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现代视角解读

文章 2019-07-11 04:02:32 1个回答   ()人看过

金刚经》的感应一直被人们广为传播,就连史书中也有记载。下面是金刚经现代视角解读,随小编来看一下吧。

1、佛法无定式。

经文说“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这段经文向人们揭示,佛法真理的表现形式是不定式的。意思是说佛法不能像世间法一样用定量、定性、数学模型、物理模型等方法来进行说明。因为佛家思想认为,佛法的目标指向是人类全体,佛家之所以强调佛法“有差别”是因为人类的思维个性存在差异,所以佛家只能根据人类个性的特点将佛法设置为不定式。换句话说就是佛法的“有差别”形式是为了适应众多个体人修学佛法,从而使每一个修学者都可以从中获得修成佛果的机会。

在这一前提下佛家又认为修学佛法即容易又不容易。所谓容易是说,修取佛果不需要更多条件,只需有一个真诚的愿望和向善的行为。并且佛法是因人而宜,不识字可以不诵佛经,没有机会条件也可以不贡香礼佛。据佛典故事传说有位农家妇女一生只诵阿弥陀佛四个字,最终也修成了正果。所谓不容易是说,佛法的无定式形式有悖于人类思维习惯,使人难以得到条规化的行为依据。譬如面对茫茫经海,修学者根据那些内容去把握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如何做才算得上符合佛法。如何于茫茫经海之中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经文章节,是所有经文都适合每一个人,还是某一篇或某一句适合某个人?诸如此类的疑问会无穷无尽。

有一种观点认为,修学佛法是一个系统工程,完成这一工程需要时间和佛性积累两个要素。在时间维度方面,修学佛法可能需要一生一世、或几生几世、或更长的岁月;佛性积累是指需要人通过对待每一件事情的过程来不断提高和巩固佛性。这种所谓佛性积累的本质是人的意识活动所形成的一种心性的积淀。虽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差异很大,但是也有一些共性的做法可以借鉴,主要是建立五种境界。分别为:1、奉献境界。这种奉献不仅仅是指物质方面,也包扩精神方面。譬如将名誉让给他人,而自己心甘情愿被埋没,逐步达到以奉献为收获的境界;2、容忍境界。主要指容忍来自各个方面的侵害,无论对方是故意还是非故意。逐步达到以容忍一切和以他人的幸福为乐的境界(此处所说的容忍是指被侵害后原谅他人的动机,而并非是说主动寻找被侵害或不懂得规避侵害。);3、谦虚境界。主要指虚心听取、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声音,认真对待,逐步达到耳顺一切、心领所有的境界;4、无戒境界。主要指消除一切戒心,放弃狭隘的防范意识,逐步达到开放胸怀、容纳一切的境界。5、无差别境界。视帮助一切众生为己任,不分高、低、贵、贱,逐步达到自然而为的境界。

这种观点认为,修炼以上五个方面是现代人修学佛法的基本路径。如果能够做到长期坚持,就会出现阶段性的升越感。就是说在思想境界提高的过程中,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心理上出现一次境界升越感,具体表现就是会使人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喜悦感。佛家认为这种喜悦感的产生是修学者精进的阶段性标志,当最终连喜悦感也淡化遗尽时,佛性积累的工作也就基本完成了。

关于如何在茫茫经海中寻找适合自己修学内容的问题,佛家认为这一问题非常容易解决,其方法和标志就是“喜欢”。意思是说修学者可以采取任意方法接触佛家思想,或浏览佛家经文、刊物,或聆听大师讲座、或看影碟、或与人交流……,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佛学内容就是适合自己修学的内容,佛家称之为佛缘。佛家认为,佛陀如来已经为众生设置了无数修学佛法的方便法门,只要某人产生了修学佛法的愿望,这个人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非常方便的遇到自己所需要的佛学思想内容。这种“非常方便”绝不是偶然遇到的结果,而是佛缘意义上必然得到的体现。

