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具体原因论文

文章 2019-07-11 11:52:20 1个回答   ()人看过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针对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 并在此基础上较为系统的分析了影响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客观因素, 其中主观因素为学生自身因素, 包括学生自身生长发育和个性发展以及遗传等因素;客观因素则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诸多方面。旨在深层次探析其影响中学生心理状况的具体原因, 为相关部门针对性的制定相应对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 因素;

近年来, 随着电子信息产品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各种思潮的不断涌现, 青少年学生由于处于特殊的生长发育周期, 自我保护等方面较差, 导致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日渐显露, 而青少年的心理压力问题更是当前家庭、学校及社会极为关心的问题。当前中小学生的不良心理现象主要集中在:独立自主能力较差, 对父母过分依赖;独占心理较强, 缺乏共享意识;个人自我适应调节能力较差, 团体意识薄弱;责任感缺失, 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自信心不足, 易产生孤独、寂寞和焦虑、紧张的情绪;意志品质薄弱, 缺乏坚韧, 果敢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等。因此, 立足新课标的课程改革要求, 加强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干预, 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势在必行。

1 影响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分析

中小学生由于特殊的发展阶段, 其发展状况是主体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大概可以划分为自身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两大类。

1.1 自身因素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1.1.1 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速度不平衡性。

一般来讲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快于他们的心理发展, 七到八岁儿童的大脑重量已接近成人, 神经皮质细胞的髓鞘化程度也接近成人。但是, 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健全, 社会阅历缺乏, 社会经验严重不足等现实原因, 导致青少年的理解、认识、思维判断能力远远落后于成人。

1.1.2 青少年个性结构发展不完整性

青少年的个性结构的形成受诸多因素制约, 其各成分发展的敏感期也不尽相同, 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 如有的学生性格内向, 不愿交谈, 就会阻碍其沟通能力的发展, 一旦遇到挫折极易产生自卑、退缩等情绪, 继而影响其他能力的提高。

1.1.3 遗传因素的影响

虽然个体的性格、智力等因素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自我发展和完善, 但机体的外表、性格、智力、神经等仍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有研究表明, 机体遗传父母优秀的基因可以让子女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和成就感, 而很多精神疾病的发病则与遗传密不可分, 特别是某些精神疾病如带有家族病理等因素, 其比一般机体易感性的几率大大提升。

2 外界环境因素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2.1 家庭因素

家庭是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外界因素之一。中小学生由于特殊的发展阶段, 其家庭环境如何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很多,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2.1.1 家庭成员的素养和教养方式

对子女的教育是每个家庭的重中之重, 但在同一文化背景下, 不同家长受教育的程度、文化素质、思想素质以及心理素质不同, 将直接决定其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家庭成员用关怀、爱护、温暖、说理、奖励、表扬等良好的教养方式教育子女, 子女容易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相反采用拒绝、分歧、矛盾、溺爱、期待、权威、体罚、威胁等教养方式, 则对子女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1.2 家庭成员的期望

期望是个体发展的外部动力, 大多数父母往往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加在孩子身上, 希望他们将来变得优秀。父母适当的期望和要求, 有助于女子脚踏实地, 找准目标不断加强自身各方面能力, 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但是如果期望过高和要求过严, 则会超过子女的实际能力, 造成子女承担压力加大, 影响自身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学生抵抗情绪加大, 也极易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

2.1.3 家庭突发事件的影响

家庭的完整性是个体学习和生活的重要保障, 但家庭由于父母离异或家庭成员的离世导致家庭解体, 对子女身心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对中小学生来说, 完整的家庭是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前提条件, 中小学生在完整家庭里可以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反之, 家庭突发事件的发生, 对尚无独立面对巨大挫折的青少年来说, 无疑是巨大的身心打击, 如不适当的加强沟通和疏导, 极易产生心理疾病,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深渊。

2.2 学校因素

2.2.1 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

近年来, 虽然国家致力于素质教育的教育指导思想, 但由于社会现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 应试教育下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潮仍然占主体地位。在应试教育的指导下,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教师在教学中, 搞题海战术, 加班加点, 随意延长学习时间, 甚至采取强制性的方式向学生灌输, 让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紧张状态, 容易出现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减退、厌学等心理问题, 甚至还诱发逃学、欺骗等不良行为。错误的教育指导思想, 导致学校重智育轻德育, 忽视素质教育, 特别是心理健康的教育, 导致学生心理负荷加大, 心理问题频出。

2.2.2 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 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整个学习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教师的素质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其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教师采用平等、尊重的教育方式, 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相反, 过分看重成绩, 不能以平等的姿态看待学生, 或者与学生交谈中居高临下, 不尊重学生人格的教育方式, 学生极易产生叛逆心理, 埋下心理疾病的隐患。

2.3 社会环境因素

2.3.1 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

个体在追求集体利益至上的文化背景下, 其自身的言行都会围绕集体而展开;相反, 生活在注重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环境之中, 个体极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当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发生冲突, 如不适当的加以引导和疏通, 极易导致个体思想混乱, 缺乏自主意识, 造成抑郁症和社交恐慌等心理问题。

2.3.2 社会风气和大众传媒的影响

健康的社会风气可以激励个体自立自强, 奋发向上, 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个性特征。而不健康的社会风气则会吞噬人的灵魂, 消磨人的意志, 甚至会诱发一些犯罪行为。当前由于大众传媒的兴起, 各种思潮不断涌现, 大众传媒在积极宣扬社会正能量之外, 各种暴力、色情、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的思潮也逐渐影响到青少年的发展, 导致青少年不思进取, 贪图享乐,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另外, 计算机的普遍应用, 导致部分青少年沉溺网吧, 迷恋网络游戏, 造成网络成瘾, 脱离现实生活, 在很大程度上荒废了学业, 引起心理空虚, 恐惧和社交恐慌等心理问题。

3 结语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校乃至社会都必须关注的问题, 从心理到物质都给予更好的帮助, 从而影响他们的思想。重智重德, 全面发展, 提高体质锻炼, 灌输积极的心理引导。立足新课标的课程改革要求, 加强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干预, 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康井泉, 刘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几项策略[J].北京教育, 2012 (2) :13-14.

[2]张立国.学校体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体育世界, 2013 (5) :107, 104.

[3]张敏锋.浅议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5) :258-259.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