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的内容主旨
念《金刚经》,是老少咸宜,小大由之的。下面是金刚经的主旨,欢迎阅读借鉴。
金刚经的内容主旨
佛法里这一部有名的圣典《金刚经》,可以说已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程度,一般人只要提起《金刚经》就知道佛教,提起佛教就知道有《金刚经》。现在佛教信徒大都用读诵《金刚经》来祈求消灾、增福、延寿,甚至有人亡故后想超度他,也诵《金刚经》作为度亡之用。唐朝僧徒得度,需经过政府考试,考试的主科就有《金刚经》,当初五祖弘忍大师将禅宗法统传给六祖时,诵的也就是《金刚经》。
社会上一般人都很喜欢《金刚经》,因为《金刚经》在学术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无论高僧大德或是一般社会大众,都以受持研究《金刚经》为学佛必备的功课。《金刚经》所以普及的原因,因为具有深奥的哲理,并且有流畅的文字,更可用来作为实践的法门。
《金刚经》全文一共有五千多字,梁昭明太子将它分成三十二分。我们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当然无法详述,不过这部经的主旨,我们可以先说明一下,现在我用十六个字来概括本经的主旨,这十六个字是:“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证而修。”
(一)无相布施
无相布施,就是布施时没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当然布施后更不存求报的念头,这种三轮体空无相而施的功德,才是最大功德。
过去中国广播公司曾经播出一出广播剧,内容是说有一对夫妻从雪中捡了一只流浪的小狗,见它无家可归就带回去饲养。因为是雪中捡来的,所以就取名“雪来”。久而久之,狗与主人之间有了感情,每天一到主人下班的时刻,雪来就会准时到车站去接主人回家,所以大家就又叫这只狗为“标准钟”。
有一天夜里,家里来了小偷,雪来十分机警,一口咬住了小偷,等到主人讯问详情以后,乃知小偷是因为母亲生病无钱买药,无法可想才出此下策。因为此一举动出发点是孝,所以主人就原谅了他。不但原谅他,又顺便拿些东西送给他带回去。事情过去很久,主人根本忘记了这件事。但是世事无常,有一天主人上班的工厂火药爆炸,主人不幸因公殉职。这么突然一死,家里没人赚钱养家,生活马上发生困难。男主人的太太只好向亲戚朋友借钱暂时维持下去,但是借久了,大家都讨厌她,亲朋故意疏远,以致家境更加穷困潦倒。
有一天,从乡下来了一个人,牵了一只羊,又带了很多的菜和很多的柴、米、油、盐来,赠送给生活陷入困境的那位太太。原来这人就是以前的那位小偷,由于他深深感激他们夫妻俩的恩情,一直苦无偿还之日。现在知道他们家中有了变故,正是报恩的好机会,于是从此不断的济助吃的用的,一直连续了好几年,才使妇人没有陷入绝境。
这位妇人就想,以前先生在世时,拥有那么多的亲朋往来,先生一死,亲朋也相继离去。倒是这位小偷,当初放他并送他东西,只是一念之慈,根本无心想得报偿。而今却得到这样多的帮忙,因此感慨的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像这种不求报而做的善事,就是无相布施。”
为了求名,为了求利,为了怕堕入恶道,甚至为了求得自身的健康福祉而布施,就叫有相布施,是属有限的功德。不求任何利益,不计任何代价,以及有无报偿都不计较,完全为了别人的需要而行的布施就叫无相布施。无相布施的功德是无限的。
《金刚经》云:“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讲话、做事、吃饭、穿衣,只要心存慈悲,处处可以帮助别人,造福大众。但是不可斤斤计较于人我,不可挂碍布施多少于心上。
只有无相布施才有无限的功德,才能与金刚般若契合。
(二)无我度生
布施有相,布施的功德就大不起来了;度生有我,度生的慈心就发不起来了。必须发无我的大悲心,才能广度一切众生。《金刚经》云:“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众生种类很多,数量无限,度众生不是只度一部份而已,应该要发广大心度尽所有的众生。
我们发心度众生,并不是说:众生没饭吃就给他饭吃,没有衣服穿就给他衣服穿。像这种以物质的往来,以情感的交换,是不会长久的。真正的度众生是要使人人皆能进入无余涅槃,使人人皆能达到了脱生死的境界。要度那么多的众生,且要度到无余涅槃的境地,如此度众生的发心,就须抱著无有众生可度无对待心才是真度。
《金刚经》云:“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因为菩萨度众生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是真度。度众生要发广大心,要发无对待心,要发最上乘心,要发无颠倒心。只有在无我的精神之下方可发大心来度众。根据《金刚经》所云,无我度众生才能与般若相应,才能证入般若的空性。
禅宗有一个公案,有一人问惟宽禅师:
“道在何处?”
