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初中生心理疏导论文

文章 2019-07-11 03:24:21 1个回答   ()人看过

单亲学生的教育问题,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要了解单亲孩子的类型,分析其心理问题,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疏导教育,用真爱打动他们,帮助那些家庭不健全的学生建构健全的人格,让他们能健康成长。单亲学生的教育问题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问题,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等多方面进行合作。班主任要有爱心,更要细心,在尊重平等的前提下给予关爱,不要让学生有被施舍爱的感觉。

当今社会单亲家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随之产生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也是摆在心理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初中生正刚刚进入青春期,本来思想就不稳定,家庭的变故对其影响更大,单亲初中生的教育问题就更严重了。笔者多年与单亲的学生相处,不断研究其心理问题,探讨解决办法,有了一定体会,现将其总结出来与大家共享。

一、单亲学生的概念

广义上单亲学生包括父母离异孩子跟其一方;父母一方去世的;还包括父母一方在外地与一方留守的。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即父母都在,可一方跟本不管孩子的,可能经常应酬,酗酒,孩子缺失一方的关爱,这样的学生也应算单亲学生。

二、单亲学生的类型及心理分析

单亲学生缺失一方的关爱和管理教育,往往会有强迫、焦虑、狂躁、恐惧、自卑、自责、自闭、抑郁、偏执、敏感、妒忌等心理问题,他们缺少安全感和幸福感。根据这些心理问题,单亲学生表现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1.自卑型。这样的学生往往是离异家庭的特别多。当父母离异时,孩子会觉得自己与其他学生不一样,有遗弃感。在人前不敢提父母,不敢正视别人,做事没有信心。

2.自闭抑郁型。这样的学生在父母一方去世的家庭中较多。原本健全幸福的家庭,突然发生变故,亲历亲人的去世会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过度痛苦导致不爱说话,久而久之变得自闭抑郁。

3.暴躁型。这样的孩子多因父母离异,父母觉得亏欠孩子便溺爱孩子、放纵孩子造成的。他们特别焦虑,爱发脾气,喜欢用摔东西发泄心中的不满。

4.自责型。这样的孩子他们觉得父母离开他是因为他表现不够好,特别是一方总在孩子面前抱怨另一方。

5.表现型。这类孩子特别爱表现自己,以自我为中心,想得到大家的关注,别人对他稍有忽视就会闹情绪。而这种心理状态导致行为的两个极端化存在:一是正面效应,积极参加活动,希望得到认可与表扬,从而得到父母及他人的关注与认同;二是反面冲突,通过一些消极行为博得关注,以获得存在感,满足内心的自我需要。

6.放纵型。他们认为自己是被抛弃的孩子,索性就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了。打仗、斗殴、吸烟,与社会小混混搅在一起,花钱挥霍,撒谎成习惯,用嘈杂的生活氛围掩盖内心的精神层次的缺失。

三、单亲学生的心理疏导方法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将人的心灵分为三个自我意识的层次,即: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都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和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也就是无意识。一些单亲学生的种种反应往往都是潜意识行为。对于一个个体来说,有意识层面和无意识层面之间有可能发生交换,那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引导到意识行为上来。教师应多关注这一群体,细心观察,给予关爱。要为班级单亲学生建立档案,分出各种类型,随时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具体做法是:

1.移情训练法。开展移情训练,增强道德敏感性。移情训练可从情绪追忆、情感换位、作品深化、作品评析、想象情境等方面,让单亲孩子建构正确的道德观念,获得明辨是非的能力,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班里曾有一个单亲孩子,他很逆反,处处都和老师对立,不写作业、上课说话。班主任上课还好一些,科任老师简直没法上课。一次班会上演小品,让他扮演老师这一角色,开始他不同意。老师说谁有胆量尝试演好与自身完全不同的角色?这对于爱热闹、好表现的他怎能错过。

