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的基本精神

文章 2019-07-11 06:01:38 1个回答   ()人看过

金刚经》的扫相观就是破妄想,也就是对治遍计所执自性。下面是《金刚经》的基本精神,和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金刚经》中的“心”都有什么意趣

在《金刚经》中“心”这概念出现过几次,但无具体定义,然而在具体的语境中,“心”的所指和意义是不同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心”也是般若波罗蜜法中的核心概念。如在《金刚经》中,首先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讲:“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还讲:“信心清净生实相”,还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还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纵观《金刚经》中之“心”义,其心实指有二义,一是净心,二是染心。其心体性皆是无常与相续。发心之心是净心,信心之心也净心,降服其心是染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则是净心,三心不可得是指心体无实无常。

《金刚经》就是讲转染成净,转识成智,在《金刚经》中,心是转舍转得的中枢。通过《金刚经》的心义,我们可以看出,在般若法中是不会有一个真常唯心论的本体化、实体化的心存在。真常唯心论是常见外道,是附佛外道。在根本佛法中,绝对不可能有落于四句中的死法。佛法是真实的,但又是如理的,它不是情执所取之法,而是圣智亲见之法。这个真实法是超离四句思维,是概念无法具体表达的如如之境。“心”是有为法,“心”是无常法,“心”是因果法,所以“心”是可以转变的。心中的净种(因)是成佛的原因,转识成智就是依这颗心。

《金刚经》的基本精神如何概括

《金刚经》是根本佛法的心要,它的基本精神还是用佛法本身来概括为最妙。在佛法中有四悉檀义。用四悉檀义来概括《金刚经》基本精神是最恰当的。四悉檀者就是指四种成就:一是世界悉檀,二是各各为人悉檀,三是对治悉檀,四是第一义悉檀。这四悉檀是佛法成就佛道、度化众生的基本教则。

《金刚经》就是奉行其则的具体表现。所谓世界悉檀者就是应世界诸法因缘而安立世界法相,令世界众生于世界缘起法相而生智解。所谓各各为人悉檀者就是针对众生种种根性而施设方便,令其解悟法性。所谓对治悉檀者,就是对治众生根本烦恼,如六个根本烦恼。所谓第一义悉檀者,就是全破凡夫界之虚妄性,直显胜义谛不可思议性。所谓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是也。《金刚经》法义也就是依四悉檀而宣讲的无上宝典。

《金刚经》中讲:“于法不说断灭相。”这就是随顺世界因缘,是世界悉檀,也就是“不坏假名而说实相”。也就是“妄法是常,圣人亦现,然不颠倒。”《金刚经》中讲:“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各各为人悉檀,各各为人悉檀,就是所有众生皆度,然不执于灭者,是为真度也。《金刚经》中讲:“若以色见我,以声音见我,是人邪行道,不能见如来”就是对治悉檀。执相为邪,扫相为正,对治而已。《金刚经》中讲“如是观”,这就是离相见真的第一义悉檀也。如上就是《金刚经》基本精神。

拓展阅读:《金刚经》与中观宗的关系

中观宗是由龙树菩萨建立,他依《般若经》而建立中观正见,所以《金刚般若经》也是中观宗所宗本的圣典。《金刚经》的“无相”与“无住”思想也是中观宗所要集中阐释的妙义。众所周知,中观宗以二谛为宗,以八不而显中道义,以空性为究竟。所谓二谛者,一真谛、二俗谛。据《中观论·观四谛品》中云:“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诸贤圣知其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这里的世俗谛即是俗谛,第一义谛即是真谛。又如《百论·破空品》中云:“诸佛说法,常依俗谛,第一义谛,是二皆实,非妄语也”。又如《二谛章》中云:“谛是实义,有于凡实,空于圣实,是二皆实”。又如《中观论》中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从上引文我们可得知,佛教中的二谛是依言教而安立的。言教有化导之用,由于世间凡夫常落两边,不得中道。故圣者立二谛义以破除之。

