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唱剧《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及表现形式
引导语:《长恨歌》是一篇长篇叙事诗,所咏的是历史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这部经典之作呢,也被后人用清唱剧的方式流传下来了。
论清唱剧《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及表现形式
清唱剧(Oratorio)是一种大型的音乐作品,通常包括序曲、宣叙调、咏叹调及合唱,合唱在营造戏剧性情景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是只有歌唱没有戏剧表演的剧曲。本文试以黄自的清唱剧《长恨歌》为对象,探析其主题思想与表现形式。
《长恨歌》是黄自创作的我国第一部清唱剧,共十个乐章,选用白居易的诗句作为每个乐章的标题。其中,第四、第七、第九乐章黄自未完成便逝世了,后由其学生林声翕补遗,使之完整。
作品创作于1932年,当时“九一八事变”后,国x党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而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爱国情绪日益高涨。时任国立音专教务主任的黄自和同事韦瀚章感受到了当时当地整个大环境里所鼓起的强烈民族意识,又考虑到音专的教材需要,便着手创作。选取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作为题材,并不是要歌颂凄婉的爱情故事或针对具体的人,而是想指出政治不清明,就会引起民族灾难。剧中第三、五章的两段男声合唱最能表现当时人民的焦躁情绪与抗日救亡的爱国诉求。
对于黄自未能完满的作完整部《长恨歌》,韦先生在原序中提到“也许是《长恨歌》这个命名定得不好,给这一部黄自的唯一清唱剧这样不祥的预兆,使它永远成为长恨。”这十章歌词,把唐与杨的宫闱之事,根据定情、兵变、赐死、长恨这一线索,故事情节设置非常完整。从剧本说,《长恨歌》是词作者根据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旧剧《长生殿》而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前有文学、戏剧作品的牵制。当时的历史背景复杂,全国抗日救亡思潮高涨,似乎并不需要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人们更多是对国之危亡的担忧、对当时政府所采取的政策的不满,这样看来整个剧的创作不宜过多的倾向于对君王爱情故事的描写。鉴于要借古讽今,故事内容、框架也有所调整和侧重。刘雪庵先生曾指出“清唱剧的前几段突出的透露了指日攻下长安,杀尽奸妃贼臣以平民怨的思想。但后面的歌词似乎受了白居易《长恨歌》古诗及洪思眆《长生殿传奇》的影响,逐渐成为皇帝多情佳人薄命的写照,与原来词作者的创作意图有所矛盾。所以后面第四、第七、第九三段歌词黄自先生未曾谱曲,可能与此也不无关系。”
我们可以从宏观上看一看黄自所做的七章作品的布局。
第一章:仙乐风飘处处闻(混声合唱);第二章:七月七日长生殿(女声三重唱+男女二重唱);第三章:渔阳鼙鼓动地来(男声合唱);第五章:六军不发无奈何(男声合唱);第六章:宛转蛾眉马前死(女声独唱);第八章:山在虚无缥缈间(女声三重唱);第十章:此恨绵绵无绝期(混声合唱+男声独唱)。
第一章是对剧情基调的塑造,交代唐、杨故事的起始。“骊宫高处,歌一曲,月府法音,霓裳仙韵;舞一番,羽衣迴雪,红袖翻云”描写唐宫内奢靡的皇族生活,黄自用非常丰满的和声以及密集的三连音拉开了这部剧的大幕,“歌一曲·舞一番”,采用了男高音声部明亮的色彩,暗示主角的出场。采用和声性的乐句与男女声部对答的方式,使开篇非常有气势,符合剧中人物的皇族身份。第二段,转入复调写作手法,“宛似菡萏迎风,杨枝招展”写出了皇宫内乐声萦绕、舞姿翩跹的景象。