师曰:“只在目前。”
又问:“我何不见?”
“汝有我故,所以不见!”
“我有我故,所以不见,和尚还见否?”
“有我有汝,辗转更是不见!”
“无我无汝还见否?”
“无我无汝,阿谁求见?”
我们说无我,并非说没有我这个人。无我是思想上和智慧上的一种境界,摆脱有形的对待关系的束缚,把自己安住在无人我无对待的上面,使自己与虚空和宇宙同等,心佛众生原无差别,一切众生是我心中的众生,一切诸佛是我心中的诸佛,一切万物皆在我心中,除心之外,哪里还有众生呢?能如此想,虽度众生,而无有一个众生可度,如此超越的思想,那就是般若性空的实践者。
(三)无住生活
无住生活就是不要迷执五欲六尘的外境,在一切衣食住行的生活上不要贪著。像维摩居士“虽处在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室,常修梵行”,他过的就是无住生活。
无住生活并不是叫我们不要生活,而是要我们能抱一种生活态度:“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无住生活就是能使我们达到犹如木头人欣赏花鸟一样,根本不会因外境而动摇自心,能如此,在生活上也就不会贪著了。这是说,只要我们在生活上无心,那世间上的功名富贵、人我是非、利害得失种种,对我们又能奈何呢?那时,我们就能“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了,那时我们就会“安禅不须山水地”,只要“灭却心头火自凉”了。
对于世间上的一切,不要去比较、分别、计较,这种作风并非就是傻瓜,而正是使自己进入无住生活的境界。心灵一旦到达无住境界,内心就会开阔得如宇宙虚空一样;如果能到达这种境界,那就再也不会把日常中的小事放在心上了。所以《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活,实是一种最为美满的生活。我们不要以为《金刚经》所说的生活是一种玄妙深奥出世的生活,其实它也是帮助我们追求超然物外的平常日用间的生活。至于如何净化心灵并改善我们的生活,这就要我们自己从生活中去亲自体验无住的般若了。
(四)无得而修
无得才是真得,无得而修才是真正证悟而得。《般若心经》中说: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如此无到最后,才是“菩提萨埵”。
我们的自性本来清净,并不须有所增加或改变才会光明。自性本来清净,自性本来光明;我们本来的面目与佛平等,假如有修、有证、有得,就不是本来的面目了。只有无得而得才是真得,无修而修才是真修,无证而证才是真证。
“无”并不是说什么都没有,其实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现在我说一个有趣的故事给大家听听:
有一天,眼睛、鼻子、耳朵、舌头开了一次会议。眼睛首先发言说:“以人的整个身体而言,应该是我眼睛最重要,无论任何东西,都要经过我看了才会知道漂亮不漂亮,是大是小,是高是低。若没有我眼睛,连走路也不方便,可见我这眼睛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我这最有用的眼睛,却偏偏长在最没有用的眉毛的下面,实在很不甘愿。”
接著鼻子就说:“我这鼻子应该是最重要的啦,闻香、闻臭须靠我,呼吸更必须靠我。如果我一口气不来,大家都要死,所以我才是最重要的。但我这么有用的鼻子却偏偏要在最没有用的眉毛下面,我也不服气。”
接著嘴巴也说:“人的身体应以我为最重要。我能说话,如果没有我,人与人之间就无法相互了解。我要吃饭,如果我不吃饭,大家都要饿死。这么有用的嘴巴偏偏放于脸部的最下面,而最无用的眉毛反而高高在上,这一点我更不服气。”
这里一句,那里一句,眉毛只好等到大家攻击完了,才慢慢的说道:
“大家不要吵了,我眉毛是最没有用,我承认输了。现在,我愿意放在你们的下面。”于是眉毛就跑到眼睛下面。可是这么一来,眼睛一看,不像一个人。于是眉毛就跑到鼻子下面,再看,还是不像人。于是眉毛再跑到嘴巴下面,一看,更不像人。大家没办法,只好再度聚在一起商量,结论还是请眉毛放回原来的位置才最妥当。因为眉毛放在原来的地方才像个人,由此可知,最没有用的就是最有用的。
《金刚经》的宗旨是:“无我、无相、无修、无证。”这个“无”就是“空”,但空并非世间一般所谓什么都没有叫空,“空”,才是建设“有”的,空,是涵盖空有不二的无,这个“无”的“真空”,才是真正最究竟的般若的主旨。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