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句偈金刚经原文
《金刚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那么四句偈金刚经原文是什么呢?下面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金刚经》提及的四句偈历来为世人学佛者或者学术研究人员讨论,众说纷纭,莫衷心一是。
金刚经中有六处讲四句偈,但不指明是那四句。比如:
1.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依法出生分第八)
2.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3.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4.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5.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谕所不能及。(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6.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四句偈的含义
什么是偈,宽松一点的说法是:偈,梵文为Gatha,译曰“颂”,‘偈’者就是偈颂。定字数结四句者,不问三言、四言乃至多言,要必四句。颂者,美歌。伽陀者,联美词而歌颂之者。(丁福保:《佛学词典》)古印度文体中,凡是有赞颂的词句都用四句,无论是几言,只要是偈,便都以四句为偈。按照这个说法,我们在佛经上所读到的所有的偈,便叫四句偈,无论这个偈有多长或多短,总是分作四个段落,每一段便是一句。这和古中国的诗是类似(只差没押韵),可能四句偈在世尊住世的当时是属于日常用语,就好象我们现在所指的“说好话”一样,应该没有特别的指是哪一“句”。
其次严格一点来说:‘偈’者就是偈颂,是五字或七字一句,像中国的诗一样,但没有押韵,无韵的诗叫做‘偈’。这和印度所说的偈不同,印度的偈是三十二个字为一偈。龙树菩萨从龙宫背出来的‘华严经’是十万句偈颂,翻译到中国来,成为十万五千句偈颂,这是连长文算在内,共三十二字为一偈。按照这个说法,偈有个字数限制。不过这个标准很严,要求《金刚经》中凡四句出现的,要么五字或七字一句,要么共三十二个字为一偈。
《金刚经》提及四句偈的内容
按照上面的标准来看《金刚经》中的四句偈指的是那四句,历来有两种主要说法: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第五品)
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三十二分)
此外凡是本经中的四句的偈子,根据诸法师的说法,还有以下几句:
3、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第六分)
4、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二十六分)
5.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昧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第十分)
6.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第十三分)
7.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二十一分)
究竟四句偈指什么,《金刚经》全经文中,从不言及四句偈内涵,故甚多解经者就说:四句偈就是指《金刚经》三十二品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有人举说,法身非相分二十六品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为世尊所言四句偈。也有人不赞同以上说法,甘脆就说:《金刚经》中任何四句,均是无上义,可都认为是四句偈。
如果深入经藏,深解义趣,总结全经,可以发现不少如此类似“四句偈等”的精妙微语: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非法,非非法。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生无所住心。 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