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的悲情意蕴
引导语:《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为什么要“长恨”?诗人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白居易《长恨歌》的悲情意蕴
《长恨歌》这一诗题,取自诗歌最后一句“此恨绵绵无绝期”,可见“长恨歌”即“歌长恨”。那么,唐玄宗恨什么,为什么要恨呢?诗人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而是通过笔下诗化的故事,让人们去揣摩,去体味其中的万般风情。全诗五段,分为四层,围绕爱情这一主线,层层铺叙。
第一层叙写君妃相爱时的快乐。君王唐玄宗重色、轻国,为了美人杨玉环“日高起”,“不早朝”,沉溺于“夜专夜”,“无闲暇”的歌舞酒色之中。“天生丽质”的杨玉环,形貌美,意态更美,她以“回眸一笑百媚生”,这一勾魂摄魄的穿透力,享有了“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的特权,沉浸在“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生女”的得意之中。诗人运用夸张手法,极写君王宠美人,美人得君王,如胶似漆,形影相随的极乐生活,为下文相思之苦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层叙写君妃诀别后,唐玄宗伤痛不已的悲情。诗人以美景衬托悲情,悲情暴涨。行宫里,玄宗见月伤心,闻铃断肠,满腹伤悲。返京途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寻而不得,呼而不应的无奈与绝望,使玄宗陷入了无法排遣的悲恨之中。这一层诗人以空间转换为线索,大肆铺叙,流利细致地再现了玄宗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悲恨,推动故事情节继续向前发展。
第三层叙写君王不顾人天阻隔刻骨相思的深情。玄宗回到长安,物依旧,人依旧,可是昔日的欢声笑语荡然无存,一切都黯淡无光。他只能以泪洗面。白天贵妃的身影挥之不去,他睹物思杨,可物在人亡。“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他见人想杨,可人在她去。“梨园弟子自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晚上,他孤独寂寞,被无尽的思绪包围。不分时段,不管春秋,以泪相伴,与思而眠。也许他想起了和爱妃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可是人在痛苦的时候,回忆美好的往事等于慢性自杀,最为痛苦。也许他想起了与爱妃诀别的那一幕,哀哉!痛哉!堂堂一国之君,竟然让最心爱的女人成了牺牲品。也许他在想,没有了爱妃的相伴,今后的日子将如何渡过,也许……,诗人以无数个空白点,将笔触深入到玄宗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具体感受到了君王对贵妃执着,热烈,悲苦的爱。是的,人死不能复生,美好的事情一去不复返。日可落,春可尽,花可谢,情难却。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然而,无论玄宗怎样的刻骨相思,追忆怀旧,玉环始终不曾在梦中出现,“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这里诗人扣住时令,抓住眼前之景来叙写。句句叙事,字字含情。赋予玄宗普通人的情感,使这一艺术形象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四层别开生面,叙写贵妃对重圆的期盼。诗人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写玄宗的诚心终于感动了有法术的人。他上天入云,找到了成仙的贵妃。成仙后的贵妃,风姿如旧,情感如旧。“闻道汉家天子使”,她震惊“九华帐里梦魂惊”,激动“揽衣推枕起徘徊”,急切“花冠不整下堂来”,感激“含情凝娣谢君王”,执著“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些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们窥视到了贵妃对玄宗一往情深,忠贞不渝的爱。真是情深缠绵,刺透心髓。
全诗以“情”为主线,采用多种手法,融叙事、抒情于一体,把生死之恋写得淋漓尽致,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让我们从这曲哀怨缠绵的恋歌之中,聆听到人间情,世间恨。吴北江曰:如此长篇,一气舒卷,时复风华掩映,非有绝世才力,未易得夜。
[知识拓展]
长恨歌读后感(一)
一直以来,我就崇拜则天皇帝,在她众多的子孙中,唯有李旦的儿子隆基最为出色。这个治宏贞观,政启开元的一代明君,作为李家的儿媳,终于将李家的江山还给了她的后辈子孙,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开始了。从此也演绎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好一首凄凄切切的《长恨歌》!好一代风流倜傥的一国之君!李杨二人的爱情远已超过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到达了常人无法到达的境界。
面对这唯美的爱情,怎能不令人发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感慨?在刀刃上广舒长袖,轻歌曼舞,泪光潋滟。都羡一骑红尘妃子笑,谁怜一抔黄土掩风流?马嵬坡上那一别,红颜薄命,帝王之道,情何以堪?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人间悲剧,该是何等的一种心痛!从古至今,撩动了多少文人墨客、边塞将领、帝王将相、大家闺秀内心的伤与痛!虽无磅礴的气势,却着实语出惊人。不愧为千古佳作!华夏雄风在滚滚东去的黄河长江中,酝酿着扯天阔地,包罗万象的诗情画意!《长恨歌》的确已成成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长恨,也终究代表了世间凡人的长恨。“天若有情天亦老,”一代君王终不能挽留这段唯美的爱情,岂不是人间的悲剧?
