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真空与妙有人生真谛
《金刚经》的用意就是破除我们做事情时的那种认识、观念,让我们转变过来。这样才是真正的“布施”。
「金刚经」是禅宗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熟读「金刚经」的人都知道,「金刚经」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环绕在「破我执、灭我相」上,强调的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既然是「破执」,当然是破「执有」,也破「执空」。执有是虚妄;执空 是断灭空。
为破执有,「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 非相,即见如来。」
但又怕大家因此而执空,所以又说:「善男子,善女 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也就是菩萨 「应无所住」,可是也要「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住」于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至高无上 ??正知正 见正觉的意思。唯有「至高无上 ??正知正见正觉」的心,我们才能不执有、 不执空,才能了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道理。
「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无实」就是「真空」,「无虚」就是 「妙有」,知道了「真空妙有」的真谛,才能洞澈「此法无实无虚」的真 义。
最近证严上人一再强调:「人生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以此说明「 真空妙有」,诠释「此法无实无虚」,再恰当不过了。 任何一个人,对自己确实没有「所有权」,因为「人生无常」,生死之事 ,自己很难作主,即使尊贵如帝王,也不能永保平安无事,永保长生不老 。有是因缘聚,灭是因缘散,缘起缘灭,自己又何曾有,何曾无呢?了解 这个道理,了解「人生没有所有权」的道理,就是了悟「真空」;了悟「 真空」,才不会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着相,人生必然轻安 自在。 虽然「人没有所有权」,但「人都有使用权」,体验「人有使用权」的精 义,才能知晓「妙有」的妙理。 「空」是「真」的;「有」是「妙」的。「有」如果不能发挥「妙」用, 与无何异?人生如果不能发挥人生的「妙」用,那就如同行尸走肉,那里 是「有」的人生。「人生难得今已得」,这短暂而难得的人生,我们难以 永远「拥有」它,但我们可以作主「使用」它,而且必须适当而妥切的使 用它,人生才能发挥「妙用」 ,这样的「有」,才是「妙」的。像「植物 人」无法发挥人的「使用权」,这就大大不妙了,这就不成为人了,所以 才叫「植物」人。 其实,体悟「真空」,了解「人没有所有权」的道理,才会不着我相、人 相、众生相、寿者相,才能具有「无私无我」的出世精神。而体悟「妙有 」,了解「人只有使用权」的道理,才会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才能以「勇猛精进」的态度从事入世的工作。以出世的精神,从事入世的 工作,就是慈济人的文化,这就是「真空妙有」的真谛;用心体会证严上 人的妙喻,对力行菩萨道或许会更有帮助吧!
拓展阅读:《金刚经》无我度生
佛教中讲发菩提心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奉献人生”的意思就是要度众生,这是用现代语言表达的。《金刚经》里说度众生要做到无我度生。“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就是说众生的种类有很多,有胎生的,我们就是胎生的;有卵生的,鸡就是卵生的;有化生的;有有色的,像我们有形体存在的是有色;还有无色的;还有一种有想,有思想的存在。十法界中,除佛界外,其他九界都要度化。要度所有的众生,这是发大心。怎么度?在寺院门口经常有很多讨钱的人,我们给他钱,这样并不究竟,我们度众生并不是说给他饭吃,给他钱用,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告诉他们道理,使他们能够产生一种向善的心,这才是真正的办法。《金刚经》里讲:“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大家都知道,涅槃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我们要使他们明白佛法的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理,这是我们度众生的最主要目的。《金刚经》中又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所以说《金刚经》很徽妙,它劝你去做善行善,它劝你要产生般若智慧。要真正地度众生,要无众生可度才是真正的度众生。这是因为我们凡陵在观念上产生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种种相都使我们产生执著。“我”是能度众生的人,“你”是所度化的对象,这种种都产生一种相,产生一种执著。就像我们平常在人际关系里面,我们讲,这是我的朋友,那不是我的朋友。为什么?这是因为你我之间产生一种差别。就是因为有这种差别,使我们的心量不能广大。你布施有相,布施有一个“我”存在,那么你布施的功德就大不起来。同样,度生有一个我存在,你度生的慈悲心就发不起来了。
为什么说我们发的是玻璃心而不是慈悲心?玻璃杯不是瓷杯,玻璃杯很容易打碎。有时我们发心发得很大,但发的不是恒心而是行心,我们的心一下子发起来,一碰到境界就不行了,就说算了吧。这一个算了吧,就倒退十万八千里了。就是因为有个“我”存在,他跟我是冤家仇人,要对他好太困难了。佛陀在经典中经常劝导我们,要以德报怨,不要以怨报怨。为什么?怨怨相报无了时。你跟他有意见,然后他跟你有意见,这意见永远也没有了结的时候。大家在学校里面,同学和同学间产生一点小矛盾,如果两个人中没有一个先去认错的话,那么两个人的关系一直都弄不好。两个人见面,远远地躲开了,没有勇气会面,说一声 “你好啊”。这句话平常很容易出口,但是在这时候,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发不出来了。这都是因为“我”的存在。度众生要做到无我度生。度众生要远离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佛说度众生,一要发广大心,要度尽所有众生;二要发无对待心,对事物容易产生对待心,有我有你有他,这就是对待,如果说无你、无他, 这就是发无对待心;第三个要发最上乘心,就是你明白的道理是最究竟的,不是枝末小节;第四是无颠倒心。有一个营员学佛很早,他的同事告诉他一些很颠倒的道理,其实就是一些离佛法较远的道理,听起来很相似。有些东西自己没有明白,就是不确切的,我们不能告诉别人这些道理。禅宗里有一个公案,有人问惟宽法师: “道在何处?”答曰:“只在目前。”“我何不见?”“汝有我故,所以不见!”我怎么看不到?因为你有一个“我”存在。他又说:“既有一个我存在,和尚你见到没有?”和尚就说:“有你有我,那怎么还能见得到?”他又问:“没有一个你,没有一个我,见得到见不到?”和尚答:“没有一个你,没有一个我,谁去见到?”这就是关于我跟无我的道理。平常我们总是认为,既然没有一个“我”,那么这个我有用没用呢?我叫圣凯,我还有其他名字,叫圣凯是我,叫其他名字是不是我呢?身体是属于我的,手也是我的,脚也是我的,眼睛也是我的。但是“我”在哪里?请大家找一找。坐禅就是参究“我”在哪里、念佛是谁。脚很痛,是不是我在痛?就这样一直参究下去。佛教讲的无我,是在指出我们认识上的一种错误。我们平常总是认为,我们的身体乃至这个外在世界都有一个自在的、可以主宰的东西。“我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家白我一眼,我很生气,因为“我”被侵犯了。我们平常的种观念使我们产生了很多颠倒烦恼。
佛教讲的无我,指示我们一种真正的存在,一种境界的转变,它劝我们在对待上、在人我上摆脱种种束缚,使我们安住在无人我无对待上面。这是佛教说无我的真谛。就是因为这样,我们众生才可能超越自己,如果不能打破我的界限,就永远不能超越自己。你有一个我存在,你的朋友关系可能相处得不好。朋友侵犯了你的利益, 你很不高兴,就因为“我”的界限没有打掉。佛教讲的度众生,是心佛众生原无差别。一切众生,是我们心中的众生;一切诸佛,是心中的诸佛;一切万事万物,都在我们心中。
功课本里有句话,“自性众生誓愿度”。这是真正度众生的道理。因为众生是自性中的众生,是我们心中的众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才能符合般若空性的道理。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