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名字由来

文章 2019-07-11 08:28:09 1个回答   ()人看过

金刚经诵持的时候或者我们修行的时候,就是功德非常非常之大。下面是《金刚经》名字由来,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般若是梵语的音译,本来是世间旧有的名词,是指向智慧而言的。大乘佛教所讲的是“正觉现证”的“实相”,认为世间“般若”一词的名义不能恰当定义和概括。但是化导众生又不得不利用世间的文字语言,这需要利用“观慧”作为方便从而达到“如实证知”的目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还是采用了“般若”一词。但是佛法不承认“般若”一词完备概括了佛法,而只把“般若”作为权宜。针对这点《大智度论》说:“般若定实相,智慧浅薄,不可以称。”

作用

三乘所共:般若观慧可以作为解脱生死的工具。而“空无我慧”被认为是解脱道的唯一观慧。

菩萨不共:菩萨不但以空慧得解脱,还以大悲的“无所得慧”为大方便,策导普度众生的万行事业,庄严无上的佛果。

证真实以脱生死,是三乘般若所共的;导万行以入智海,是菩萨般若的不共妙用。"

归属

菩萨不共:般若只属于大乘菩萨,是佛为教化菩萨所说。

三乘所共:佛为了熏陶密化二乘,也让他们旁听。从实相和观慧角度上,佛经说三乘都应学般若。

般若是在三乘中是通教的,但只为菩萨。所以般若在一切大乘经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波罗蜜

义解

梵语波罗蜜,译为到彼岸,简译为度。佛法以河流两岸为喻,一边是痛苦轮回的“此岸”,另一边是涅槃菩提的“彼岸”。佛法帮助众生由“此岸”到达“彼岸”,是为度众生。波罗蜜(度)指的是从此到彼的修学过程,不是已经到了。凡可以使得出生死到菩提的,都为波罗蜜。

种类

"佛法中谈到解除苦厄的方法,即关於改造错误欲见的方法,六波罗蜜为主要。六波罗蜜多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前五种波罗蜜,对於苦痛根源的爱见,是不能彻底解决的。般若译为智慧,智慧对于错误的见解可得到纠正,五种波罗蜜也可以得到正当的指导。经上说:“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并以种种功德称扬赞叹。

佛经中或说六波罗蜜,或说十波罗蜜,但真实的波罗蜜只有般若,其他的是“假名波罗蜜”。因为没有空慧策导的布施是一种不清净的布施,所以并非是有助成就菩提的波罗蜜。另外,大乘佛教也同样不承认声闻乘法为波罗蜜。因为声闻乘法并不具备“究尽诸法实相,圆成自利利他”的一切功德,所以不名为波罗蜜。"

义解

梵语修多罗,译为经。本义是线,线有贯穿和摄持不令散失的作用 。如来随机说法,后来由结集者编集起来,佛法才能流传到至今。就像线一样贯穿不散,所以叫修多罗。中文的“经”字,本来也是线,如织布有经线纬线。後人以古代有价值的典籍为经,渐渐附以可依可法的尊贵意思,所以佛典也译之为经。

《金刚经》主要内容

1、全经纲领:

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觉为终极,而大乘的菩萨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故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根据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 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著于“我”在帮助众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

2、观照实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是世界的真实,事物的本来面目。人在认识中念念不离对象,却以为心的主观构想即等同客观实际,但其实已经背离了事物的真实。以般若观照实相,即对此名相采取不住、不执、不取的如实态度。故《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法相,甚至连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对实相的近似表达,皆非实相本身。《金刚经》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堪称一经之精髓。

3、实践宗要: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执,才能把握实相。所以,在实践中应以空灵自在的心态应对一切法。《金刚经》中以布施为例,讨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件(三轮):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财物。一般人心中存在这三种人为的分别,施一钱物,即作一钱物功德想,于是施恩图报,算计冥冥中所积累的功德。但实际上,应以“三轮”体空的精神去布施。禅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本来无一物”,就是《金刚经》离相无住、性空无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

性空与幻有的辩证统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执著所呈现的真实,并非人们所误解的虚无。般若思想不外说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确处理出世的真理与世间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说一切法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故无相、无住,才能把握真谛。“幻有”,是凭借条件关系而暂时存在的现象,故在空的基础上随缘生起一切法,这就是俗谛。如何把握真俗二谛的关系,《金刚经》是这样说的:“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说的般若等佛法,是出于广度众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层面的权且施设,并非实相般若本身,众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门,到彻底觉悟佛法时,则一切名相皆可舍弃。

《金刚经》说的是彻底解放心灵奴役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由于该经文字艰涩、思想深奥,一般人很难全面透彻地理解其本来含义和价值指向。因此,历史上佛教各派祖师多为此作注讲解,流传最为普及的就是禅宗惠能的《六祖坛经》。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