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供应链、重塑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竞争优势论文
论文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生存环境和不绝于耳的产业升级呼声,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该何去何从?文章从供应链的角度入手分析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参与全球供应链时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不仅要从企业内部入手整合和优化供应链,而且要向供应链的两端延伸,培育高附加值的核心竞争力,更要与外围企业合纵联盟构建属于自己的外部供应链,培育供应链整体的核心竞争力,并努力成为全球供应链新一代“链主”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劳动密集型企业,供应链,竞争优势
一、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定义
劳动密集型企业(Labor-intensiveenterprises)是相对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而言的。是指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的企业,也就是说产品成本中活劳动量消耗占比重较大的企业。它具有投资省,单位投资吸收劳动力多,技术操作要求低,资金周转快的特点。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及资金短缺、技术发展水平较低的特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弥补资金和技术力量的不足,稳定了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也积累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劳动密集型企业对我国经济建设的贡献功不可没。目前在我国,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而中小企业总量的95%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尽管劳动密集型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并不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但是从解决劳动就业的角度来看,却是主力军。2007年,国家发改委调查显示,中国有4200万家中小企业,提供了70%的就业岗位,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
二、重塑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竞争优势的必要性
但是近年来,在国际贸易条件日益恶化和席卷全球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下,我国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一些中小企业纷纷破产倒闭。仅2008年10月份以后,在东南沿海一带倒闭的企业即以数万计:从最初的制鞋业波及到制衣、玩具加工、电子加工等整个劳动密集型行业,掀起“多米诺倒闭链”。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价值链中较低的利润分享能力和面对逆境较弱的抗风险能力使其地位和发展方向颇受争议。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呼声不绝于耳,但这是否意味着现阶段我国应该放弃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道路而走资本、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的道路?本人以为不妥,理由如下: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应是我国长期坚持的方向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每一个国家应利用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其相对充裕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换取那些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力资源充裕的国家,拥有13亿多人口,适龄的就业人口达7亿~8亿人,且国民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据统计,2007年我国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小学29.9%,初中37.8%,高中12.6%,大专及以上6.2%。这种教育程度的人口结构导致我国要长期面对大量素质较低的劳动力的就业压力,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技术要求不高、吸纳劳动力多,在促进就业方面具有直接的作用。据测算,每一单位固定资本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劳动密集型的轻纺部门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部门的2.5倍,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是资本技术密集型大企业的10倍以上。鉴于我国的具体国情,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相当长时期内都将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形式。因此,无论从理论分析还是现实需要来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是我们长期坚持的方向。
(二)产业结构调整不能一蹴而就
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使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从而拉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从国际经验看,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工业化初期及中期产业经济的主导与基础,是区域产业发展由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演进的基础与必经阶段。但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土地瓶颈的制约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其比较优势有所弱化。虽然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把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扩大我国在这些产业中的比较优势。但事实上,受多重因素的制约,产业转移并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更不能一蹴而就。它必须依据一定的条件、遵循一定的规律、以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指导。从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情况来看,在中西部地区投资设厂虽然有土地廉价、税收优惠等优势,但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链比较完善、制度成本低、产业集群发达、产业内部化优势(如产业集群的网络配套等)明显,企业很方便找到自己的配套供应商,有利于相关企业的成长与发展。这对维持产业竞争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所要关注的不应该是要不要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要积极探索如何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战略调整,把曾经的比较优势发展成为竞争优势,并最终形成整体核心竞争力。本人认为应该从供应链入手解决我们的竞争优势问题。
