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精神分析取向的大学生失恋咨询论文

文章 2019-07-11 04:13:24 1个回答   ()人看过

论文摘要: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在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一则大学生失恋案例的分析,验证了精神分析理论以及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失恋,精神分析取向

引言

精神分析既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学说,又是一种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经过百年发展,已经演化成客体关系学派、自我心理学和自体心理学等。近年来,随着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事业的发展,对精神分析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弗洛伊德或者荣格的学说,客体关系理论日益受到重视。客体关系理论与经典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已经有很大的区别。最能区分精神分析流派的争论问题,是关于导致心理障碍的原因是什么,是先天还是后天。在达尔文进化论思潮下,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是由其它物种进化而来,而并非一种与众不同的生物。弗洛伊德用动物作为投射的屏幕,描绘了人类外表下的动物驱力是受掠夺的性欲和攻击驱动的生物,人类过于压制个体能量并使能量扭曲转向针对个体自身的社会中的挫折和愤怒。1897年弗洛伊德抛弃了诱惑理论,强调心理病态的成因是先天因素冲突的驱力与俄狄浦斯情结。这是他所处的社会和历史习俗限制造成的。客体关系心理学不反对从达尔文的进化论中获得灵感,但是吸取的是另外一个纬度,即适者生存的过程,动物被打造成高度适应自身的环境,有机体与环境之间应该存在一种持续的交互作用关系。所以,客体关系心理学不那么强调先天的因素,更强调后天环境因素。费尔贝恩和温尼科特等都认为理想的发育不太看重本能的满足,而是满足早期的人际关系。环境和条件塑造了所浮现的人格是“真自体”还是“假自体”,幼儿的经验从一开始就受到照料者的节律、价值观和人格的强有力的影响。并强调,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具有核心重要性的是,来访者真实的个人声音从对社会力量和重要他人的内化中发展和浮现出来。心理咨询的重点是帮助来访者找到、发展其真实的个人声音,和谐其内部客体关系。

文中通过对一个大学生失恋障碍的理解与咨询过程,试图展示改良后的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取向心理咨询模式的一角面纱。

一、案例背景描述

夏雨,大二女生。来自农村,自觉不是十分漂亮,也不活跃。原来的男友,在大一时拼命追求她,几天不见就会发短信给她,向她诉说自己得思念。慢慢地,她接受了他。有一段时间,她与他无论上课、吃饭,还是去图书馆抢位子,都走在一起。他全心全意地照顾她,她全心全意地依赖他,把一颗心全都放在他的身上。他们曾经有美好甜蜜、如胶似漆的一段时光。

但是好景不长,女孩越来越感到不对。后来男孩总会找理由不与女孩一起去自修,上课经常不与她坐在一起,即使应她要求坐一起,也好像不亲密,少了什么东西!仅仅只有两个人在一起时会有很亲热的动作,但是碰到他的朋友却不自觉会远离那么一点点,也不介绍说“这是我的女朋友”。女孩有些害怕了!

女孩想挽救。她对他无条件的好,希望用这种好来证明她的心是真诚的爱着他。只要那个男生让她做的事,她宁可放弃自己各种学习的时间、学生会工作的时间、休息的时间帮他去做。他们俩吵架,她总是先妥协。即使自己非常生气的时候,夏雨也不对他发火,而只是事后指出他的不对,且他也能承认。夏雨觉得男孩有时对她好一些了。于是更加努力。

然后,该发生的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也发生了:女孩发现自己怀孕了。

她觉得自己活得太累了,她发现自己的成绩在往下降,她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只要他愿意和自己在一起,她做什么都无怨无悔。

可尽管这样,她还是没有如愿。

有一天在电脑教室,她无意中发现他和一个女孩子坐在一起,他的手搭在那个女孩子的肩上,他们两人谈笑风声。她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出那个教室的,她只觉得自己的身体是轻飘飘的,脚下也是软棉棉的。她回到寝室后,早已成了一个泪人。

她不敢去责问他,因为她太害怕失去他了。她只有对他无条件的好,希望用这种好来换回他的心。在那个男生生日那天,她用她攒了一个月的零用钱给他买了一个蛋糕,并在一个酒店订了位置,希望和他共度生日,可他居然中途借故离开,后来她得知,是和那个女孩子在一起。