第二章是剧情的发展与交代,是男女主角的海誓山盟,爱情二重唱。先由女声三重唱渲染氛围,整个情节陷入甜美的回忆。“风入梧桐叶有声,银汉秋光净。年年天上留嘉会,羡煞双星”在女声静谧的声线下,杨妃的旋律徐徐飘入,与明皇共唱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盟誓。至此,剧情的基调与男女主角已完整交代。
第三章除了作为剧情的发展,还有了一些暗示时事的味道。从剧情看,情节开始出现了转折,暗示局势动荡(边关传来安禄山造反的消息)、剧情冲突开始累积。“六宫粉黛舞袖正翩翩,怎料到边臣反,那管他社稷残”在整个合唱中,多次重复,表现出对君王荒淫无度与对时事之中政府无所作为的愤恨。“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更是对君王昏庸无能的谴责。“兵威驚震哥舒翰,举手破潼关。遥望满城烽火,指日下长安”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专制者的愤怒与推翻无道者的决心。这一章黄自通过声部与力度的变换、主调与复调的结合,使普通的分节歌具有了强烈的戏剧性。
第五章是剧情发展的一个高潮前奏,但从音乐看是整个剧作的高潮部分。描写唐与杨逃难至四川马嵬坡,军士不肯前进,要求处死杨贵妃与杨丞相的情境。乐章的力度从很轻到很响,变化幅度比第三乐章更大,怨愤的情绪累积达到了顶点。这种情绪,与当时30年代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是一致的。全曲使用主调和声,体现了剧中全体军士的不满,同时也是暗喻30年代国难深重,人民万众一心要求抗日的决心。
第六章是杨贵妃的绝命词。唐明皇在局势逼迫下,无奈只能赐死杨贵妃以安抚军心。是整个故事最高潮的部分,主人公的死亡,带来了非常强的戏剧性。对比前一章的气势汹汹,此段显得格外凄冷、阴郁,是男女主人公故事的结局。此处,黄自并没有将笔力过多的放在二人感情的纠缠上。并在最后道出“劝君王,凄凉莫为红颜叹,珍重江山”的忠告,似乎有一些劝告当局当政者的意味。
第八章是女声三重唱。技术上,将中西技法和谐地融为一体。描写蓬莱岛虚无缥缈的仙境,“枉作相思梦,参不透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是对剧中这一对痴男怨女的劝解。
第十章是结束段。以混声合唱与男声独唱,作为剧情的落幕。色彩非常暗淡,整个故事在唐明皇对杨贵妃的追思中结束。从剧情来说,已经非常完整的给整个故事画上了句号。
总的来看,这七章已经把《长恨歌》的故事情节塑造完整,没有出现不连贯和脱节现象。而没有创作的《夜雨闻铃肠断声》为混声合唱,是赐死杨妃之后,明皇对时局的感慨和痛失爱妃的忧愁,在情节上并没有实质的发展。此外,另外两篇均为男声朗诵。内容也都是衔接和渲染性的。鉴于当时的写作动机与历史背景,不过多的渲染爱情、突出描写男女主角的做法是合时宜的。在保证情节完整的前提下,做了这样的编排。在七章中,男女主角只出现了三次,说明对爱情主线的弱化。这是30年代初,产生于民族危难时期的清唱剧《长恨歌》。若抛开这个背景,单从剧本来说,加上未完成的三段,也不是不无道理。补遗这一举动,能让这个故事在完整的基础上,衔接更流畅、细节更具体。每一部作品都是历史的,当年的《长恨歌》留下的未完成是当时境遇的产物。今天,我们所做的补遗也是顺应历史的潮流。在尊重前人的前提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参考文献:
[1] 钱仁康.黄自的未完成清唱剧——《长恨歌》[J].音乐爱好者,1980(6).
[2] 刘雪庵.黄自先生的清唱剧《长恨歌》[J].人民音乐,1956(10).
[3] 高虹.清唱剧《长恨歌》的旋律艺术[J].乐府新声,2002(4).
[4] 周柱铨.清唱剧《长恨歌》主题思想新探[J].人民音乐,1982(9).
[5] 冯芸.中国第一部清唱剧及其作者——为《长恨歌》问世70周年而作[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2(12).
[6] 徐玲.清唱剧《长恨歌》研究[J].青年文学家,2007(2).
[7] 张明志.从清唱剧《长恨歌》分析黄自的创作特点[J].大众文艺,2009(10).作者简介:文章(1990—),女,湖南长沙人,音乐与舞蹈学专业在读硕士。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