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核心内容

文章 2019-07-11 10:35:24 1个回答   ()人看过

佛陀在金刚经中教导我们如何处理自己在生活、在修行上身心的平衡与调柔。自我的身心调柔了、平衡了,你才会生活、你才会修行。下面是《金刚经》核心内容,希望你能喜欢。

【解】今经“容容虚空”,指圣众之心和同于虚空。虚空无边际,故自心无边际。虚空无一物,故自心亦无物。虚空以空无故,森罗万象十方剎土依空而生。虚空建立万物,故自心亦建立万物。“无一物”故不落有边;“容万物”则不落空边。无一物而容万物,双照空有;容万物而无一物,则空有俱泯,从容中道。故云 “适得其中”。

这段话妙绝了。诸位看了、听了,懂不懂?听懂了,恭喜你,你距离大乘不远;听不懂、看不懂,多读。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就把这一段,你一开始念上三百遍看看,的确有不少人三百遍、五百遍明白了,通了,为什么?那个三百遍、五百遍是“修定”。我把这段经文念得清清楚楚,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字没有念错、没有念漏掉,念的当中不夹杂妄想、没有分别执着,老老实实念下去,一遍一遍,念上三五百遍,真的,自然就明白了。这个境界每一个讲经的人,出家、在家都有,都有这个经验

经文遇到困难,怎么办?查注解,讲的不一样,让我们更难取舍。这时候怎么办?统统放下,一心专念。这就是说我不求用脑,我用“禅定”。不用脑就是我不用妄心;“禅定”接近真心,就是净极。净到极处,光通达,那就是悟处,开悟了、明白了。用这个方法。

初学,我们是凡夫,这两种方法互用。应当用思考,用思考;应当用禅定则用念经。念经是修“禅定”,“定”与“慧”等运,“平等”起作用,能帮助我们体会到。这段文说得好。

“圣众之心。”“圣众”两个字是指往生极乐世界的一切众生,为什么?生到极乐世界都是菩萨。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也是菩萨,虽然烦恼习气没断,但是他们的智慧、神通、道力得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加持,几乎跟阿弥陀佛差不多,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所以“心自和同”这四个字要记住,要把它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要把它落实在学佛功夫上。

实在讲,佛法不难,特别是净宗。为什么净宗学得这么难?就是你的心跟一切万物“不和”、“不同”。原因就在此地。如果你真的“和”、真的“同”,你契入境界就不难。“和同”到什么程度?“和同”到痕迹都不着。“真和、真同”,像虚空一样,这就是“自然”,“中道自然”。

念老用“虚空”做比喻,“虚空”没有边际,我们自己起心动念,那个心没有边际、念也没有边际,“自心无边际”。

“虚空无一物,自性亦无一物”,我们从哪里看?从电视屏幕看。电视屏幕画面在我们面前,它有没有一物?不会看的人,着相了,有!这画面在动,有说有笑;看透了的人,频道一关,没有了。频道关的时候,色相没有了,音声没有了,屏幕是一片空白。

把屏幕比喻作“能生能现”,频道“所生所现”、“能所一如”,“能、所”都不可得。所以看电视的时候要能够看出屏幕跟频道融合在一起,虽融合在一起,各是各的。你看频道关掉了,不妨碍屏幕,它两个互相不妨碍。一个是如如不动;一个是一秒钟(就是说“秒”做单位),一秒钟一百次的生灭。这个画面一秒钟一百次,这个频率在波动。我们迷了,也没有在这里头看到如如不动,也没有在不动里面看到动。

能生“法相”的是“法性”,“法性”是屏幕,“法相”是频道,所以真的是“虚空无一物,自心亦无物”。要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二边不着,中道不存”,你真的回归自性了。

频道是妄心,屏幕是真心,真心不可得,妄心更不可得,所以世间这一切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佛法是屏幕,世间法是频道,真的,真的东西无一物,什么都没有,妄的东西是百分之一秒波动产生的幻相,它存在的时间是百分之一秒。