《金刚经》中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此句显诸法性空义。又有“于法不说断灭相”。此句显诸法缘起义。以性空义破常见,以缘起义破断见。又如“应无所住”即是性空义,“而生其心”即是缘起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金刚经》确实是依二谛之理而演妙法。中观宗的二谛之教与《金刚经》也不无关系。中观宗的二谛教的引申就是八不义的推度。

所谓八不者,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是也。这八不是直接从《般若经》继承过来的,如《般若心经》中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八不主要从认识角度对存在基本范畴的推度,这是论藏的思维方式。经典则从实证角度对感悟境界进行表诠。二者有一定区别,但是确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八不的不生不灭是阐释存在的实体自性问题,不常不断是阐释存在的永恒性与中断性问题,不一不异是阐释存在的同一性与差别性问题,不来不出是阐释存在的运动转化问题。为了醒目例表如下:

八不者是显真谛义,据《中观论》云:“问曰,何故造此论,答曰,有人言万物从大自在天生,有言从韦纽天生,有言从和合生,有言从时生,有言从世性生,有言从变化生,有言从自然生,有言从微尘生,有如是等谬,故堕于无因邪因断常等邪见,种种说我我所,不知正法。佛欲断如是等邪见,令知佛法故,先于声闻法中说十二因缘,又为已习行有大心堪受深法者,以大乘法说因缘相,所谓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一不异等,毕竟空无所得。如《般若波罗蜜》中说佛告须菩提,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因缘,如虚空不可尽。佛灭度后,后五百岁像法中,人根转钝,深著诸法,求十二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决定相,不知佛意,但著文字。闻大乘法中,说毕竟空,不知何因缘故空,即生疑见,若都毕竟空,云何分别有罪福报应等,如是则无世谛第一义谛。取是空相而起贪著,于毕竟空中,生种种过。龙树菩萨为是等故,造此《中论》”。又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以此二偈赞佛,则已略说第一义。问曰:“诸法无量,何故但以此八事破?答曰,法虽无量,略说八事则为总破一切法。不生者,诸论师种种说生相,或谓因果一,或谓因果异,或谓因中先有果,或谓因中先无果,或谓自体生,或谓从他生,或谓共生,或谓有生,或谓无生。如是等说生相皆不然,此事后当广说,生相决定不可得,故不生不灭者。若无生何得有灭,以无生无灭故,余六事亦无”。

从如上引文我们可以看出,八不的中心是不生不灭义。不生不灭即是空义。《大智度论》卷二十中云:“观诸法我,我所空,诸法从因缘和合生,无有作者,无有受者,是名空门”。一切法当体即空,空即是诸法实相,因此《中观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大智度论》卷五十二中云:“若法无常,即是动相,即是空相”。六卷中又云:“因缘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说中道。”《金刚经》中了三心空四相,就是从无常义和无我义上显诸法之相为虚妄,虚妄者即是无常无我,因之故空。《金刚经》中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表有为法当体之空。一切法皆是假名有,《金刚经》中云:“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也就是揭示因缘法是空,是假名,这就是中道义。

《金刚经》与中观宗都是依言教而讲中道义。僧肇大师《维摩经·注》中云:“法从因缘生,缘生则无自性,无自性则无主,无主则无我人寿命,唯空无相无作无起,此深经之所顺也”。又云:“法从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中观宗的言教中道是依二谛义而显,由众生有两边执,故于言教立二谛破除,缘起与性空就是破众生虚妄分别之二执,这与《金刚经》乃至《大般若经》的深妙理趣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断定龙树与提婆二大士的中观宗是正宗般若学。但是后来的应成中观和自续中观则与根本中观学有了一定的距离,在某种意义上讲,异化了。我们要深入般若经要对根本中观学做深入探究,当然对于般若的要典《金刚经》更要如实亲证体会,这样才能通达般若的甚深意趣。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