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常识与教学设计

文章 2019-07-11 01:49:00 1个回答   ()人看过

篇一:清明节有什么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多彩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挂纸

“挂纸”在台湾的习俗中称为“压墓纸”。挂纸时,先要将生长在祖先坟墓上的野草,用锄头或镰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表示这个坟是有后嗣的,否则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无主的孤坟,而受到破坏。墓纸分为白色、红色、黄色的古仔纸以及五色纸(红黄蓝白黑)两类,现在则多用五色纸,其用意是盖厝瓦或表示子孙已祭拜过。至于传统的客家人挂纸时比较慎重,

先用锄头挖一块绿色的草皮,并把带来一迭滴有鸡血的黄纸,用草皮压在坟上,然后在坟地四周摆上十二张银纸,除了挂墓纸的目的外,还有血祭的象征。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郊游,市集买卖的热闹情景。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篇二:清明节的由来

一、教学目标:

1、认读10个生字,学会本课15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用自己的话说说清明节的由来。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清明的含义.

三、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起阅读期待。

1、谁愿意把你知道的有关清明节的信息说一说,与大家一起分享。

2、大家对清明节是怎样来的;清明节是什么样的节;清明节有哪些习俗等有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再谈一谈你对清明一词的理解?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文本。

1、自读课文。要求:

①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利用工具书,查出解释,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③把课文多读几遍,达到读通、读顺、读熟的目标。

2、检查自读的情况。

三、质疑问难,理清思路,培养问题意识。

1、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及内容,或提出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2、梳理、归纳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①清明节是怎样来的?

②清明节是纪念谁的,纪念什么?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解决清明节是怎样来的问题。

①组织自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

②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清明节的由来的问题并用示意图表示。

四、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给多音字组词。

quān()yo()zng()jīn()

藏禁圈要

cng()jn()jun()yāo()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指导读书,深入理解,品味清明内涵。

1、读第一段,随机处理传统节日感人肺腑等词。

2、(读2~8段)了解清明节传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引导学生理解重耳为什么感动,边读边想象重耳饥饿难挨的情景。

②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好君臣对话。重点理解介子推的话做治国安邦的清明国君。

初步理解清明的内涵。(引导学生联系重耳流亡的背景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现实,谈出自己对清明的理解。可以理解为不做昏君,做个清正、廉明、勤政的国君。)

③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一一回绝放声恸哭所表达的内容,认识介子推拒绝做官,不图回报的高风亮节。

④读读、议议,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意思,说说你对介子推的认识。(让学生在议论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

⑤指导学生默读,注意寒食节与清明节纪念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晋文公下令定了二个节日,为什么只有清明节成为传统节日?这说明百姓崇尚什么,追求什么?

⑥联系清明前后的气候特征及自然景象,联系老柳树死而复活的样子,再体会清明的内涵。(清明柳既表示杨柳返青,万物鲜明的季节,又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

⑦默读课文,想一想,晋文公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与介子推有什么联系?对百姓有什么影响?

说说百姓后来为什么自发地过清明节。理解清明的内涵。(表达百姓希望有一个政治有法度、有条理,百姓安居乐业社会)

3、朗读全文,感受介子推爱国护主、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精神及晋文公勤政清明、安邦治国的品质。

二、作业:

朗读课文,说说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由来。

篇三:清明节什么时候开始

清明节的源出无疑与晋文公重耳相关联,而且从一定程度上讲,是重耳一时冲动点了“一把火”烧出的一笔文化遗产。

古俗清明节的前一二天是“寒食节”,又称“禁烟节”。 唐代诗人卢象的《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源自“之推绵山焚身”的典故。

据《春秋左传》记载,晋文公重耳自四十三岁那年开始流亡19年,其间发生了著名的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说的是重耳流亡期间,饥寒交迫,其随从介推(子推是后世对他的尊称)便割己股肉熬汤给重耳喝。

重耳知晓后非常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一定予以厚报。

公元前636年,重耳返国晋国即位,是为晋文公,但论功行赏时却唯独遗漏了介推。

介推本不喜好功名利绿,对此并无怨言。他母亲见其态度坚决,便说:“你真能这样做,我陪你一起隐居吧!”

于是,母子俩便在绵山隐居起来。《春秋左传》说介推与母亲“遂隐而死”。

相传晋文公闻讯后很懊悔,到处遣人寻找介推。介推母子却躲在绵山始终不肯出山。 晋文公便命放火烧山,想逼介推出山。岂料大火烧了三日,介推母子宁愿烧死,始终未出。

晋文公悲痛万分,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标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晋文公还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介山),并把介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禁止生火,只吃冷食,以示追怀之意。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应该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 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周礼·秋官·司煊氏》有载:“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

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煮鸡蛋、面饼之类的冷食,以供食用,这样就日渐成为固定之风俗。

之后,人们把“之推绵山焚身”的传说与之相联系,赋予寒食节更多的人文内涵。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寒食至少一个月纪念介推。 三国时期,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据《明罚令》所载,“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可见,山西太原、上党、雁门一带最长的寒食期曾达一百零五天之多,自然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故颁令强制人们为炊,使当地的寒食禁火缩短至三至一日。

《邺中记·附录》有载:“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者为粥。”

三国归晋以后,人们对春秋时晋地的掌故格外垂青,纪念介推的禁火寒食习俗推而广之,使之成了全国性的祭奠先祖亡灵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陈元靓《岁时广记》说:“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

宋代之后,寒食节便与清明节融合在一起了。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讲,寒食节与清明节是晋文公“一把火”烧红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时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最古老的。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巳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 《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

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则有:“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馔,携家春游。” 可见,当时上坟是不准设香火的,纸钱冥币只能挂在坟茔树枝上。

《荆楚岁时记》有载:“(寒食)斗鸡,镂鸡子(鸡蛋),斗鸡子。”可见南朝时就有斗鸡与斗鸡蛋之戏了。斗鸡蛋是乡间玩童互相撞碰鸡蛋作为游戏。在古代,用作碰撞争斗的鸡蛋多是染色、雕镂过的,十分精美。画蛋、镂蛋之俗,源于《管子》中所记的“雕卵”,无疑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术发展而来,后成寒食节的节俗之一。今民间尚存清明吃鸡蛋之俗。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节后二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便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

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节日,寒食节的影响逐渐消失。 但寒食的食俗则以若干变形的方式传承下来,保存于清明节之中。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清明节给祖先上坟,最好别烧纸钱或放鞭炮,敬上一束鲜花才是一种有意义的悼怀。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