终于她愤怒了,情绪非常激动,并向男友表示:“如果我得不到你,也决不会让她得到你。”话还没说完,就使劲去推男友。由于没有防备,一不小心,男友就掉进小河里。两人的恋情也就到此结束。而男友落水这一件事情在学校里也被传得沸沸扬扬。

夏雨是一位本应很漂亮的女大学生,1.60左右身高,长得比较丰满。但是首次走进咨询室得她却十分憔悴。尽管穿着时髦,但是脸色灰暗,神情疲惫,佝偻着坐在沙发上,微微缩着脖子,抬着头。夏雨寒暄过后很久不说话,不时低头。我看看她,静静地等着,也没有说话,咨询室气氛有些凝重。慢慢地,她的大眼睛四周有些发红,游离的眼神有些呆。她以有些呆板的语气告诉我,她整夜整夜的睡不着觉,白天心情也不好,喜欢吃东西,3个月体重增加了12斤。

叙述过程中,我感觉夏雨象在说别人的故事,神情没有什么变化,交谈到这里,夏雨还是没有流一滴眼泪。

咨询师递过一张白纸:“如果要用一种颜色用代表你现在的心情,你会选用哪一种?”咨询师顺便递过一盒24色的颜料笔让她选择。

她拿起了一支蓝色蜡笔。接受了指导的夏雨用手中的笔在纸上比了比,稍微停留,画到纸上,越画越快,越画越用力,随着涂抹的痕迹的加深,她情绪越来越激动,眼泪慢慢流了下来。到后来,她低头一手按住纸,一手拚命的左右涂抹无声的泪水顺着鼻子流得越来越多,有些滴到纸上,她也顾不上了。

面对泪人一般的夏雨,治疗师递给她一张餐巾纸。夏雨忍不住大哭,又不敢发很大声音,边哭边抽泣,有几次哭得似乎上气不接下气。

过了大约十分钟,哭声渐止。

夏雨说,她觉得这世界上从来也找不到依靠。

她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对任何人都不满意的母亲的身边。母亲表现得最多的是对父亲的不满。母亲对自己也是如此。从夏雨开始上学起,母亲就给她定了一个很高的标准。她每次考完试,都提心吊胆地知道自己的名次。排在前边,母亲就千叮咛万嘱咐,下次还得往前冲;排在后面,母亲就重复着这样的老调:完了,排得这么靠后,能考上重点高中吗?考不上好高中,能考上重点大学吗?从小学到高中,12年下来,一直听着这样的唠叨。磕磕碰碰地总算进入了大学。可是母亲不满的眼神还总像影子一样跟随着她。甚至母亲打来电话,夏雨的声音要是不响亮,母亲马上就表现出不满,下面要说的话和一脸的怒气夏雨都能想象出来。有时,母亲痛苦的眼神和不满像一盆盆冷水,不分场合地点,劈头盖脸朝夏雨泼过来,让夏雨自卑。那可真是一把看不见的软刀子,扎着夏雨,让夏雨流血还不敢喊疼。夏雨现在不论做什么事,出一点儿差错就紧张得要命,不由自主就会立刻联想出一大串可怕的后果。

她也想依靠父亲,可是父亲帮不了自己。她发现父亲被妈妈骂得更惨,心里有点同情父亲。尤其到了初中一年级,一个偶然的机会,夏雨知道了,父亲不是亲生的父亲,在夏雨很小的时候,妈妈与亲生父亲离婚与现在的父亲结婚。而且,据说是妈妈与现在的父亲婚外恋才离婚的。从此,她恨透了现在的父亲,开始寻找亲生父亲。

高中二年级,终于找到亲生父亲。父亲高大帅气,还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有自己的车子。父亲开车接她去吃饭,她很高兴!可是,父亲太忙了,也从来没有带自己到家里去玩。尽管她觉得亲生父亲很棒,很令她自豪,但她感到与亲生父亲之间有一种说不出的远。

她需要一份感情。大一时男生追她,呵护她,她很开心,她觉得这下终于找到可以依靠的岸,她觉得这就是爱情。

两个人开始逐渐走向亲密过程中,夏雨始终在把他与自己的父亲相比。夏雨处处依赖他。有时,她也出现了一些担心,母亲会不会接受他?但忧虑很快被两人快速的感情进程冲淡了。反正,他要娶的是自己,自己绝不会像母亲对父亲那样,自己一定会好好待他的。夏雨希望自己的爱情不要像父母的一样。可是,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

二、评估与分析

1、问题:

与男友分手,体验到被抛弃。

2、症状:

(1)没有表现出自杀与杀人的行为。

(2)焦虑伴抑郁倾向:心情不好就吃东西可能是她处理焦虑的方法,潜意识原因可能是出于对于爱的需要。根据精神分析理论,口唇满足是发展最初阶段口欲期力比多能量的体验点,提示来访者被激活的问题可能0-1.5岁左右的心理发展阶段,处于前俄狄浦斯期。梅兰妮.克莱因认为婴儿的客体关系发展的第二个状态是抑郁心位(depressiveposition),会产生抑郁性焦虑(depressiveanxiety),因为这时婴儿需要关心这个爱过和需要过的客体,体验到对于先前朝向爱的客体的攻击性的罪恶感,产生矛盾的情感与压抑的焦虑。

(3)关系模式:与男友相处中的过分依赖、讨好行为,甚至为讨好男友而怀孕流产。提示来访者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可能是讨好母亲为主。这与她后文所说的幼年经历中母亲对她惯用指责的沟通模式有相吻合之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以将母亲内化,当母亲不在眼前时,可以保持一种稳定的内在母亲的视觉表象。这样的稳定的内在母亲的视觉表象的发展,使得儿童可以独立于主要抚养者之外活动。但是如果内化的客体关系是不健康的关系模式,就不能体验、承受人际间的分离,来访者便不能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包括与男友的健康关系,而是一种依赖、讨好的关系。

(4)内部客体关系

根据温尼科特(D.W.Winnicott)的理论,来访者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足够好的母亲(goog-enoughmother),产生了虚假的自体(falseself)。足够好的母亲会提供容纳(holding)、爱抚(handling)、客体呈现(objectpresenting)的成长环境,使得婴儿能够整合、人格化、建立健康的内部客体关系。而来访者的母亲是个对谁都不满意的母亲(妈妈表现出她自己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不能提供足够好的妈妈的功能,来访者的自体在婴儿期无法内化一些正常的心理功能。来访者内心有费尔贝恩(W.R.D.Faibairn)说所的两种形式的坏的客体(badobject)。一种是令人兴奋的客体(excitingobject),对他人、对男友产生过于理想化的期望,过分的期望会经常导致落空,引起沮丧、空虚,心理上一直有感到饥渴但从未被满足的那一部分;另一种坏的客体是拒绝性的客体(rejectingobject),来源于对母亲指责的体验。感到母亲的指责的敌意,感到自己是不被人爱,不受欢迎,引起愤怒,同时渴望拥有接纳感,害怕自己是不被人爱、不受欢迎的。这种潜意识的模式一直带到成年。假自体就会不断运用讨好、依赖等不健康的方式与男友等建立亲密关系,不可避免地导致很多问题,产生痛苦。

(5)愤怒:来访者一怒之下推男友的力量之大,提示她有愤怒。

来访者希望被爱、被保护,并成为他人生命中的重要部分。在童年时代通过满足他人的愿望来获得爱和安全感。为了寻求他人的认可,来访者调整自己的感情去适合他人,以确保自己更受欢迎。甚至放弃自己的需要,压抑自己真实的声音,以希望换取他人的爱。但是,这个过程中,来访者自体受到伤害,又会产生一种失去自己的失落感。尤其经过竭尽全力的讨好仍然不能奏效,仍然不能成为自己可依赖的一部分时,经常会歇斯底里地突然发怒。

3、人格特征

尽管最早问题根源可能来自于口欲期,也有冲动性、不可控制的愤怒,但是来访者没有达到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程度。愤怒出现频率非常低,只在她觉得忍无可忍之下,才偶尔表现愤怒。

更多的是依赖性人格的特征。表现为:将自己的需要附属于所依赖的人,过分服从男友(他人)的意志;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可怜巴巴;对男友有婴儿式要求,过分依赖男友,把男友作为自体客体(selfobject),要求为自己生活的重要方面承担责任,导致男友难以承受而逃跑;恐惧被抛弃;应对逆境时要求咨询师教她怎么办,把责任推给别人。

三、咨询过程

根据上述分析,心理咨询的思路是调整来访者内心的客体关系,尤其是与重要他人客体关系中的情感色彩。

1.处理与前男友的关系

团体治疗时咨询师请夏雨坐到前面,面对咨询师。咨询师请她看着自己的眼睛。

“看着我的眼睛。”“放松,呼吸。看着我。”

在对视之后夏雨情绪开始波动,

“发生了什么?”咨询师问。

夏雨哽咽,开始述说。

“只用一句话说出你想解决的问题。”

“我很生气,我对他那么好!”

