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文化的评课稿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这些思想告诫我们,语文教学应该用大语文思想作指导,为学生开辟广阔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天地,关注其个性差异,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听了罗俊老师执教的《月亮文化》一课,有一种异常清新的感觉,课堂上轻松开放,师生挥洒自如。
一、张扬主体,注重发展
罗老师的课,注重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尊重其情感需求,处处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进行设计和教学,在学习内容上赋予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自主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交流,自主确定获取信息的方法和途径。如:上网下载材料、广泛阅读书籍等。最后通过成果展示,激励创造。成果汇报是语文实践的终极阶段。通过展示,学生既衡量出自己实践成果的质量,又能把自己获取的信息再加工,整合为一种理念,提升为一种能力。罗俊老师在课堂上主要采用以下二种方式:(1)口语交际式。如请学生上来说一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学生的精彩表演赢得了同学们发自内心的赞叹。讲一讲关于月亮的民俗民风等。(2)文字汇报式。在品读了朱自清的美文《荷塘月色》后,罗老师展示了许多的月景图片,让学生在文字和图片的双重感官刺激下,写一篇短文,可谓水到渠成。
二、文本对话,追求和谐
让学生学习朱自清的美文《荷塘月色》,在此基础上写一篇短文,是本课的一个亮点。它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于其中,关注学生的整体审美情趣,注重人文关怀。让学生找出描写月色的句子,通过朗读与大家分享,这里学生与文本在对话,学生与学生在对话,老师与学生在对话,实现了文本阅读的价值取向。罗老师大胆地采用了高中的课文,拓宽了阅读面,进行了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感受到了荷塘月色的朦胧美。
我们说,和谐是美。在这一环节中,和谐成为准则:悠扬的音乐,赏心悦目的图片与文章的整合是和谐的。学生在不同领域中审美的交叉和整合,关乎人的修养,影响深远。罗老师此举意义无限。
三、形式多样,落实有致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罗老师不仅注重内容的综合性,更突出了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围绕着悠远的月亮文化,视、听、说多种感官协调配合,在实践中发展语文能力,这些都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其语文素养在听、说、读、写、演、练等全方位的参与和体验中,得到全面的发展。课堂上从讲一讲月亮的传说,读一读从古到今文人墨客留下的美妙诗句,唱一唱月亮的赞歌,说一说民俗民风,了解月亮的别称等等活动,博大精深的月亮文化深入浅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学生的思想在碰撞,信息在这里交流,文化品位在提升。精彩的活动不仅显示了学生的才能,更让学生深切感悟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
四、底蕴深厚,指点江山
我们常说,在一个好老师身上有一种东西,是学不来的。我想,这大概就是一个人的学识修养、人格魅力使然吧,看罗老师上课,只觉得她很放松,学生的一点一滴都了如指掌,有一种指点江山的气势,关注学生的学习,不经意间流露的是学习的智慧。通过这一课,不难看出,罗老师在课前准备了大量的文字材料,对月亮文化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如在学生说了月亮的别称后,罗老师出示了补充材料,不但为学生提供了新的信息,还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生长点”。
罗俊老师以语文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为目的,精心地设计活动方案,诱发、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多层次、全方位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从古到今,洋洋洒洒一路走来,创造性地开展了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的今天是难能可贵的,为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作出了示范。
当然,还是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根本目标出发,我也想提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综观整堂课,学生都是在交流信息,展示成果,缺少了一种评价机制,知识缺少了内化的过程,从长远来看,这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
2.罗老师出示了六个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这个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缺少了知识的整合,如在展示图片时,可以提供一些和图片相吻合的片段和古诗。那么,这些图片带给学生的就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包含了文化内涵。这样是否更加妥当,愿与老师们商讨。
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在上述片段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读的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与文本进行“零距离”的心灵对话,去感悟课文的情、理、意、趣。课一开始,教师就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让学生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说一说自己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引导暴露思维过程,由物情的“金黄”等,到人情的“充满爱”、“离别”、“喜悦”等,这一些都是在自主阅读的前提下出现的不同层次的、个性化的感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也使生生、师生的交流更丰富、更深入,并在互动过程中实现情感共融,提升语文素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去直接说怎么读,重在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揣摩、去领会,在指导朗读的时候,经常说这么一句话:“你觉得应该怎么读你就怎么读!”一句极普通的话对学生有多么神奇,我们都知道“感有万端之异,言有万态之殊”,只有按照学生自己的想法读,他才能融入文章之中,揣摩调整自己的朗读,使感情流露与文章所蕴涵之情融为一体。
五、多思,体验意境美
在一个不断追求真、善、美的课堂里,以师生生命互动为载体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随时随地充盈其中,这是智慧碰撞、情思相融的结果。
在片段中,请同学思考:“这一片片金黄的叶子是慷慨的小白杨送给大家的秋天的礼物,小白杨会把落叶送给谁,做什么呢?”同学们经过考虑后,纷纷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有的说:“给小草当暖暖的被子。”有的说:“给蚂蚁当运粮的小船,给蚱蜢当蹦蹦床。”有的说:“给小女孩当别致的头花。”,学生的回答富有童趣,绽放思维的火花。在这里,我们赋予小白杨以人性,在充满想象、富有情趣的表达中,创造生动情境,体验美好情感,体现了语文浓郁的人文性。在充分地感受了文美、景美、情美之后,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是一种提升了的、声情并茂的读,是读是积累,更是诵是抒发。
六、多说,提升情感美
在真实的课堂里,学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师悉心聆听,感情奔涌。师生在宽松和谐、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对话中引导,在对话中感悟。
在教学中,面对生成,应该巧妙启导,使生成与预设相辅相成。在上面的片段中,学生在交流感受时,教师抓住机遇,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形象比较,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领悟知识、培养语感,在课堂的随机涨落中产生突变。“云朵在飘荡,所以阳光有时强有时弱,所以苹果也一会儿亮一会儿暗了。” “风吹来,苹果一动一动的,有时躲进叶子里,有时探出脑袋来,看上去就像是星星在闪烁。”看似朴实的语言,却饱含真情,教师循循善诱,润物无声,在立体对话和真诚的赏识中生成。通过情感的相互引发、心灵的相互交融,语言在交流中凸现,语言精神在对话中生成,师生生命在语言的生发中涌动。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