也正是由于这种针对无数修学者且个性差异极大的“非常方便”的法门无穷无尽,所以佛陀如来就只能将佛法以不定式的形式展现给人类,这也就是“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的根本原因。

2、修学佛法须破除习惯性逻辑思维方式。

佛家认为,修学佛法的最大障碍是心障。所谓心障是指人类的逻辑思维方式。这里所说的心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的性,二是程式化。就人类的习惯而言,在一般情况下,凡做事之前都要先进行目的和方法判断,然后再进行行为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或根据以往经验或借鉴他人做法,在进行利弊权衡之后方得出结论: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在修学佛法时人们往往也习惯延用这种逻辑思维方式,譬如将修学佛法的目的、意义、方法加以理论化、逻辑化、程式化。逻辑思维是人类惯用的思维方式。佛家思想认为,就整个宇宙世界而言,人类所使用的这种思维方式尚属于一种非常幼稚的方式。(包括笔者现在使用的说明方式也是以逻辑方式进行的)。人类之所以使用这种思维方式,是由于人类尚未发现事物运动、变化的其它规律,因此无法提炼和形成其它思维方式。

初修佛法的人一般习惯于使用逻辑方法,这是正常的、必然的。摆脱这种方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譬如所有人都不愿意为他人舍出个人生命,但是,当思想境界达到一定高度时,有的人就可以做到。在修学佛法过程中,尤其是在初期,如果想做到脱离逻辑方法以及摆脱目的性,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不符合人的行为规律。譬如:如果人不设定目的就不可能有行为动力,所以对一般人而言,修学佛法都是从有目的起步的。当佛法修养达到一定程度时,修学人会发现修学目的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利益性目的,二是非利益性目的。随着修学境界的提高,人们会逐步摆脱利益性目的的困扰,从而沿着非利益性方向修学下去。

这里所说的“非利益性目的”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它是一种境界感受。譬如,为了成佛而去修学佛法也属于“有利益性目的”。而在做人、做事、修学的过程中只去积极做,不去想结果则属于“非利益性目的”。

3、关于“非法非非法”的词语含义及词语关系。

经文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关于“非法非非法”这一词语的含义问题,佛学界对此存在多种理解,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非法非非法”一词中的“非法”是指佛法存在的形式,意思是说佛法的存在形式也表现出了非绝对性的一面。因为佛法的产生是由于人类的产生之后佛陀要度化人类,所以产生了佛法,当人类消失之后,佛法随即消失,这就是说佛法同其它法一样也是阶段性事物(佛家称之为有生灭)。按照佛学原理,凡是阶段性(有生灭)的事物,该事物的存在就不是本质性的存在,因为佛法是阶段性事物,所以从佛法的本质上说就不能说它是佛法。经文是从这个角度上讲佛法也是“非法”。

对于“非法非非法”的理解该观点认为,根据佛学理论规律,无论是“法”还是“非法”以及“非非法”,他们的本性都是相同的,它们之间的差别只是在形式上有所体现,而他们在实质上均表现为阶段性,所以说从本质上讲,“佛法”既是“非法”,“非法”也是“非非法”,“非非法”又是“佛法”。修学佛家思想应当重点关注佛家的这个基本理念。

关于“非非法”的含义问题该观点还认为,在认识到事物本质的前提下,又不应当忽略事物的形式体现,譬如“非非法”是指佛法内容的特殊性。虽然从形式上看然佛法也是非法,但是从佛法的内容上看,佛法又具有很本区别于其它法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就在于佛法是揭示其它法本质的一种特定事物。如果从佛法是真理说明者的角度来看这个特定的“非法”,那么这个“非法”所具有的能够说明其它一切“非法”本质的内容就具有绝对性意义,这个内容的绝对性是其它“非法”所不能与之相比的。也就是说佛法内容的绝对真理性决定了这个法不能被绝对的定性为“非法”,所以经文又将其称为“非非法”。关于“非法非非法”的含义问题该观点还认为,“非法非非法”的核心意思是说不要教条的将佛法等同于其它法,如果从形式方面看待佛法它就是“非法”,譬如佛法会随着人类的生灭而生灭;如果正确的理解佛法它就是“非非法”,譬如唯有佛法具有揭示真理的特定属性。所以不能教条的来认识和理解佛法。

