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忆安《长恨歌》之读后感

文章 2019-07-11 09:48:01 1个回答   ()人看过

引导语:王安忆 (现代作家、文学家、中国作协副主席) 编辑王安忆,1954年3月生于江苏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县,现代作家、文学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复旦大学教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一些关于《长恨歌》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王安忆《长安恨》读后感(篇一)

这首先要说上海滩,每每提到老上海,我又会第一个想起张爱玲.在近现代文学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女作家堪与张比肩.然而我是不喜张的,从张的文字中总会读出太多的事故太多的人情,给我一种隐晦、枯燥、烦闷之感.<长恨歌>里我读到了张爱玲的影子,老上海的故事都发生在深深的弄堂里,发生在影子里,见不得人的.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上海,就是生活在灯红酒绿与纸迷金醉里,活在飘泊中,活在奔波里。­

王琦瑶就是在这个世界出场的,学生时代有两个要好的知己,好到不好,因为男人,因为事故.吴佩珍离开的莫名其妙,蒋丽莉却又走的太狠.当王琦瑶被程先生推上杂志封面,就注定了王的悲剧、自己的悲剧.竞选上海小姐,满足了她的虚荣心,架空了她的心,她的寂寞也是从此开始的,我想故事的最后,程先生是再明白不过了.遇见李主任是必然的,社会使然.王选择李主任既是主动也是被动的,李主任毕竟有那么多另女人心动的东西,而王更是要强要虚荣的,更重要的是她内心深处的寂寞与空乏.但我们不能不承认,他们之间是有爱的,那窗口的无数个等待,那远处一次次的鸣笛声,那一个人的爱丝丽公寓,苍老了王琦瑶的青春,冷却了王琦瑶的爱.李主任终归是死了,空了王琦瑶,仿佛整个上海只剩王一个,从此连等待都没有了.这也本是李主任要给的结局,他给不了她足够的幸福,他有政务,他有家,他们永远都不可能有果。

离开了上海,邬桥似乎成了最美的地方,那时的王琦瑶应该是安静的,如水的江南,恬淡到象山水画,还有个可爱的阿二...如果王就将此生付在此间,也许没有长恨了,最多是短恨或是憾失.然后她不属于邬桥,她已经是上海的一部分了,迟早要回去....­

再次站在上海的街头,我能想象到王琦瑶苍桑与无助的样子.到这里我已经读不下去了,我不知道这个女人还会有怎样的不幸.终于她还是跟康明逊睡在一张床上,她甚至没对他报多少幻想了,谁会娶自己这样一个女人呢?唯有长恨,唯有长恨.怀孕了,这个该死的逃开了,嫁祸给可怜的萨莎,那些个黑暗的日夜,那些个空房里的清冷.那些跟自己睡过说对自己好的男人都哪里去了!也许,男人的本质就是负心.在某一个时刻,王琦瑶心里是有恨的,但无论怎样,无奈有之,叹息最多.时过境迁,唯有叹息一点.。

后来,程先生,这个最痴心人的出现,带给了她多少鲜活的成份呢.长恨,唯有长恨,还是长恨.许多年有意无意的错过,误会了痴心人儿许多许多,看看落满尘埃的相机,剥落陈旧的墙壁,曾经的王琦瑶、过去的程先生都已经不在,不再回来.这算不算一对苦命人?这是不是命苦的人生?长恨啊,唯有长恨!­

时隔多日,重续此篇,让人厌恶,也正应了<长恨歌>的后半部分.专业评论家说王琦瑶死的唐突,我个人觉得程先生之死亦是如此.薇薇的描写过多,阿二的结局也少了交代.贯穿故事始终的唯有王琦瑶,唯有老上海。

王安忆《长安恨》读后感(篇二)

王忆安的《长恨歌》,看着名字以为会读的很伤心,会掉眼泪,因此买了来很久都没有决心去看。终于看了,却是另一番的领悟。

“ 在王安忆的笔下,上海的弄堂也是有灵魂的,这灵魂也是一个少女的形象——王琦瑶。王琦瑶闭月羞花,着阴丹士林蓝的旗袍,身影袅袅。单看这些,王琦瑶与经典恋爱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别忘了,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她的心是上海弄堂的心。如果读者希望在王琦瑶身上,或者在《长恨歌》里看到纯粹的美,纯粹的爱,那他免不了会失望的。《长恨歌》里的一切都是现实的,而一切现实都是免不了要让人失望的。

这段评论我还是很赞成的,却有这样一段话我无法赞同“一个迷恋上海繁华的女人,在那个年代会有些注定的命运。王琦瑶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人生上用上错误的感情才铸就了她错误,长恨的一生。”不同人的不同见解吧,却总觉这见解是匆忙潦草的下了一个确有其事的世俗论断。如何就是错误了呢?什么是错什么是对?在我看来这世上的事情,发生了就是对的,错的只是它所引起的后果往往是人不愿意接受的。

我不想对王琦瑶的一生做什么评论,她活的是她的精彩和不精彩,不需外人来评。倒是用了两天的时间从她的一生中走过,平添了许多对生活的感悟。

也许是因了作者的笔触,在我看来王琦瑶这样的女子是那样的沉默,内敛,与世无争,随波逐流却又自享这一份生活的安宁与苦乐。世间难得。要说是没追求呢还是知天命?都有吧。很想学她有这样的一颗平淡心。 不争不抢不吵不闹,生活给我的我全接受,生活不给我的我自然不去强求。

