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反思

文章 2019-07-11 07:20:14 1个回答   ()人看过

我经常思考,怎么在课堂上带给学生愉悦又有思考的体验,经过一年的教学,我发现,语文课堂要贴近生活,却又要让生活优雅起来,这是任重而道远的,至少对我这个初出茅庐底蕴浅薄的黄毛丫头来说是如此。加上这一学期开始当班主任,有更多时候很难沉静下来去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的一篇具有时代特征和社会影响的小说,他的幽默讽刺使作品既沉重又滑稽,学生对这样的文本比较容易产生兴趣,而课堂带给学生的不是只是让学生了解小说讲了什么,发生了什么故事,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把握人物形象中去认识其社会意义,及从中迁移到我们的现实生活,让文本发挥最大价值。

在开学第三周,我决定和另一位老师一起上《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这个决定也是让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变化的开始。从前,我谈公开课“色变”,这一次却沉稳了许多。也许是暑假的思考让我有了这样的变化,因为我认识到自己必须要勇敢去面对自己的弱点,勇敢向别人呈现我的弱点,我才有可能进步,只要把来听你的课的老师都看成是愿意来帮助自己的人,就没有什么可畏惧的。

这学期开始我们跟着组长一起探索有效教学更好的途径,因为连续听了几位老师的课,都以小组讨论形式展开,心中也对这个模式有了大概的了解。我在第二周的时候也开始用这样的模式教学,表面上看,课堂效果很好,所以对于上好《装在套子里的人》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但是越深入研读文本,越发没信心了,怕自己调控不了整个课堂,我能做的只有做更充足的准备,和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我在课上主要解决两大问题: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和小说主题,在过程中我发现有如下问题:

首先,我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空间。我在导入上是受了另一位老师的启发,先从课文插图入手,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从插图人物中进入讨论主题。关于问题的设置,我是改了又改,担心问题不够明确,学生会领会不了,最后确定为:看着图上的主要人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有学生提出“像盲人”,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绕回到讨论主题上去,只是笑着自己说了结果:你是因为看到他戴墨镜吧。这样只是作出回应,但在课堂上最多只能成为一个笑点和乐子,我应该要把问题抛回学生,让他说说为什么像盲人,别里科夫戴着墨镜是为了什么,这样既回应了学生,又能引导大家进入人物形象分析。像这种疏于引导的情况我在这节课中出现了很多次,第二环节从事件中去分析别里科夫形象的时候,我因为担心后面的时间仓促,所以总是急于把学生带回我的思路上去,导致不能让学生充分思考和发言,也导致个别小组因为没有发言机会而显得不够积极。

其次,我没有及时提醒学生做笔记。虽然我在开始的时候再次强调了我们的规则,其中就包括要注意聆听同学和老师的发言,及时做好笔记,但是当我下课时叫同学们把导学案收上来时,学生发出了惊呼声,因为他们根本没在课堂上及时整理好笔记,而课后我在收上来的导学案中发现问题并没有解决,大部分同学还是保留了自己预习时的答案,没有意识到要把课堂上的分析再补充上去,这就是因为我没有在每个环节的时候提醒学生,因为学生现在的自主性还比较差,所以我们必须要在探索中慢慢帮助他们培养这样的习惯。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