4、关于对“无为法”含义的理解。

据佛家传载,“无为法”是梵文Asamskrta的意译,简称“无为”,与“有为法”相对。是指不依因缘和合而成的不生不灭、无来无去、非彼非此的绝对性。原本是涅盘的异名。大乘佛教,尤其是中国佛教均以无为法为诸法的本体,“无为”与“法性”、“真如”等为同一含义。“无为”思想以“法相唯识宗”为代表。该宗以修持境界立论,无为法为 六种:

(1)、虚空无为。指真如为显现空无的真理,真空寂灭,远离各种障碍,犹如虚空。

(2)、择灭无为。指凭借无漏 智慧的简择力,断灭一切烦恼而证得真如。

(3)、非择灭无为,简称“非择灭”。指真如本性清净,不因人的智慧择力达到寂灭后才显现出来。

(4)、不动无为。指禅定进入色界第四静虑时,不为苦乐所动的精神境界。

(5)、想受灭 无为,又称“灭尽定无为”。指禅定进入无色定的无所有 处境界,一切染污心想及苦乐二受俱灭。

(6)、真如无为。 即佛教所讲的真理、绝对、本体。法相唯识宗突出真如无为,认为前五种无为都是“真如无为”的不同显现,这在佛教哲学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经文中所说的无为法是指根义的无为法,即:不依因缘和合而成的不生不灭、无来无去、非彼非此的绝对性。佛家认为在空性中存在无为法,并且这种无为法是有差别的。所以经文说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拓展阅读:神奇《金刚经》

《太平广记》上曾记载隋朝时一起极度神奇的事情: 四川益州新繁县西四十里有个王李村,村中有位姓苟的书生,擅长王羲之的书法而从不显露,因此无人知他有这个本事。他曾在村东头野外的空间四面凌空虚写《金刚经》,几天就写完了。他说,这是写给天上的神仙来念的。当初人都不知道这件事。后来正赶上雷雨天,放牛的小孩在写着经书的地方站着,却不沾湿衣服,脚下也是干爽的,可能有一丈方圆,等到黑天,村人感到奇怪。之后每当下雨,小孩常常聚集在那里,衣服不湿。

唐高祖武德年间,有一个外地来的和尚告诉村里人说:“这个地方空中有《金刚经》,诸天神在上面设宝盖覆盖着它。不可以轻易冒犯。”从此就在这地方周围设置栏杆。来阻止人畜的践踏。每当到了斋戒日,村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设供祭佛,能常常听到天空中有音乐声。声音震动苍天,响而震耳。

另外在《法苑珠林》记载:在唐朝时,有个叫陈国宝的,他的夫人是芮公宽的姐姐,虔奉佛法,平日持诵《金刚经》。有一次,她正在诵经,仅剩一两页,即将诵毕,忽然觉得头痛起来,无法继续念诵,到了晚上痛得更厉害。她惟恐因此死去而不能将经诵完,遂命婢女去拿烛火,但是火种已灭,婢女空手而回,夫人见状,叹息不已。这时,全家人忽然看到厨房中有烛光自动移动,并没有人拿着,烛光非常神奇地离地三尺渐渐穿过厅堂,直入夫人卧室,宛如白昼一般。当然这绝对不是魔术!夫人十分惊喜,赶快取经诵毕。一会儿,家人取得火种,烛光即灭,夫人的病也痊愈了,从此每天虔诵五卷。芮公临终时,夫人前往省视,芮公说:“五姐以念经功德当得长寿,并可受生善道。”后来夫人活到八十多岁,无病而终。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