王琦瑶生命里的几个男人,倒真的是只有李主任最上眼,程先生是真个的被她耽误了一生,其余都是些个自私的没有良心的了。说到这里倒是真的替她难过了,怎么这样的人就遇不到一个真正合适她的了。她倒是很平静的接受了这些个事实,这些个不入流的浪荡子。这是需要什么样的心境和什么样的忍耐力。也许在她根本不需要忍耐力,只是顺从的接受现实的残酷,好象这残酷是一餐必要的饭菜般。

作者也是从没把她的伤心事摆出来刻意讲,只是行云流水自然而来。所以看这本书总是觉得字里行间有一种隐隐的痛,一直不停消的,但是谁也不能提,不能碰,连王琦瑶也是封了心口在活着。从头想来,她这一生似乎没有一件可以快乐的事情(连女儿出嫁也是)。伤心事太多了,就真的只能封了心,只看今天的活着了,要不,还能怎样?!毕竟只是个孤零零的女人。真正的伤心不是用眼泪来表示的,而是刻在时间上的。书名叫长恨歌,王琪瑶真的就恨吗?恨什么?命运? 我觉不出她的恨,有生有活,有情有爱,此生足以。恨只来自这个书名。

上海的弄堂是有灵魂的,故事太多,太凄凉,便活生生有了自己的色彩。

有机会是要去上海的平安里走走看看,假想了自己就是王琦瑶,然后用旁观者的心去感悟,感悟这人生,原来几千年几万年的在每个人的身上不段重复着,自己也就是个王琦瑶,只是海海人生里的一粟,精彩或不精彩,到头来都是得了一样的结果——死。

好好珍惜自己的生活吧,什么东西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莫强求,莫烦恼,怎么样都是一生,开心过就行。

王安忆《长安恨》读后感(篇三)

原来小说也可以写成这样。散文一样的笔法,处处带着作者的成见,一篇篇的相对独立的主题,连缀到一起,成了一部小说。时间跨度是一个人的一生,三重的时代,半个多世纪的回望。人物也是相对独立的成篇,随着女主人公王王琦遥的人生经历,渐渐的展现出来。立足地是上海,仿佛一个上海的繁华的旧梦。

处处看到了张爱玲的影子。流言、传奇还有旧式的繁华而落寂的生活。每一处的景色都写的带着上海的特色,每一处的繁华都是一场最终要收尾的梦。

看完小说,我还是没能明白,这部小说为何要叫《长恨歌》。因为它不过写了一个人的一生罢了,不过展现了上海的三个时代罢了,它为何要叫《长恨歌》?

无论为何这样叫法,我还是时时看到惊奇的语句,一丝小小的针刺,触动神经最深的角落,有所思却不知为何而叹。

整站读完,我发现了一个不完满的人生。或许,因为书中所有的人都没有一个完满的人生,所以应该长恨罢。不论是这个当年的选美的上海小姐,做了芯子的人生,只是一个有权有势的李主任的情人,付出一生的等候的女主人公王小姐,还是那个与她曾经相识相遇并爱她一生而不得的程生生;还是那个处处都是有着面子的却独独没有情爱的严家师母;还有她的青春的女友的安排。全部都是不完满的人生。

面子的人生与芯子的人生,你要哪一样?恩与义,情与爱,你要哪一样?结发夫妻多是恩与义,却最少情与爱,可以举案齐眉、百头到老,却也会是路是路,桥是桥。妻子当然还是放在家中的,是为了面子的考虑。情爱也还是要的,如果不是因为中国社会的解放,一九四九年的成立,小老婆肯定也会是合法的。

命运总是不由着自己主张的。弱小者,如王小姐之流,以一生的等候来成全人生。对于一切的命运,只是坚忍的自卫,别无它法。曾经繁华一梦,以为终身有靠,原来最后可以安身立命的只是李主任死前留给她的几块金条。她守着那几块金条,守到了老,没想到最后却为它送了命。强者,如李主任之流,有权有势,呼风唤雨,名利场中刀山火海,欺瞒压诈,睡不踏实,人生匆忙。是大千世界主张着别人的命运的人,也主张了王小姐的命运,结果还是更大的看不到的命运之手,主张着他的命运。书中安排飞机出事,他入土为安了。他的命运原来也不是他自己的主张。留下的王小姐在风雨人生中漫度着时光。

命运也许根本就是命运,是谁也不能主张的。繁华后面原来是更大的落寂,人事之间的安排也不总是恰到好处的,总是错着位,从开始就错起,一直就只得这样错下去,错到后面成了长恨了。

我不知道我读懂这本书没有,只是惊奇其中的一些句子,还有整站书读完的怅然。写的是上海,也现的是上海,所以还是有着生活的气息,虽然作者写得很繁华,但是其实读到后面我只在为着书中的人物着急了。这件事,这样安排应该多么好啊,那件事,为何这样发展。

渐渐地明白了长恨歌的意思。因为人生本就是这样,并不是我想象,也不是你想象,它不是你安排,也不是我安排,所以,只会是错着走,难道不是长恨吗?好象除了叹气,就只得长恨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