日前教育技术着重探讨的主题。教育技术的整合不仅为学习者搭建了一个平台,也是一个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提供了适宜的场所和便利的条件。目前的教育心理学中,尽管对不同层面的社会系统的探讨仍处于初步阶段,但当代的教育心理学更多地开始关注个体的认知、情境以及情绪的变化,教育心理学的整合已经成为主流趋势。教育心理学是结合新的技术,与未来的教育心理学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相融合的一门学科。迄今为止,人们不再对教育心理学整合的意义和功能进行怀疑,而是有效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整合,不再停留在理念的层面上。
参考文献:
[1]姚梅林.教育心理学的整合与超越[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2]魏冬云,唐陶富.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J].零陵学院学报,2003(6).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