我觉得此诗并不是爱情颂歌,它是讽谕和同情的交织,既为李、杨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政一叹遗恨之声,《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为什么要“长恨”?诗人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
“情”的渲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捉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
如果说李、杨的生离死别是个爱情悲剧的话,那么,这个悲剧的制造者最终成为悲剧的主人公,无法不叫人遗憾,白居易在诗中要表达的是爱情。《长恨歌》以“情”为中心的主旋律始终回旋激荡于全诗之中,当白居易把“情”作为描写对象时,那种人皆有之的情潮以其固有的人性之美奔涌于笔端而无从遏制,《长恨歌》倾注着作者感情的描写。依照正常的艺术感受,很难从中感受到女人是祸水,李、杨之恋是唐帝国衰亡根由的。
在文学与历史的隔膜中求得平衡,超越时空局限,并与人们普遍意义上的情感产生共鸣。掩卷之余,甚至会忽略造成这一爱情悲剧的根源,而完全将审美意识集中于李、杨之间缠绵悱恻、难舍难分的感情渲染。生离死别的悲痛、绵绵长恨的情思、宛转动人的传说、虚无缘渺的仙境完全将读者带进一个透明的纯情世界,它没有尘世间的喧嚣与龌龊,其中凝聚着诗人的理想,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理想,一种对真情向往的共鸣使这首诗获得了永恒的魅力。
长恨歌读后感(二)
一篇《长恨》有风情!白乐天如是说.可见诗人的内心里,实在给《长恨歌》灌注了太多的情感.
白乐天一生感时伤世,传世之句多有力陈百姓之苦,苛政之弊,如“一吟悲一事”的《秦中吟》,就是这样一位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诗人,却将一段宫闱畸恋写得凄切婉转,荡气回肠.由此我想到了白居易自己的感情生活.原来他少年时曾与一民女湘灵相知相说,苦于家庭阻力不能结合,这种深深的痛苦寓于《长恨歌》的创作中,正是借咏史感怀自身的际遇.白居易虽然仕途坎坷,郁郁寡欢,甚至借佛道来麻木自己,寻找灵魂上的解脱,痛恨当时的朝政腐败.但我觉得,在这首诗里,更多的是对爱情的歌颂,或者说对自己曾经情感的影射.
而另一方面,自古帝王不爱江山爱美人,声色犬马也像是他们的专利.于是一个王朝没落的身影便随着一个女人冤屈的脚步,向着一个终点,慢慢地走着.“红颜祸水”便是一个绝好的理由,让帝王在感慨自己的国度走远之时,给后人一个开脱的借口.女人,只不过是一个悲剧的牺牲品.她们只是用自己的脂粉为了自己的地位利益而去争得一点点宠爱和一个男人的怀抱.而最终却被赐死.这也告诫她们,在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同时,也别忘记过度的开采带来的后果.
最后的浪漫主义的笔,给我们一点点慰藉,也让我在时间的端口,始终相信真正爱情的美丽.
长恨歌读后感(三)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落叶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吹落的梧桐叶,勾起绵绵长恨。
一个是重色轻国的君王,一个是娇媚恃宠的妃子。云鬓花颜,芙蓉暖帐,曾经铸就了一段刻骨铭心的不伦之恋。自古君王迷色误国,爱江山更爱美人,只可惜李隆基生不逢时,安史之乱,六军不发,君臣出逃,情急之下,只有以杨贵妃的死换得苍生性命。西南路上,悲凉秋景,马嵬坡生死离别,无边落木萧萧下,香销玉陨。
长恨啊!为国之君,身不由己,不忍割爱却又欲救不得,“血泪相和流”是那没完没了的恨。蜀地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后睹物思人,白日伤情夜难眠,朝思暮想不复返。缠绵悱恻的思念之情,荡气回肠。真切的酸楚愁惨,梦中的“悠悠生死别经年”是那动人心魄的恨(http://www.ruiwen.com/wenxue/)
行宫月色,夜雨铃声,萧条衰败,落叶有情。上天入地,蓬莱仙境,含情凝睇,梨花带雨。拖物寄词,重申前誓,七七相会,比翼连枝,此情此恨,了无绝期。
曾经甜蜜的爱情如流星,闪过瞬间的美丽。吹落的梧桐叶,从高高的枝头掉下。从枝头到树根,从完美到毁灭。也许李隆基本不该为大唐天子。一个贫民百姓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白头偕老,又有谁会横加阻拦呢?或者李隆基不是贪图享受的酒色之徒,杨贵妃也不是个好玩的女子,又哪里会有六军不发,马前死呢?既然是一国之君,就要以江山为重,社稷为大,否则到头来只会陪了夫人又折兵。
其实,身为天子也有致命的无奈与遗憾。江山,美人不可兼得,成全了一面总还有另一面让自己心痛啊!
落叶梧桐,此情难了,此恨难消。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