“你生谁的气?”

“我以前的男友。他怎么可以这样对我!”

“是的!”“你能在大家中挑选一位代表你的男友吗?”

夏雨慢慢地扫视大家,找出一位男生。咨询师请该男生站到圈子的东边,夏雨站在西边,两人面对面站着。

咨询师首先指导夏雨对着男友的代表说出心中的不满情绪,过程中配合跺脚、拍打替代物等肢体语言,以增加躯体表达。夏雨放声大哭、撕心裂肺,其他组员也纷纷流泪。

期间,咨询师全神贯注聚焦于夏雨的变化,不时给以调整。慢慢,夏雨平静下来。

“(做得)好的!”咨询师对夏雨温言。

“你有什么感受?”咨询师走过去问男友的代表。

“很难受!感到内疚!”

“告诉她,我伤害了你!”咨询师手指夏雨。

“我伤害了你!”“男友”神情忧伤,温和地说。

“对不起!”

“现在你看他有什么感觉?”咨询师问夏雨,“还那么可恨?”。

“好像没有那么可恨了!”

“你多大了?”咨询师问突然夏雨。

“21。”夏雨疑惑地看着咨询师。

“21岁的大人了,不是小孩了。是吗?”

“是的。”夏雨回答,语气有一丝变化。

“象一个21岁的大人一样看着他。”咨询师手指“男友”。“21岁的大人看人是什么样的神情的,做给我们看看?”

夏雨神情比较安定地看着“男友”,不像刚才那么紧张了。

“现在你对他说话。”咨询师站在夏雨旁边,手指着“男友”。“有什么要说的?”

夏雨看着“男友”,无语。

咨询师等待了一会,问:“有很多话要说,说不出来。是吗?”

点头。

“那好,试试这几句话对不对。如果对就照说,如果不对,就不要说。好吗?”

“好的。”

“你离开了我!”

“你伤害了我!”

“我很伤心!”

“也很生气!”

┉┉

“我很想你回来!”

“但是你已经走了,我知道不可能回来了。”

“不过你还是我的同学。”

┉┉

“你曾经爱过我。”

“你曾经让我体会到爱。”

“谢谢你!”

“祝福你!”

经过近半个小时的体验,夏雨终于能够平静地对着“男友”,说出了谢谢“男友”的话。

结束之前,夏雨要求拥抱了“男友”一下。

角色归还,结束。

2.调整与父母的关系

夏雨第二次参加团体治疗。

咨询师请夏雨挑选团体成员代表夏雨的养父、妈妈、亲生父亲。养父与妈妈在夏雨背后西方站在一起,面朝东方;夏雨站在中间;亲生父亲站在夏雨背后的东方,面朝西方。

然后咨询师引导夏雨转向一直站着看着她的母亲、养父。

接下去,咨询师用相似的方式引导其对母亲述说诸如:妈妈,我感受不到你的爱...等等。

(具体过程略)

夏雨很激动,又大哭(下面的人也是早就落泪一片,现场事先就给每人准备了一大坨面纸)

...

和母亲拥抱、和解。对养父的愤怒:怒其不争,不能照顾好自己,弟弟和母亲。

咨询师引导其表达愤怒...

情绪很激动...

夏雨大哭、怒斥、跺脚、撕毁道具(事先准备好的)...

在现场的同学受其感染,不少落泪。

待到渐平缓。

咨询师问她现在对着养父,看养父有什么感觉?

夏雨觉得养父其实也挺可怜。

对养父是否有爱。

回答是。(具体过程略)

转向亲生父亲:

见到亲生父亲代表,刚在养父那边稍显平缓的感情就再度崩溃。再度大哭,质问:爸爸,为什么我那么小你就不要我?!

引导其对亲生父亲进行情感表达,“父亲”对其作出回应,坚定肯定的告诉“爸爸很爱你”。

父女相互拥抱...

咨询师让父亲和母亲站在夏雨面前,让夏雨将亲生父母的映像如底片般存入心底。

并告诉自己,自己还是孩子,父母之事无力承担,要照顾好自己。

父母对夏雨的拥抱,然后养父也上前拥抱,响起事先准备好的轻音乐,场面温馨。

夏雨表示,她感受到爱,不仅来自父母和养父,也来自周遭环境的支持。并且认为自己更幸运,因为比常人更多了份爱。

咨询师:“好,现在你对你的大学生活有什么打算?”