三、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参与全球供应链时存在的问题
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供应链和所有制造企业的供应链一样,包括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后到最终消费者全过程。所不同的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供应链对于每个环节特别是高附加值环节,无论是从上游的原材料采购,研究与开发,还是下游的分销和零售,都处于弱势和低端地位。
(一)被动参与到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中
在国际产业大转移中,跨国公司利用他们在资金、技术、管理和物流等方面的明显优势,控制着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生产,通过直接投资、产业转移和外包订单等形式把部分工序或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禀赋更为富裕的国家进行生产,使那些劳动密集的、附加价值较低的、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企业依靠来样、来料加工参与到了其全球供应链中,将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转化为自己的竞争优势。我国的服装、鞋帽、玩具、手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跨国公司进行产业转移时也在有意无意间被纳入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之中,这种纳入固然使我国在传统国际贸易之外,获得了新的参与国际分工的途径,为我国进入服务于全球市场的世界主流分工网提供了契机,但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是跨国公司向我国投资的基本动因,我国在跨国公司内部化国际分工体系中被作为低增值环节生产基地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其实质是被动接受发达国家所转移的落后产业,使得我国的产业升级相当程度上受制于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和分工部署。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供应链危机正是这种被动受害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处于全球供应链的最低端
在全球供应链“V”型的微笑曲线中,高附加值的部分处于供应链的两端,一端是研发与核心技术,另一端是渠道和品牌,制造业则处于供应链的最低端。2008年我国研发经费仅占GDP的1.4%,与发达国家2%的水平相差甚远,而在2007年评出的全球100大品牌中,美国、日本、德国占了2/3,亚洲仅有9个品牌入围,中国无一上榜。我国从传统的玩具产业到高新技术的电子信息产业,基本上都没有自己的品牌,由于缺乏品牌和核心技术等深层次竞争优势,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只好持续地为世界各大厂商做OEM产品,依赖核心企业的技术和市场而生存,赚取的仅仅是加工费,90%以上的利润都被外国品牌商拿走,而在附加值高的研发、设计、销售等供应链环节上皆不具备控制能力,几乎没有地位可言。目前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是处于供应链的最低端。
(三)低成本价格优势逐渐丧失
全球供应链的基础是供应链的整体最优,其基本前提是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大多是建立在当地廉价劳动力的基础之上。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逐年攀高,新劳动法的颁布实施,更使得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成本大幅上涨,此外人民币自从汇改以来持续不断地升值,这些对于高度依赖价格竞争策略和汇率固定环境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经营风险正在迅速放大。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其自身产业结构的制约以及外在经济、政治环境的压力,其低成本价格相对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而许多周边国家如印度以及越南等东南亚新兴国家的制造业飞速发展,其劳动力价格已远远低于我国,低成本的竞争对手正在不断涌现。相比之下,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比较优势不再明显。
(四)传统的推式供应链模式导致供需严重失调
在该模式下,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往往先生产后销售,企业一般根据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进行大批量少品种的生产,期望以大规模生产相同品质的产品满足不确定的顾客需求,以降低产品成本,并使最终市场价格低廉。但随着现代市场的变化,这一传统的推式供应链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此外,由于考虑到生产和供货的提前期,零售商为了避免缺货,往往需要保持一定的安全库存导致零售商的订单往往要大于估计的消费者的需求量,以此类推,同样的情况会发生在从批发商到各级制造商的订单上。当零售商跟消费者之间出现销售不畅时,零售商会减少存货,从而补货量会比预期的需求减少。根据从零售和经销两个阶段来的订单,产品制造商看到消费者的需求变动程度会增大,导致制造商难以确定适当的生产计划。这种需求信息不断扭曲放大现象,管理学中称为“牛鞭效应”。“牛鞭效应”令推式供应链模式下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难以确定适当的产能配置,生产不具柔性和灵活性,在面对全球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不能进行快速反应并及时满足市场多样的个性化需求,使得供需严重失调。
(五)劳动密集型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混乱
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依赖外加工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往往因为季节因素、市场因素、资源因素而出现订单不均衡现象:每次加工产品不同、批量不等、作业类型繁多、产品类别复杂和辅料种类多,企业又缺乏项目管理人才,往往对每次订单不制定具体的详尽的操作流程和要求;或者作业计划不周,临时性的生产突击现象严重;或由于计划能力较差,资源配置不合理,企业往往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规定的任务,部分劳动力不断处于打补丁的处境,导致现场混乱、人员等待和机器设备等待的现象司空见惯。致使劳动力成本提高,产品成本上升,原有的价格竞争优势大打折扣。
四、建议
(一)优化企业内部供应链,推行精益生产