佛告诉我们,我们现前眼所见的、耳所闻的、六根所接触的,好像真的摆在我们面前,它存在的时间多长?不是多少年、多少月、多少日,不是,弥勒菩萨告诉我们,这一弹指生灭多少次?三百二十兆。这一弹指,一秒钟能弹多少次?有人告诉我们可以弹七次,我相信可能。我一秒钟大概可以弹四次,有比我年轻体力壮的、弹得快的弹七次可能。三百二十兆乘七,就是一秒钟得出的数字——二千二百四十兆,单位不是“千”、不是“万”,是“兆”,一秒钟,概念都没有,它太快了,我们所看到的都是相续相,一个一个接着相,那不是相同,“相续”是相同的,它不同,每一个画面都不一样,没有两个画面是相同的,所以告诉你:假相。

你真正搞明白、搞清楚了你才会放下,放下所有的负担,让自己回归到“无一物”。六祖惠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什么?连佛法也放下,你真成佛了。你还执着于佛法,你还是凡夫,你成不了佛。所以释迦牟尼佛入般涅槃的时候把自己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完全否认,说有人说是释迦牟尼佛你讲经说法,那叫谤佛,四十九年一个字也没说。我们现在对这句话有一点概念了。

“性、相”两边都不能执着、都不可以起心动念,自心亦“无一物”,这两边不落、双遮双照,真正明了、通达明了,说“有”、说“空”都没有说错,没有真正放下说“空”、说“有”都有问题。所以“中道”是菩萨,不落“有”边,也不落“空”边。这里说得好——“无一物”,不落“有”;“容万物”,不落“空”。“无一物而容万物,双照空有”,就是亦“空”、亦“有”。“容万物而无一物,则空有俱泯”,“空、有”都不存在,“从容中道,故云适得其中”。

佛菩萨“生心”同时“无住”;凡夫“生心”不同时“无住”

【解】“适”者指洽合;“得”者指契会;“中”者指中道。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即“生心”,“生心”即“无住”,“中道”义也。

这是什么人?菩萨,这是真明白了、真放下了。大乘佛法就建立在这个理论基础上。

“无住生心”,“无住”是心里头痕迹都没有;“生心”是起心动念。佛菩萨普度众生,他的本事就是“生心”同时有“无住”,这就是他高明处;我们凡夫“生心”不能“无住”,“无住”不能“生心”,心里头一定要“有住”。

那些人的功夫这讲到的菩萨的真功夫,看得清楚、听得清楚,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这是“自性般若观照”。心里头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我们凡夫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阿赖耶,落印象。

阿赖耶里面就像一个仓库一样储藏室,这个印象就放在里头永远不会失去,遇到缘它就起现行,无量劫前、无量劫后都在其中。妄心,眼看、耳听都是收在里头存档了,遇到缘它就起现行,这个缘就是十法界。四圣法界善缘,成佛道、度众生;反面的是恶缘,恶缘就是十法界、六道轮回,它就现这个东西。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的核心

我们今天是在它现六道里头的人道,佛对于十法界的人道特别赞叹,为什么?这一道的众生容易觉悟、容易教化;其他道的都难,为什么?执着特重。我们这儿有执着,比较轻,还有机会能够觉悟,其他道里头觉悟很难。天上人太快乐了,乐多苦少,把这个事情忘掉了,你叫他修行他觉得很受罪、很苦,他不愿意干;三恶道太苦了,都不容易接受;唯独人道,苦多乐少,容易觉悟。所以佛出现都在人道,天道他也去,三恶道他也去,度化众生,让众生真正有成就、能够超越,人道里头的机会最多。

所以《金刚经》我们要学的这两句话是它的中心、核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什么?“无住”跟“生心”同时,不像凡夫。凡夫“无住”不能“生心”、“生心”不能“无住”,就是他“有所住”他就会“生心”,凡夫。

菩萨这个本事了不起,也就是说他能放下,凡夫放不下,他彻底放下。“无住”就是放下,我们一般讲不落印象。凡夫落印象,记在心里,提起来知道;菩萨不放在心上,菩萨的心干净,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这是佛菩萨的心,我们要学。“清净”,不受染污;“平等”,没有分别。为什么?一体。一心,一体,有什么好分别?!所以他能够不落印象。我们凡夫见色落色的印象,闻声得闻声的印象,没有办法不落印象;他们的功夫就是不落印象,比阿罗汉、辟支佛高,阿罗汉、辟支佛做不到。

