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回家高中阅读答案

文章 2019-07-11 08:03:56 1个回答   ()人看过

中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道家和禅宗,每逢思辩得到结论,心灵的追求达到目的,就把“回家”作为比喻。作客就是有家不归或者无家可归,换句话说,思想还未彻底,还没有真知灼见。

这个比喻在西洋神秘主义里也是个基本概念。新柏拉图派大师泼洛克勒斯把探讨真理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家居,外出,回家。黑格尔受新柏拉图派的影响,所以他说思想历程是圆形的,首尾回环。早期浪漫主义者也受新柏拉图派的影响,我以为诺梵立斯下面一句话就是好例证:“哲学其实是思家病,一种要归居本宅的冲动”。

中西比喻的相同,并非偶然。道家,禅宗,新柏拉图派都是唯心的,主张返求诸己,发明本心。这当然跟走遍天下以后,回向本家,有点相像。不过,把唯心的玄谈撇开,这比喻还是正确贴切的,因为它表示出人类思想和推理时一种实在的境界。

回是历程,家是对象。历程是回复以求安息;对象是在一个不陌生的,识旧的,原有的地方从容安息。我想,我们追思而有结果,解疑而生信仰,那些时的心理状况常是这样。

正像一切战争都说是为了获取和平,一切心理活动,目的也在于静止,恢复未活动前的稳定。碰见疑难,发生欲望,激动情感,都是心理的震荡和扰乱。非到这震动平静下去,我们不会舒服。所以疑难以解决为快,情感以发泄为快,欲望以到达为快。思想的结束是不复思想,问题有解答就不成问题,怀疑克服了而成信仰,或者坐实了而成怀疑主义——那是把怀疑在心里养家了,使它和自己不再捣乱。假如一时得不到结论,就往往人云亦云,盲从现成的结论,或者哄骗得自己把这问题忘掉,仿佛根本没有这回事。总而言之,人心遭遇困难而感觉不安,就用种种方法,消除困难的感觉以便回复到心安虑得。当然另有新的困难会发生,不过对于这个已解决的困难,心是一劳永逸了。《乐记》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我们常把“止水”、“静水”来比心的本体。剥去一切神秘玄妙的意义,本心像“止水”这句话跟西洋心理学所谓“意识的流水”,并不相反。“止”可以指上面所说的安定情境。心的基本要求是尽量增加无所用心的可能,获得暂时的或某方面的安稳。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麻醉品——例如酒和宗教——的流行是个间接的证据。

所谓回复原来,只指心的情境而说,心的内容经过这番考索,添了一个新观念,当然比原来丰富了些。但是我们千辛万苦的新发现,常常给我们一种似曾相识,旧物重逢的印象。据研究思维心理者的解释,这个结论在被发现之先,早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酝酿盘旋,所以到最后心力圆满,豁然开朗,好比果子成熟,跟我们不陌生了。这种认新为旧的错觉,据我所知,柏拉图拈出最早;他在对话Meno一篇里把学算学来说明人类的知新其实是忆旧。

照此看来,“回家”这个比喻,不失为贴切。但无论如何贴切,比喻只是比喻。思想家的危险就是给比喻诱惑得忘记了被比喻的原物,把比喻上生发出来的理论认为适用于被比喻的原物。

许多思想系统实际都建立在比喻上面,例如《中庸》的“中”,潜意识的“潜”等等。假使我们从修词学的立场研究这些比喻的确切性,也许对思辩有些小帮助。

(原载《观察》1947年第二卷第一期有删节)

1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回家”这个比喻所表示的心理状况的一项是C

A.一时得不到结论,就往往人云亦云,盲从现成的结论。

B.哲学其实是思家病,一种要归居本宅的冲动。

C.人们用酒和宗教来获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麻醉。

D.柏拉图把学算学来说明人类的知新其实是忆旧。

1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B

A.中国古代思想家和西洋神秘主义都用了“回家”这个相同的比喻,中西比喻的相同,并非偶然,因为比喻的含义也一样。

B.疑难以解决为快,情感以发泄为快,欲望以到达为快,这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心理活动的目的,才能“回家”,回复到心安虑得的状态。

C.道家和禅宗常用“回家”作为比喻,这说明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意识到追思而有结果,解疑而生信仰时心理上会有一种认新为旧的错觉。

D.就像“回家”一样,比喻再贴切,其作用是有限的,但许多思想系统实际都建立在比喻上面,研究这些比喻的确切性有助于理解这些思想。

14.本文认为“回家”这个比喻“表示出人类思想和推理时一种实在的境界”。简要谈谈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5分)

12.C(这是“心的基本要求是尽量增加无所用心的可能,获得暂时的或某方面的安稳”的一个“间接的证据”,不是心理活动“回复原来”的状况。)

答案:这种境界是一种我们追思而有结果,解疑而生信仰的心理状况。(1分)这种心理状态,从心的情境而言就是回复原来,即恢复到未活动前的稳定,消除困难的感觉以便回复到心安虑得;(2分)从心的内容而言是一种认新为旧的错觉,即新发现常给我们似曾相识的印象,人类的知其实是忆旧。(2分)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