企业的供应链从纵向的角度看有三个层次:基于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内部供应链、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企业的供应链、企业供应链与企业供应链。在这三个层次的供应链中,企业内部供应链是一切供应链的基础,它是由企业的采购供应部门、生产部门、营销部门、客户服务部门、信息部门、财务部门等为职能单元组成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服务流的功能网链。优化企业内部业务流程是基础,没有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优化就不可能将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延伸到企业外部,建立与其上游的供应商关系,与其下游的顾客关系,从而使之与中间层次和最上面层次的供应链对接和协调运行。因此要从企业战略高度解决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冲突,实现内部市场化运作,对业务流程进行集成和优化,强化企业整体性,通过供应链集成,朝着跨职能部门的一体化方向发展,以实现整体效率与整体成本的平衡。并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持续改进生产流程,推行精益生产,以用户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精简为手段、推行准时化生产技术,使生产系统能快速适应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最终达到包括产品开发、生产、日常管理、协作配套、供销等方面最好的结果,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充分利用集群优势,整合外部供应链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个产业集群。如浙江温州柳市低压电器产业集群、福建晋江鞋业产业集群、湖北仙桃彭场镇无纺布产业集群、广东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在这样一个个产业集群地域内,聚集了生产或制造某类产品的所有或几乎所有的、各个阶段的企业:从研发机构到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甚至是终端客户等组织。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可充分利用这集群地域内完整或近乎完整的、基于本地一体化的供应链系统,参与或构建属于自己的外部供应链,即联合行业中其他上下游企业,通过资源的整合、业务流程的调整和相关节点企业的能力整合,建立一条经济利益相连、业务关系紧密的行业供应链,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增强市场竞争力。迈向能带来更大效益和顾客满意度的企业间供应链一体化的阶段,完成供应链中企业之间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整合,并逐步形成供应链联盟,构建全新的集群竞争力。
(三)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向供应链的两端发展
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应向供应链的两端发展:向上游,从制造环节入手,最终进入研发设计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注重引进专利、技术许可证等软技术,引进国外处于研究开发后期、尚未市场化的技术,或者有能力的企业可直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快速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向下游,逐步进入销售和服务领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培育自己的民族品牌。通过塑造品牌文化即以产品的天然属性和目标市场的文化属性为基础,通过特定的品牌(文字、图案)为产品赋予一定的意义,使消费者通过该品牌来感知一种文化的存在,并把此品牌作为彰显自己价值观的一种载体,使品牌成为消费者与社会进行非语言沟通的有效工具。
(四)立足国内市场,建立电子商务平台
21世纪是信息革命的时代,互联网以其快捷、方便、高效率的显著优势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电子商务成为21世纪商务的主要方式。当前,在国际市场行情低迷、全球经济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我国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应由面向国际市场转向国内市场,避免舍近求远和忽视极具潜力的国内市场,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直接面向供应链下游的客户以及国内广大的消费群体。企业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将商品信息展示给客户,客户通过浏览器访问企业网站,与客户服务部门沟通拟购商品,或根据客户的需求下定单。此后客户服务部门即可通知销售部门快速组织货源或生产部门利用集群供应链中的柔性生产能力尽快安排生产,在以金融部门为中介完成货款的支付后即由销售部门安排第三方物流直接将货物配送给客户。采用此种推式与拉式相结合的供应链模式即可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减少“牛鞭效应”导致的信息失真,又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个性化定制需求。
(五)进行全球供应链战略规划,努力成为全球供应链的新一代“链主”
从前面分析可知,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无法通过被动纳入到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中保持长久的竞争力,这就要求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应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变“被动”为“主动”,进行全球供应链战略规划,以其自身拥有的独特优势,选择能弥补本企业竞争不足的合作伙伴,并且将其目标统一为以自身优势来培育供应链整体的核心竞争力、以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加强各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供应链集成,从而实现增强竞争力,努力成为全球供应链的新一代“链主”,进而建立全球整合型企业。
参考文献
1 陈晋祥. 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发展新视角[J].中国外汇,2009,(8):14-15.
2 国家统计局. 改革开放30年人口素质全面提高就业人员成倍增加. 中央政府站[EB/OL]. (2008-11-03) [2010-07-10]
3 刘介斯. 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中国的立民之本[J]. 经济研究导刊,2009,(10):23-24.
4 冀东新.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面临的挑战及政策建议[J]. 中国经贸导刊,2009,(21):32-35.
5 何慧,张伟.金融危机下中国出口制造业全球供应链战略分析 [J].商业时代,2009(22):28-29.
6 张娜,李成刚. 中国经济时报:压缩无效泡沫经费 提高研发投入GDP占比.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EB/OL]. (2009-12-28) [2010-07-13]
7 高爱芳.中国外贸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问题及对策[D].南京:上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8 徐章一.企业供应链的优化[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9 黎继子,刘春玲.集群式供应链理论与实务[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8.
10 马勇.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经济纵横,2009,(8):36-38.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