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大学生创业无后顾之忧论文
【摘要】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我们需要从就业观念的转变,大学生创业培训的改革,创业平台的搭建,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四个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推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创业工作。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大学生创业 就业观念 创业培训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施行,高等教育实现了传统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我国大学的招生规模显著增加,由此也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事实上,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了一个社会性难题。积极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而大学生创业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
我国大学生创业还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
虽然大学生创业近年来已经在众多地方得到鼓励和开展,但是在大学生总体的就业格局中仍然存在着“两个偏低”的局面。一是在大学生总体的就业格局中,大学生创业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二是在进行创业的大学生中,能够成功创业并能够获得持续发展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上述两个比例偏低的状况反映了我国大学生创业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对此需要深入的思考,找到问题的根源。
首先,大学生创业这种就业方式还没有被广大社会成员从观念层面所接受。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社会成员几乎在国家公共部门和国有企业工作,因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塑造了社会成员就业领域中偏好国家部门的取向。尤其是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大学毕业生的工作统一由国家分配,更是大大加强了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上述偏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民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发展壮大和各种社会组织的出现,这些非公部门同样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尽管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但我国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方面的基本观念仍然有较强的延续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创业在思想观念层面还没有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
其次,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配套性制度安排比较缺乏。成功的创业并不是纯粹个人事务,它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性制度安排和法律规章作为前提条件。这些制度安排和法律规章能够保护创业者的利益,帮助其规避一些创业过程中的风险,提高创业活动的成功率。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仍处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这方面的建设还比较滞后。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还缺乏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对其给予保护和支持,这种状况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再次,高校在推动大学生创业方面工作做得不够。大学生创业仅仅依靠学校传授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获得创业所需的能力和经验。在这个方面,我国高校对于学生创业的培养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一方面,从高校课程设置方面来看,尽管有一些就业培训方面的课程,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难以满足大学生创业的需求。大学生如何进行创业方面的课程设置还是比较匮乏的,这无疑将影响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效果。另一方面,现阶段的大学就业工作重心相当程度上放在了如何向用人单位推介本校毕业生,如何更好地搭建用人单位与就业学生的桥梁方面。大学生创业作为一种新的就业方式在高校管理活动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最后,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宏观政策引导和风险抵御制度建设不到位。从主体特征来看,大学生创业群体具有高学历、年纪轻、敢拼搏、勇于尝试等方面的特点。考虑到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阶段,将大学生创业的实践引入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需要国家在宏观经济层面进行积极的政策引导,通过国家的力量为大学生创业者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当前这方面工作有待加强。同时,大学生创业群体由于个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社会关系网络比较稀缺,因而其创业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尤其是在遭遇创业失败后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是比较弱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国家层面在社会保障领域进行改革,对于大学生创业者进行社会保障的全覆盖。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建设成效显著,但是,在上述方面还比较薄弱,针对创业大学生的社会保障体制还没有建构起来。
推进大学生创业,需要进行更加广泛的改革和探索
对于我国而言,大学生创业还是一个新事物,其发展的时间不长,未来还面临着诸多的挑战,需要我们进行更加广泛的改革和探索。
第一,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鼓励和倡导有意愿和条件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推动大学生创业首要的工作就是推动就业观念的转型。一方面,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典型人物让社会成员熟悉和接受大学生创业这种新事物。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的转变,改变大学生对于创业的恐惧感和歧视感,引导大学生将创业作为展现自身才华,发挥自身潜力的重要途径。在转变思想观念方面,政府、高校和社会组织需要通力合作,在全社会塑造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思想风尚,使思想观念随时更新,并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创业实践。
第二,加强大学生创业前的培训工作。促进大学生创业,不能仅仅将培训工作放在大学生毕业之后,而是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应该积极做准备工作。高校应该根据大学生各自专业的特点和不同的创业意向,在高校的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改革,为大学生创业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进行相应的能力训练。比如,开设法律和金融方面的课程,使得大学生具备创业所需要的法律和金融知识;开设必要的心理辅导课程,增强大学生积极应对创业历程中所经历的成功与失败,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应该设立创业基金,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进行尝试性的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第三,搭建大学生创业的平台。大学生的创业不仅需要热情和机遇,还需要宏观层面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易导致大学生创业活动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推动大学生创业就需要国家采取更多的支持性政策。由于大学生创业通常都是从个体或小微型企业开始,因此,这些政策支持就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政府大力推动简政放权的行政体制改,革,其中就包括了对于中小企业的税收减免。相关研究表明,政府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大学生创业具有显著激励效应。因此,政府需要制定针对创业大学生的税收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创业发挥更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从本质上看,创业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大学生创业实践既有成功的范例,同时也存在不少失败的例子。良好的保障制度,能够增强大学生创业的信心,减少创业失败对于其生活的冲击,这是大学生创业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制度性保障。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降低风险的重要途径就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大学生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偏低,因而对于创业大学生而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基础性作用。在这个方面,我国社会保障建设中还需要根据创业大学生的特点,建立具有针对性的保障措施,如大学生创业的保险制度和救济制度。建立服务于创业大学生的社会安全网,不仅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时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王新、冯玉双:《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分析》,《人口学刊》,2010年第3期。
②刘义:《理性辨析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思想理论教育》,2014年第2期。
③徐小洲、梅伟惠、倪好:《大学生创业困境与制度创新》,《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第1期。
④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
⑤胡月、戴艳军:《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促进对策研究》,《经济纵横》,2015年第11期。
⑥叶映华:《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困境及其转型》,《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1期。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