在故事情节中,有一个非常聪明又极尽调皮的学生,百般刁难老师,老师怎样改变他?这样角色一换,他便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气老师了。移情换位法还可以迁移到生活中:与父母换位,与弱者换位,或者假设自己是作品中的某人,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在训练中及时给予评价鼓励,这对那些暴躁型的单亲学生效果更好。通过反复训练,学生亲和社会的行为会有显著增加,侵犯行为显著减少。

2.情绪调控法。情绪心理学家认为,情绪作为脑内的一个检测系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人处在消极情绪状态时,容易失望、悲观,放弃自己的愿望,或者产生攻击性行为。情绪除自身调节外还有人际调节,单亲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往往是情绪自我调节不好,需要教师帮助人际调节,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第一,教师在讲道理时要注意运用具体的实例,以生动、带有情绪色彩的言语表述,使学生在领会道德要求的同时,产生情绪体验。第二,人的情绪是通过对刺激因素、认知因素和生理因素三方面信息的整合而产生的。故在道德教育中,提供有关的背景信息,帮助学生对道德情境、人物和事件做出解释和评价,可以影响其道德情绪体验。第三,重视教师的情绪感化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源泉。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行为批评的同时,需要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在学习上给予切实的帮助,对他所表现出的微小进步感到由衷的喜悦。当学生认识到老师的善良愿望后,就会产生温暖、感激和信任等积极的情感体验。

3.伙伴影响法。根据单亲学生的不同特点,安排适合引导他、影响他的伙伴,会有显著的效果。单亲学生中,暴躁型、放纵型的会有一些伙伴,但往往都是一些会产生消极影响的。教师需要使他们脱离原有的交往圈,为他们安排一些能正面引导的伙伴,同龄人之间沟通会容易些。教师一定要时时提醒引导者做好正面工作,不要受其影响。那些不善言语,不善与人交往的单亲学生,需要教师安排一些有共同志趣的学生,结成伙伴,他们会有共同语言,有效的沟通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进而引发向上的情绪反应。

4.活动导引法。对于自卑型的单亲学生可以鼓励其积极参加活动,发挥特长找回自信。班里有个父母离异的学生,事事小心翼翼又自卑胆怯,不敢和同学交往。老师通过他的小学同学了解到他唱歌非常好听,于是就从这方面打开他的心扉。在一节音乐课后,老师故意说:这节课有几个学生没有好好唱啊,我要他们单独唱这首歌。叫了两名同学后,老师叫起这个单亲学生。他开始不唱,老师给了他一个肯定的眼神,他顿了顿唱了起来,字正腔圆,声音洪亮。老师使劲地为他鼓掌,连声说:“唱得太好了!太好了!我就愁这文艺委员一职没人能胜任呢,原来人才在这里呀,就你了。”同学们都鼓起掌来。从那以后,他课前领歌,还参加了校园歌手大奖赛,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为班级增了光。同学们都很佩服他,从此他信心大增,说话声音大了,和同学们交往也很自然了。

不管哪一种方法,都需要教师发自内心的关爱,用真爱打动他们。单亲学生缺少的不是物质的东西,而是精神上的关爱。这就需要班主任要有爱心,更要细心,在尊重平等的前提下给予关爱,而不能让学生有一种被施舍爱的感觉。可以通过作文评语,写纸条等形式与之交流;可以记住他们的生日,及时送去祝福;还可以通过拍拍肩膀,摸摸脑袋等细微的动作表达关爱。关爱既要发自内心,又要自然,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学生才愿意向你敞开心扉。

单亲学生的教育问题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问题,它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等多方面进行合作。否则,班主任一人的努力刚刚有些效果,学生又会在其他不良因素的打击下变回原形。单亲的孩子就像不良环境下的幼苗,也渴望长成参天大树,多给予他们一些阳光雨露,走进他们的内心,引领他们健康成长,他们一定会还你一片充满生机的绿荫。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