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的评课稿

文章 2019-07-11 06:28:16 1个回答   ()人看过

昨天,在实验小学观摩了全国模范教师毕老师执教的《黄河颂》一课。这节课非常成功,亮点纷呈,深受与会老师的好评。语文课的三味——语文味、人文味、书卷味——在毕老师的课堂上得到充分的显现。下面就这节课几个突出的亮点作以简单评析。

第一,教学目标与教学思路的明晰。

教学目标明确,简约明了。两个目标:一、激情诵读,读出气势;二、深情体味,读出感情。

围绕上述目标,毕老师分四个板块逐步推进教学:

①在激情导入之后,毕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②在赏读课文环节,毕老师很智慧地把这首诗章先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在读讲歌词时,又分成表现黄河的“气魄”和“精神”两层。在讲黄河的“精神”时,又引导学生根据“啊,黄河!”很自然地分为三小层去学习。

③铺垫课文背景,深刻理解诗作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④有感情地诵读诗文,结课。

整个教学流程,思路非常清晰,且联系紧密,自然融合为一体。犹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一般。

第二,彰显了文本特点,重视朗读、诵读。

《黄河颂》是一首诗歌,诗歌的教学要突出诗歌的诵读。毕老师以“读”的教学方法为主线,贯穿整堂课,激情澎湃的读书声是这节课最为突出的亮点。文本承载的就是黄河雄伟宏大的气魄和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师生的朗读也彰显得很大气,荡气回肠,展示了黄河的奔放咆哮、气势磅礴、汹涌澎湃、势不可挡、勇往直前。毕老师带领学生读诗,“读出了诗韵,读出了诗意,读出了诗情,读出了诗境”。

更可贵的是毕老师朗读指导的细致、得法。毕老师的朗读水平极高,同仁或许都欣赏过。我关注的是,老师怎样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也让学生读得好。毕老师昨天的课,给我们提供了范例。一是思想上鼓励孩子们,要激情昂扬,迸发自己的情感,不要怕不好出丑。二是耐心指导。指导朗读时,让学生注意哪些字词要重音,要拖长,要用力,要停顿等,指导很细致。有时,一次读效果不好,再读;二次不行,第三次读。

我印象深刻的有四次朗读指导:

1.指导读“望黄河滚滚”一句。毕老师引导学生弄清楚“我”的观察点,在“高山之巅”,那么“望”的视野就极为宽阔,诗人所看到的黄河也是极为壮观的,气势磅礴啊!毕老师指导学生在读这个“望”字时,后面要有个停顿,并且语调要延长,吐这个字时发音要宽广厚重。她先做了个示范,学生体会去读,效果非常好。

2.指导读:“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一句。这个“劈”字读得要有力度,要有力量,要有气魄,并辅之以手势。

3.指导读诗的最后两句话“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两句话,是个反复,怎么读?毕老师指导,这两句发起了向黄河学习的铮铮誓言,读起来要热血沸腾,使全诗达到一个沸点。那么,最后的沸点要落在那句诗上?学生说,第二句要达到最高。前一句要深情诵读,后一句要激昂诵读。

4.学生观看了南京大屠杀的视频之后,欣赏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之后,毕老师让学生明白了光未然的《黄河颂》不仅仅是在歌颂黄河,也是在歌颂全国人民,歌颂伟大坚强的民族。此时,毕老师让学生用呼告的语气,举着拳头,激昂的大声呼喊:“保卫黄河!保卫家乡!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整个课堂激情澎湃。

另外想说,要让学生动情首先老师要动情。一个语文老师,只有自己热爱祖国,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进而去感染学生。毕老师满腔激情,课堂上迸发出她对黄河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以情传情,学生的爱国情怀也被激发。这一点看起来好像不重要,我认为非常重要。“诗言志”,诗就是来抒发感情的。教师要带着心去阅读。诗中的情如果不与教师自己的感情联系起来,讲起课来就是干巴巴的。试想,教师没有情感的投入,学生会激情澎湃吗?不可能。那又怎么能感受到黄河母亲所包含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呢?毕老师无论是导入、过渡、小结都是充满着激情,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学生以及听课的老师。正所谓“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

