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渐修顿悟
佛教认为金刚经不可思议,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读经,坚持读经,等待金刚经帮我们洗清业障的那一天,我们的幸福生活就来了,到时候,我们也能一切愿望悉数达成。
禅定虽然是渐修,但也离不开顿悟,否则很难完成质的飞跃。所以,释迦牟尼在渐修了许多年之后,依靠菩提树下的瞬间顿悟才恍然成佛。渐修和顿悟是佛法修行的两翼,缺少哪一边也飞不起来。
后人说起渐修与顿悟,往往会把神秀和慧能提偈子的公案拿出来,片面地夸大两者的对立,以为渐修、顿悟水火不容,甚至还会武断的认为两者有高下之别。其实两者并没有佛法上的高低,差别只是修行层次和所达到的境界不同。修行的初级阶段,渐修递进比较实用,这是一个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的过程;而修行到一定程度之后,定力和智慧具备了一定的能量,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极少有人不通过渐修而直接顿悟的,连释迦佛都是先渐修而后顿悟的,更不用说一般初学者了。可以说,渐修是顿悟的基础。渐修是量变,就像是登山,你必须一步一步往上攀爬;等到最后一步跃上了山顶,你才有“一览众山小”的觉悟,那最后一跃就是顿悟了。任何的佛、菩萨、高僧、大德,得道证悟都是经过渐修这一关的,世人大都不原意吃苦,所以只讲顿悟不讲渐修,特别是推崇禅宗六祖大街上悟道的事。但六祖慧能只是在大街上明白了道理,对于真正的佛法还是不能切身体会;跟了五祖后一开始也是被派去舂米,跟众人一起听经,这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了三年后,他才真正得道。所以,渐修是基础,顿悟需要渐修的积累与支持。
佛学是很需要下功夫的学问,即使顿悟了,也仍然要坚持渐修。因为即使佛理通达了,没有经过实践的验证,也算不得真正得道。禅宗六祖惠能在顿悟之后又忍辱偷生了十二年,才出来开坛弘法。因此,佛法的修行不是简单事,它始终离不开循序渐进的修证过程。
而佛法也离不开顿悟,顿悟是修行的结果,如果没有顿悟,即使离成佛只有一米之遥,与离佛十万八千里的境界是一样的。仍然以登山作比喻,顿悟无门就像是围着山峰转圈,就是没有登山的路。
严谨的讲,顿悟是一种直觉体验,但它并不是精神病人说的意识混乱,而是像艺术家突然来了灵感一样,一下子就跨越了有限与相对,在刹那间体验了无限与永恒,是一种理性直觉。因此,在具体形式上,顿悟也不循常理,一句话、一棒子、一滴水都可以是顿悟契机,这与牛顿被一个苹果砸到是相同的道理。
并不是什么人都能顿悟的。普通人不管被苹果砸到多少次,都发现不了地心引力;禅宗六祖说:“我此法门,乃接引上上根人”,也就是说顿悟只适合具备了足够智慧的人。而具备这种条件,除了凤毛麟角的菩萨转世,最主要就是像牛顿一样,通过漫长而执着的努力,已经攀到巨人的肩膀上。
实际的经验是,渐修和顿悟在佛法修行中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在渐修中顿悟,在顿悟中有渐修。马上要顿悟的人肯定是经历了渐修的“九九八十一”番磨难,到达了真理之门,只差最后轻轻一推,就豁然开朗了。要没有经过充分的修行,即使经过真理的门前,也会视而不见。
总之,渐修是修行的过程,而顿悟是“得道”那一瞬间的现象。这个道理在自鸣钟上最清晰了,要想听到下一次报时,必须经过三枚指针一格一格的进步;而如果运转正常,积累适量,到了一定水平,它自然就会“叮叮当当”的向你报告。
但无论渐修还是顿悟,都不要执着于表象。对渐修而言,如果执恋于谨慎勤勉,最终不过是佛门的忠实奴仆;如果沉迷在纯洁明净的感性体验中,那就等于跌倒在成佛悟道的终点线之前。顿悟也一样,不要以为“一顿解千愁”,否则就是“刻舟求剑”,离佛法真理越来越远。
拓展阅读:金刚经说什么
过去庄严劫中末期的三位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以及本贤劫中的四位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只提醒人们自知“纵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的三世因果定律,遵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要旨,即已至矣尽矣。
真正的学问能够滋养我们的身 心,变化气质。从知道到理解到做到,不仅要「学」,还要善于「问」。明师的指点,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欢迎关注『尚南精舍』,一起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那个时侯
‘一时’这两个字,倒是一个大问题,没有一本佛经记载时间、年龄;佛经都是‘一时’这两个字。拿白话文来解释,‘一时’就是‘那个时侯’。那个时侯就是那个时侯,那个时侯也就是这个时侯,所以这个‘一时’很妙。
我们研究印度的文化及历史,知道印度人不太注重时间,所以印度人没有历史观念。十七世纪以后,靠着英国以及东西方一批学者的整理,才有了印度史。不像中国的历史,是从古老开始五千年一直下来的。所以有些人要学梵文来研究佛学,那就是一个非常滑稽的事。尤其是现在的梵文,是十七世纪以后的梵文,唐宋以前的梵文,连一本原经都找不到了。而且唐宋以后的梵文,有南印、北印、东印、西印、中印,五方梵文各自不同。我们当时翻译过来的梵文也有不同,咒语的发音也有不同,这些旧的梵文,现在影子都找不到了。所以说,一般研究梵文的佛学家,用十七世纪以后,欧洲人整理出来的梵文,追究少数留下来南传佛教的本子,想探讨整个的佛法,拿孟子一句话来说:‘缘木而求鱼’。
当然,这个事情我也很少提到,严格的来说,真正的佛法,全部都在中国大藏经里。这一两百年来,西方人似乎有意否定东方的佛学,日本人也跟着乱叫。所以说,花很大的精神学梵文,为了研究佛学,真是浪费光阴,又误人子弟。你慢慢三大阿僧祇劫去找吧!当然,梵文也是一种文字语言,可以去学,但是它同真正佛法是毫不相干的。
再说,印度人除了没有时间观念而没有历史外,数位观念也非常差,所以佛经上这里八万四千,那里八万四千,等于杭州人说:‘木老老’,多得不可数的意思。印度人说多得很就是八万四千。
‘一时’意思非常好,真正悟了道,就没有时间观念。金刚经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时间是相对的,真正的时间,万年一念,一念万年,没有古今,没有去来,等于一首古诗:‘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
月亮、太阳、风、山河,它们永远如此,古人看到的那个天,那个云,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天和云,是一样的世界。未来人看到的也是。风月虽是一样,但是情怀有浅深。有些人看到风景很高兴,痛苦人看到一样的风景,却悲哀的要想死,都是个人自己唯心所造。
在科学上的了解,时间是相对的,在佛法上时间是唯心,不是绝对的。痛苦的时侯,一分一秒却有一万年那么长,幸福快乐的时侯,一万年一百年,也不过一刹那就过去了。因此佛法已经点题了,‘一时’,就是无古今,也无未来。
一九七八年怀师讲了“如何修证佛法”,两年后再讲《金刚经》。 由于这次的听众,对佛学都有相当基础,对《金刚经》尤不陌生,故此,怀师的讲法深入骨髓,可说是叹未曾有!真正是:为上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因机缘特殊,对经中的疑问及似解难解之处,剖析得淋漓尽致。读后虽不悟,亦得其门矣!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