【解】“中表相应”。“中”者,内心也;“表”者,表现于外者也。菩萨心契中道,得于中而形于外。故表里一如,自然相应,不必安排造作,而“自然严整”也。

“自然”两个字意思很深、意思很广,人真正到了跟大自然融成一体,其乐无穷,为什么?念头都没有了。我们没办法跟大自然融成一体就是有妄念。妄念舍掉,是从“根”放下。

拓展阅读:现代物理弦理论中的《金刚经》奥义

以前科学家认为,粗大的物质,是由点状的固体粒子组成。但自从1968年超弦理论问世,这种结论也受到了挑战。

弦,就像小提琴上的琴弦。电子、质子、中子等等,根本不是粒子,而是一种像琴弦一样震动的不同状态。换言之,不但物质不存在,连电子、原子核、中子、质子都不存在,弦才是存在的。

关于弦,有两种说法:第一,弦相当于早期物理学对原子的定义,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物质的基本单位;第二,弦有可能是由另外一个更小的东西组成的。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支持后一种观念的声音比较多。今天我们看得见的物质世界,如同一个庞大的乐团在演奏交响乐。就像声音来自于乐器,但交响乐不是乐器一样,我们接触到的物质世界不是弦,而是弦的震动。弦的震动有时变成中子,有时变成质子,有时又变成其它粒子。这些粒子看起来像点状,但这是因为显微镜的精度不够,弦的震动速度太快所造成的假象。如果能把点状的所谓粒子放大,就能发现非常细微的弦的震动,这就是让人产生“世界”这个大幻觉的基础。

也就是说,造房子用的砖头和做装饰用的钻石在本质上没有差别,都是弦的不同震动。但在宏观的物质世界里,我们会根据肉眼提供的幻觉,而把它们分成砖头、石头、泥巴等不值钱的东西,与钻石、黄金等价值昂贵的东西,但这种分别,都是建立在错误之上的错觉而已。科学家认为,这有可能是最终极的理论。

现在我们知道了,身边的一切,都是肉眼等五种感官导致的幻觉。佛在《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有的有为法,都是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电……这个结论,现在已经得到了科学的证实。科学和《金刚经》、《般若经》中的描述,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达成了共识。虽然弦自身是什么,科学还没有明确的答案。有时说它是一个变化的东西,移动时弦与弦碰撞,就会变成更长的弦;有时又断裂成更短的弦等等。但从佛教的角度来讲,弦肯定是由更小的东西组合而成的,最后这个更小的东西,也一定会消失,最终变成空性。当然,科学不一定能发现这个结论。如果仪器的精度达不到,对科学来说,这个结论就永远只是一个悬念。无论如何,物理学每迈一大步,就离佛教的思想更近一步,现在的超弦理论,就比往常更接近于佛法了。但依照释迦牟尼佛的教理可以预言,弦也绝对是一种不存在的幻觉。

如果仔细观察,被感知的东西,其实都不存在,最后只剩下一个感受者,这就是我们的精神。从表面来看,物质就是物质,精神就是精神,物质不是精神,精神也不是物质,但在深度的世界观中,真正的创造者和第一推动力不是上帝,而是我们的精神。无论是弦、弦的震动,还有能量等最细微的东西,都有一个来源。其最终极的来源,就是我们的精神。

在解析精神方面,唯有佛教的思维方法才用得上,科学在这个领域当中,是无能为力的。很多科学家经过多年的努力,最后都一无所获,因为精神领域是很难通过逻辑或仪器来辨析的。世上最能表述内心本质的学科,只有佛法,用佛法的理念去思考、去体会,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如果讲体会,那就不是中观所能触及的范围了,只有大手印、大圆满等密法,才是这方面的行家。

虽然一切如梦如幻,但如果不修行,现实世界仍然无比真实,我们同样会去执着、贪恋。只有证悟了空性,才能解决所有问题。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