第三,毕老师紧紧抓住语言去教学。

洪镇涛老师说过:“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点。”毕老师的《黄河颂》一课突出了语言教学。整堂课紧紧立足文本开展教学活动。自始至终的朗读课文,师生都在凭借语言去教、去学,这是很明显的特点,不用多说。单就品味诗的语言,毕老师就抓得非常实在。例如,在研读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这部分内容时,毕老师运用“换一换”的方法来推敲几个字的丰富表现力。她把“望”换成了“看”,把“掀”换成了“激”,把“奔”换成了“流”,把“劈”换成了“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加以体会用词之妙。还让学生去品味“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中“铁”的含义等。可以说,这是一节强调语言学习的、本色的语文课。

第四,浓郁的人文色彩。

一开课,毕老师就讲“黄河本身就是一部中国的历史”,“母亲河——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学生深受感染。朗读课文的整个过程都贯穿着这种热爱祖国的情怀。讲课中,南京大屠杀视频、田间《假如我们不去打仗》、艾青《我爱这土地》、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等的穿插,丰富了课堂内容,深化了对主题的挖掘,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屈辱与灾难,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斗争与刚强。毕老师把《黄河颂》放到当时那个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让学生感受到那时“团结一致、抗日救国”的民族精神。毕老师又进一步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我们现在还需要这种民族精神吗?”老师富有诗意的演讲:今天仍然需要这种团结一致、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有了众志成城夺取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才有了奥运盛会的成功举行、中华儿女夺金摘银的盛况,才有了“神七”遨游太空、五星红旗在长空飘扬的自豪,才有了新中国60年庆典规模宏大、气势恢弘的阅兵仪式……学生的爱国情怀被燃烧起来,愈发炽热、激昂。程翔老师说:“好的语文课,就要从语文的角度,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毕老师做得非常好。

第五,大量的插入与文本有密切联系的辅助资料,使用很恰当。

近来,有不少语文专家不太喜欢语文课上的视频、图画、舞蹈等,认为它们虽然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但冲淡了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我是赞同的。

但现在看毕老师的这节课,她也运用了多媒体,也使用了大量的辅助资料,却没有冲淡语文味。我们来看——

课始,毕老师放映黄河奔腾咆哮的视频,时间用了仅仅不足20秒,时间很短暂。它的作用只是让学生来初步感受一下黄河的汹涌澎湃,时间很短暂。

课中,有配乐朗诵。在音乐的渲染中,老师或舒缓、或高昂、或沉郁、或激越的朗读声,萦绕在整个课堂。学生的情感很快被调动起来了。音乐背景发挥了它渲染烘托的作用,很好。

课尾,前面已谈到,播放了南京大屠杀视频、教师朗诵了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还播放了冼星海《黄河大合唱》,这些都深化了学生对创作背景、对诗歌主题的理解,丝毫没有“拖着长长的尾巴”之嫌。最妙的是,在学生听了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之后,让学生结合歌词的最后几句“保卫黄河!保卫家乡!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来思考:光未然的《黄河颂》是仅仅在歌颂黄河吗?师生讨论明确,不是,还歌颂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这样,又回到了文本。我们看,辅助材料确实起到了辅助的作用,辅助材料是为文本教学服务的,它没有冲淡对文本的教学,使用很巧妙,很恰当。

一句话,语文课堂运用不运用多媒体,不能绝对化,关键要掌握个“度”,要为文本的解读服务,要充分发挥其辅助的功能。

第六,教学手法的灵活多样。

在处理朗诵词部分时,主要运用诵读的教学方法;在讲黄河的气魄时,侧重于字词的品味;在讲黄河的精神时,侧重于探究问题,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思考,讨论。整节课以“读”为主要策略实施教学,但各个环节又注意了教法选择的多样化,使教学充满灵动,不断的变化带来学习方式的新感受。感觉挺好!

研究毕老师的这节课,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在教学中,我们要很好的把自己的课堂与毕老师的课堂进行多角度的比较,我们从中一定还会发现许多毕老师课堂教学的其他美点,或许会带来对我们教学的思考,同时也会促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