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舟蛾的发生与防治[论文]

文章 2019-07-11 01:43:35 1个回答   ()人看过

论文摘要:杨小舟蛾的发生与防治-

论文关键词:小舟,发生,防治

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troglodyta(Graeser),又名杨褐天社蛾,小舟蛾。属鳞翅目(Lepidoptera)舟蛾科(Notodontidae)小舟蛾属(Micromelalopha)。

分布与危害主要分布于江西,河南,河北,山东,浙江,江苏,安徽,四川,黑龙江,吉林,辽宁;日本,朝鲜半岛。主要危害小叶杨,加杨,青杨,旱柳。

危害状:食叶片的表皮、叶肉,仅留叶脉,呈筛网状。严重时,大部杨树、柳树叶片被吃光,远望如火烧。

形态特征:

成虫体色多为褐色,但变化较多,有淡褐、黄褐、红褐、深褐不等。体长11~14mm,翅展24~26mm。前翅有3条灰白色横线,各线两侧具暗边,内横线似1对小括号"()",中横线像"八"字形,外横线呈倒"八"字的波浪形。后翅黄褐色,臀角有1红褐色小斑。

卵黄绿色,半球形,紧密地排列于叶面,呈单层块状。每块有300~400粒卵。

幼虫体色变化较大,为灰褐或灰绿色。老熟幼虫体长21~23mm,微带紫色光泽,体侧各具1条黄色纵带,体各节具不显著肉瘤,以腹部第1节和第8节背面的肉瘤较大,第1节、第4节、第10节背部着生有短的细毛簇。

蛹褐色,近纺锤形。

生活习性:在河南1年发生3~4代,以蛹越冬。来年4月中旬羽化,成虫白天不活动,多隐伏于叶及荫蔽物下,夜晚交配产卵,有趋光性。卵多产于叶片表面或叶背,卵块产,每块卵300~400粒。5月上旬第1代幼虫开始出现。第2代出现于6月中旬~7月上旬;第3代发生于7月下旬~8月上旬。第4代于9月上、中旬发生,此代幼虫危害至10月底,爬到树缝内,墙角、椽缝或表土层,吐丝结茧化蛹越冬。幼虫具群集性,3龄后分散蚕食。7、8月高温多雨季节危害最重,将叶片吃光。幼虫行动迟缓,白天多伏在树干粗皮缝隙处及树杈间,夜晚上树吃叶,黎明前多自叶面沿枝干下移隐伏。卵被赤眼蜂寄生率较高,第4代寄生率可高达90%以上。

传播途径:成虫飞翔蔓延。

防治方法:

根据系统调查结果,预测杨树食叶害虫各虫态的发生期,为防治时机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由于大部分杨树食叶害虫一年多代,而以第一和第二代的种群增长趋势指数较高,所以重点抓好前二代的防治。防治时机应遵循虫龄低、虫态相对整齐和采取的措施要效率高、可操作性强的原则。

1、人工物理防治越冬(越夏)是应用人工措施防治的有利时机,由于杨树树体高大,加强对蛹和成虫的防治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工收集地下落叶或翻耕土壤,以减少越冬蛹的基数,成虫羽化盛期应用杀虫灯(黑光灯)诱杀等措施,有利于降低下一代的虫口密度根据大多数种类初龄幼虫群集虫苞的特点,组织人力摘除虫苞和卵块,可杀死大量幼虫。也可以利用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的习性通过震动树干捕杀下落的幼虫。

2、Bt等生物防治在幼虫3龄期前喷施生物农药和病毒防治。地面喷雾树高在12m以下中幼龄林,用药量Bt200亿国际单位/亩、青虫菌乳剂1~2亿孢子/ml、阿维菌素6000~8000倍。高大的片林,如有机场条件,可考虑利用飞机防治。片林和海防林,卵期释放赤眼蜂防治。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害虫产卵初期,50个/hm2放蜂点,放蜂量25~150万头/hm2。

3、仿生等药剂防治灭幼脲为主的仿生农药喷雾防治。20%灭幼脲Ⅲ号25g/亩,1.2%烟.参碱乳油1000~2000倍。仿生药剂使用要注意把握用药时间,虫龄越小越好。

4、打孔注药防治对发生严重,喷药困难的高大树体,可打孔注药防治。利用打孔注药机在树胸径处不同方向打3~4个孔,注入疏导性强的40%氧化乐果乳油、50%甲胺磷乳油、40%久效磷乳油、25%杀虫双水剂。用药量为2~4ml/10cm胸径,原药或1倍稀释液。注药后注意封好注药口。

5、注药防治在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幼虫发生期间,往树干基部注内吸剂药物。如注50%甲胺磷或40%久效磷。其施药量视其树干胸径大小而定。胸径5厘米以下,注甲胺磷原液2至3毫升;6至10厘米,注4至5毫升;11至15厘米,注6至7毫升;16至20厘米,注8至10毫升;21厘米以上树注15毫升以上药液。注久效磷,药量酌减。

6、喷雾防治在幼虫危害初期,用高压喷雾器械叶面喷雾。药剂可选用40%氧化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等。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