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的民间特征
莫言是当今文学评论界的宠儿,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具有民间特征的小说。
莫言凭借着在当代文坛所取得的突出成绩而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文学评论界的宠儿。从80年代至今,不断走近民间是莫言小说创作风格总的发展趋势。细观莫言的所有重要作品,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到处都洋溢着民间特征。
一、莫言小说民间特征的表现
(一)小说以民间话语为主
莫言小说是由知识化的书面语和民间话语融合而成的,其中民间话语是其小说语言的主体。民间话语主要有民间戏曲、民间口语和民间歌谣。这些民间话语经常被莫言学习和使用。其小说包含了很多乡土民间意识,比喻是其小说比较常用的修辞,在这些比喻句中我们日常所见到的乡土风物,比如牛、羊、白菜、鸟等都是喻体。莫言小说对于喻体的选择,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一种修辞,而是更深层次的把作者所经历和感受到的乡土经验与民间意识流露出来,从而使其小说充满了民间话语,更深刻的反映民间的真实生活与普通民众的真实心声。
(二)传奇式的叙事手法
“传奇视角是民间故事很常用的叙事角度,这种叙述手法在唐传奇、宋元话本、民族史诗中随处可见。”[1]莫言有许多小说都是采用这种传奇式的叙事手法,该手法融合了独特的民间语言资源,更有力的揭示了绝大多数群众的生存状况并且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的形象。莫言的家乡是山东高密,在他的记忆中民间故事所带给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从小都住在农村,知道很多民间故事,这也是他的小说很自然的流露出民间传奇性色彩的原因所在。莫言的小说不但神秘莫测而且虚幻缥缈,它所描述的故事有时像是一团正在燃烧的火,有时却又像是一股无形又无色的水。
(三)狂欢化的状态
狂欢就是放纵似的一种欢快的状态,在狂欢中人们能够尽情地放松,以这种形式来把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不如意统统宣泄出来。莫言认为,表面的狂欢场景事实上是民间颠覆一切秩序的表现。
1、狂欢式的斗争历史
在高密的祖辈们,有着非常多的让晚辈倍感珍惜的传奇故事,其中有名的要数抵抗德军在山东修筑铁路。比如祖辈们为了引诱敌方的火车入海用青豆、小麦铺路,为了袭击德国鬼子用大粪做武器等,这些在正统们眼中看起来十分可笑的行为,作者却用狂欢式的口吻描述了出来,并且丝毫没有嘲笑之意。
2、狂欢式的叙述语言
巴赫金在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小说时提出了关于小说的复调理论。他认为在作品中可以有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独立的,也正是这种不同价值的声音从而构成了真正的复调。[2]在所谓的复调小说中,主人公往往拥有双重身份,他不只是议论的对象,同时也要发表意见。莫言的很多小说就是用这种复调的形式来创作的。在表现作品叙述语言的狂欢的同时,莫言还将大量的俗语、民间歌谣、还俚语等方言式的语言运用到作品中。这样的运用就使得作品呈现出一种不拘一格的形态,把传统的语言抛到了脑后,使作品的语言更加富有冲击力。
(四)敢于审丑
丑,在莫言小说中占据着不小的篇幅,其中原因有以下两点:其一,这与作者从小在民间的苦难经历息息相关。苦难的民间生活经历,使得他对于一切痛苦、丑陋以及凄惨的现象熟视无睹,甚至近乎麻木。其二,这与作者身为老百姓的民间立场相关。莫言用老百姓的身份,使得丑能够更完整的展现在读者们面前。
二、莫言小说的民间艺术特色
(一)乡音
谚语、俗语是我国民俗文化的语言精华,它往往指的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方言。因为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它联系密切,所以它具有十分强烈的排他性和地方性。言语和俗语虽然听起来粗俗不堪,但它却能够很明显地表现出它的民间性和地方性,它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智慧和精神的结晶。莫言小说所用的谚语、歇后语和俗语不仅使读者感受到了农民所拥有的智慧和幽默,同时还使作品的说服力大大增加。
(二)红黄色调
莫言的小说中充满了色彩,红色和黄色要数五色中最突出的了。看到红色,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喜庆之事。红色是我国的传统之色,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铭记于心的与红色有关的风俗习惯使得莫言对红色有种特殊的感情。在莫言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用红色来赞扬的民族英雄气概,同时还看到了用暗红色来暗示的悲惨现实。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黄色不仅是土地的颜色,同时也是贵族的颜色。对于广大的农民而言,黄色代表着丰收、希望、成熟,传统的黄色也代表着权威和财富,这些都在莫言的小说中得到了体现。
(三)民间戏剧
在莫言的一些小说中,他把民间传统的说唱文学与小说结合在一起,把民间戏剧引入到小说中,在悲凉的氛围中把主人公酸楚的苦难感受抒发出来,同时也把胶东剪纸、歇后语、猫腔等写到作品中。民间戏剧是民间艺术才能的表现,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生活最贴切的反映方式。莫言把民间戏剧引入到小说中,真实的表现了社会中的各种关系,为读者展现了丰富的艺术大餐。
三、莫言小说具有民间特征的原因分析
(一)恋乡
二十年摸爬滚打的乡土生活,使得莫言与乡民、乡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莫言对他的故乡又爱又恨,在他的充满民间特征的小说中,这种对于故乡的极其复杂的心理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曾经在小说《红高粱》中说:“我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3]莫言在那里成长,他的写作的源泉也来源于那里,所以他感觉故乡是令人温暖的;然而故乡却存在着丑陋的风俗习惯,这让他明白了作为一个农民是谈不上出路和前途的,这是他恨故乡的原因所在。莫言的文化水平只有五六年,他的作品主要来源于民间,是生活经验的积淀,更是对生活感悟的真实写照。莫言以唯美的眼光赞颂着美好的民间生活,善良的乡音乡俗、秀美的乡村、淳朴的乡民等都是莫言心目中的理想民间状态,在莫言的笔下它们都因为包含着浓郁的情感想象而丰富多彩。
(二)怨乡
莫言的童年经历很多都和就饥饿和压抑有关。其一,自然灾害再加上家境贫寒使他经常饥寒交迫。童年的饥饿对于他来说是刻骨铭心的,“饥饿”也就成了他所要表达的重要主题。他挖过野菜,是因为肚子饿;和家人挤在一个被窝里,是因为家里只有一床被子,也是为了取暖。其二,被迫辍学以及家庭地位的低下使莫言的精神世界受到了非常沉重的压抑。他出身于中农家庭,地位比较尴尬,经常遭人白眼和排挤,使得他无法发展自己的个性,他的一些作品就反映了当时当时上中农们的心态,是作者政治处境和社会地位的真实写照。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