夏雨:┉┉

“包括学习上,生活上,以你现在的心情,有什么打算吗?”

夏雨说,要成为一个设计师,要交新的男友等(具体略)。

角色归还仪式,结束。

四、讨论

精神分析治疗的核心是无意识的释放与调整。客体关系疗法非常强调无意识自体-客体关系的修正,当无意识被有意识吸收以后,可以为个体释放出创造性的潜力。当这一切发生时,个案当事人可以找回自我,恢复自尊,重新整合生命的意义。

改良客体关系治疗的创造性过程使得人们可以表达模糊的感受和内在冲突,释放无意识消除心理的压抑或阻碍。

效果的评估主要也是基于上述工作做到什么程度。但是由于又很多治愈因素无法量化,所以较难于从医学角度进行评估。

本案例的效果可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

1、情感状态改善。

原先非常焦虑与愤怒,当然也有其紧随的另一面-抑郁悲伤;治疗之后愤怒得到释放,导致容易愤怒焦虑的内部自体-客体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修正。

2、自尊得到改善。

自尊也称为健康的自恋,与情感状态密切相连。该女孩的自尊不牢固(源于内部坏的客体关系,见诊断部分),与男友分手所体验到的被抛弃感,伤害了她的自尊,她自己无法修复丧失的自尊,表现出焦虑,所以也会感到痛苦无助。对于男友的的落空,导致极度的失望。因为这种婴儿式的期望、依赖是她无意识的惯常模式,觉得理所应当,所以一旦落空就会产生愤怒。所以丧失自尊时,人们更多的不是去感受痛苦,而是产生将自己或他人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冲动。此个案中,愤怒与焦虑情绪的下降,提示女孩的自尊得到改善。

当自我感觉良好时,自尊也良好;当有一些事情发生令你瞧不起自己时,即处于低自尊状态。治疗后女孩感受到爱,并打算做设计师,尤其准备交新的男友,提示体验得到改善,承认自己有资格获得爱情,因失恋而受到伤害的自尊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

需要说明的是,对自尊的理解,专业心理学与流行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南希(NacyMcWilliams)认为,肤浅的情感支持,如通过微不足道的成绩而奖励和表扬人们,并不能使人产生自尊,反而让人觉得有点自欺欺人。要么会产生纯属荒唐感,要么为自己受到平庸嘉奖而暗自惭愧。仅仅通过赞扬来“支持”人们的自尊,并不能产生和维持真正的自尊,只能孕育幻想。自尊增强的原因之一是,不是咨询师给予廉价的积极肯定,而是个案当事人表露压抑的、感到邪恶及可耻的情感,而咨询师并不回避那些令人厌恶的自我部分,接受它,不需要把它最少化或文过饰非。

3、病态信念的转变

精神分析技术也还是很重视体验的认知纬度,其实很重视认知改变。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潜意识水平还存在一种“原始的思维过程”,最初用来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这种“原始的思维过程”不同程度残留在成人思维过程中,形成病态信念,以自己不知道的方式或多或少地控制我们的行为。改良后的客体关系治疗不仅重视个体的潜意识信念,同时还很重视家庭现象中的潜意识病态信念。该女孩在咨询师的控制下发生了退行,激活产生病态信念的场景,一定程度上(在治疗的当下)改变了她的“原始的思维过程”-病态信念。包括:“在我那么小爸爸就不要我,说明我没价值!”,“男友离开我,就象爸爸抛弃我一样证明我没价值!”“任何时候对待生活要认真执着!”等等。

4、需要说明的是,个案当事人内部客体关系的偏离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正,但是还没有完全治愈,以后遇到类似情景可能会反复。根据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理论,该女孩的古老自体中的全能理想化客体还没有完全整合到自我之中,可能会继续寻找一个全能的人物恋爱阶段最大可能性是投射到男友身上,对心目中男友理想化的期望,可能导致再次受挫。内部客体关系的修复是个长期的过程。女孩理想化移情被激活之后,咨询师提供一个现实的自我,帮助女孩忍受愿望的延迟满足、忍受由此而来的焦虑,慢慢地把咨询师的品质“转换性内化”进去,理想化客体才能被完全整合到自我的整体之中,内部客体关系才算真正修复。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由于资源限制无法达到理想化的进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咨询能够适应一般的学习生活,就可以结束咨询。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