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作品赏析
《长恨歌》作为一部优秀的作品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意义会比较的复杂,完全有可能会不止突出一个主题。因此,我们认为它在慨叹李杨之间的爱情悲剧同时也有对当时统治阶级生活的荒淫糜烂和政治道德上的腐败堕落的讽刺。
长恨歌作品赏析1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下面,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接着,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起至“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长恨歌作品赏析2
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
关于作者
白居易,中唐代大诗人。自幼聪慧,刻苦读书,立志应进士举。曾授秘书省校书郎、翰林院学士。作品有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在诗坛上极富盛名,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
其作品重写实,语言通俗又含强烈的讽喻倾向。后期作品多为讽喻诗。后被腐败的官僚势力攻击而遭贬谪。本诗作于白居易任县尉时。
因此可以看出,本诗中包含有讽喻的意味不无道理。时局的动荡,社会黑暗,个人仕途上的不顺都可成为诗人下笔的动机。
关于写作背景
《长恨歌》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十二月。当时任县蔚的白居易与友人陈
鸿、王质夫同游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谈起50年前的天宝遗事,即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话及此事,相与感叹当时,王质夫提议以文学作品连记叙这段故事。后来白居易写了这首《长恨歌》。 由此看来,《长恨歌》中的主题中一定包含有爱情的元素。
关于典型诗句,两方面的主题
讽喻典型:
“汉皇重色思倾国。”
第一句上来点名玄宗对美貌女子的喜爱与看重,暗讽皇帝重色而奢侈的生活。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描写皇帝迷恋杨贵妃而因此荒废国事,从而为之后政治动荡,兵变事件的引起埋下了伏笔。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只因杨贵妃一人受宠而使一家门户尽生光彩,不可一世。运用夸张的手法从侧面衬托出唐玄宗对杨贵妃的迷恋而蒙蔽双眼,任人唯亲,昏庸之态暴露无遗。也可看出诗人对其作为的反对、讽刺与批判。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这四句和前文“从此君王不早朝”相呼应。进一步描写奢华靡乱的帝王生活。讽刺和批判的一位尤其明显,同时也为后来的斩乱打下伏笔。
以上为前段中关于“讽喻”主题的典型描写。从第一部分中大量的对君王豪华奢侈的宫廷生活和对杨贵妃这一美丽女子严重迷恋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对其沉湎娱乐不理朝政的批判。虽没有直接描写,但爱情悲剧与国家倾覆的原因不言而喻,讽喻意味极强。其他部分也有很多此类描写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爱情典型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描写杨贵妃的受宠程度,从而体现出唐玄宗对杨的迷恋之深之重已经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月光的清冷颜色带着感伤,夜里雨中的铃声也是痛心断肠的绝响。此处通过对意象的描写渲染出一种哀伤的氛围,玄宗独自一人默默悼念自己的心爱之人。那份情,那份爱,自然而然的在飘着雨的深夜中弥漫。诉说着一个不寻常的爱情悲剧,哀叹着一段难以忘怀的恋请。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归来曾经的那宫阙,面对芙蓉、柳叶,如她似花般的娇颜,见之更深思念之情,怎梦不叫人掩面泪流呢?面对繁花嫩柳的灿烂与婀娜,唏嘘那段李杨之间的千古爱情。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夜晚殿前飞过流萤,一人守着孤灯辗转未眠。宫中钟鼓声声的响。现在的夜对此时的帝王来说,好长,好长。
诗中的李杨二人爱情生活的描写极多。生前的朝夕相伴,歌舞作乐。贵妃惨死后唐明皇的痛心以及后来重回就地却物是人非而朝思暮想的深情在诗人的笔下真实的提子按出来,对二人之间的爱情悲剧的感叹于遗恨也很突出。 因此,爱情必然是诗中要表达的又一主题。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是其中广为传颂的名篇,诗句宛转动人,缠绵悠长。现今多用以表示对爱情的忠贞与歌颂爱情的美好。
七月七日这天夜半,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长生殿山盟海誓:在天上愿做比翼齐飞的比翼鸟,在地上愿为枝干相接的连理枝,永永世世作恩爱夫妻。全诗结尾处的这首短诗再次印证了本文爱情这一重要的主题。
关于题目中“恨”的理解
我们认为本诗的主题分为两个方面,因此,对“恨”的理解也有两层涵义。 “恨”指遗憾、遗恨。
这其中既有对李扬二人爱情悲剧的惋惜,爱情悲剧的遗憾,相爱的两人却天人两相隔,无法再见,幽远的深情又向谁倾诉?
也有对帝王因沉迷于女色还费国事而至的“误国”的遗恨。批判和鉴戒之情也暗含其中。爱情造成的政治悲剧从而波及到爱情造成的爱情悲剧,孰是孰非呦该从何计较?
既“恨”两情无法长久,又“恨”国家倾覆的无情与深刻的悔。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